七日書|第三天|小說出版
高中時,我曾是三類組的學生,課表裡塞滿了物理、化學與生物,但到了高二下學期,內心悄悄發生了轉向。我選擇離開滿是理想公式與標準答案的環境,轉往社會組滿足心中那種對人文的關懷。那段時間,結識了一群熱愛動漫的朋友,也開始沉迷於日本輕小說的世界。而其中,一部名為《文學少女》的作品,至今仍在我記憶深處。
這部作品不僅讓我愛上閱讀,也悄悄地撬開了喜愛寫作的大門。《文學少女》中提到一種別出心裁的練筆方式:隨機抽取三個毫無關聯的名詞──譬如「狗」、「騙局」、「大叔」──然後在有限的篇幅中構築出一則完整的故事。這樣的訓練看似遊戲,卻能一針見血地揭露自己知識的邊界,讓人明白詞窮的緣由,明白那些無法說出口的話,其實來自未曾整理的思緒與情感。
自那之後,我曾投入大量時間於小說創作。幾度熱血沸騰地投稿,甚至曾在離職單上俏皮又真誠地寫下:「要去當小說家,掰囉。」回顧那些年,曾獲得一次免費自費出版的機會,也曾入圍過大型輕小說出版社的選拔,幾回短篇小說小有斬獲。然而,始終無法踏過那道門檻,讓出版社願意將我的作品當作具有市場潛力的商品。後來,隨著投入學術工作,文章陸續刊登於期刊、專書,一回頭才恍然明白:
當年創作時的我,只想寫自己想寫的事,傳遞自己信仰的價值觀,卻從未真正設身處地地思考過讀者期待什麼、社會渴望什麼、作品能否帶來公共價值。
這些年幾乎未再提筆創作小說。學術寫作與小說創作,在想像與邏輯之間似曾相識,卻也道途漸遠。或許是多次失敗讓我氣餒,或許是因長年浸淫於文字之中而產生了惰性。總之,如今的我,暫且擱下了那個關於小說出版的夢。也許有一天,當學術工作不再那麼令人心動,我會重新拾起筆,慢慢練回那早已陌生的小說筆觸,讓沉睡的故事再次甦醒。
最後,想給有小孩的家長一點小小建議:別急著排斥孩子打電玩、看漫畫或閱讀小說。這些看似娛樂性的內容,往往能悄悄點燃孩子對某個領域的興趣,甚至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渴望。有時候,正是那些在課堂之外、在無人干預的自由時光中所接觸到的資訊,才成為孩子發現天賦與熱情的契機。當然,如果已經影響到正事、出現過度沉迷的情況,適度的引導與介入還是必要的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