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4.6k 篇文章
  • 最新
  • 热门
芝麻貓

陽明山小旅-紅到不可方物的楓葉🍁

帶著相機~出發去陽明山!

标签活跃作者
  • Alfred
    Alfred

    在ko-fi上直接投幣支持我:https://ko-fi.com/alfredkyy 突然之間離開香港,2021年買下了前往倫敦的單程票。 沒有名字的故事,沒有名字的感受。 由學運、記者、再走進政治漩渦,最後遠走他鄉。 希望記錄所見所聞及心中所想,慰藉思鄉的心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Ivah
    Ivah

    約稿/合作請聯繫郵箱: yfwang.ivah@gmail.com

    酒喝了一点点
    酒喝了一点点

    写作“女性、劳作、情欲与边缘”,关注亚文化、青年文化与性别议题。作品散见于青年志Youthology、BIE的、BIE的女孩、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beU Official等平台。(作品持续搬运中) ins:@kira_kilaaaa 小小播客:@氣泡bubble

  • 張潔平
    張潔平

    希望探索媒介的各種可能,也希望做個一輩子的記者。Matters站長。

    QWQ
    QWQ
Sunline

日子!

與年輕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與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革命運動)的自己相比,年紀還是有讓人稍微變得還算可以安撫自己:不焦慮,往前走就對了!不慌張,相信自己、相信隊友!如果感到無力,就休息一下,找件可以補充能量的事做吧!至少年紀有教會我這樣的能力!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七天|以家為始

寫一場偶遇,有哪個地方是你偶然經過,但印象很深的?它可以是菜市場、公園、一個特別的小區、街角小廟,或任何你想到的。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六天|書局

寫寫你生命中的靈感之城這個靈感,是指它對你有所啟發,為你帶來了衝撃,比方說是觸碰到你的心靈,有著滿滿的生命力、有意想不到的人事物,又或者是讓你能出奇地平靜的地方等等。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五天|臥室

寫一個你記憶裡最有感情的地方。這個地方,盛載著你的回憶,連結了你自身的故事。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四天|餐廳

有沒有一個地方,是你喜歡與友人/家人一起去的?那裡什麼樣的氣質,令你覺得可能豐富或者撫平了你們的關係?寫寫你們在那裡經歷過的故事。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三天|大賣場

在一個你喜歡流連之地,你會怎樣體會它?行走,拍攝,交談,或是其他?你是怎麼發現這個地方的?你又是如何發展出與它互動、體驗、相處的方式?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二天|公園

寫一個你喜歡獨自流連的地方。這個地方,你找到當中的樂趣,又或是你感到它陪伴著你。

亂世裡的說書人

七日書|第一天|校園

如果你明天就要離開你所在之處,你會再去一遍哪個地方?它有著怎樣的特別之處,讓它作為你告別此地的一個再訪之地?

夏夜

113年3月記事

當月壽星簽到!生活圈裡的家人朋友及同事們送來各種祝福跟關懷,能有人會想到我真的感到非常幸福及幸運~不論工作、出遊或生活都開開心心的!

添漪_

如果停止運轉,那會痛嗎?

卡在喉嚨的沉默,過濾掉,然後...

草草日记

計劃趕不上變化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草草日记

若心有歸屬,不管身在何處,哪裡都一樣

聽講座後的小記。

夏慕說音樂

【白噪音】無廣告|River Flows In You -Yiruma|鋼琴音樂 單曲循環|一小時 放鬆音樂|1 Hour Loop Piano

雨滴拍打的窗戶聲 讓內心的思緒 層層地剝落

camelliaa.2811

我和自己-在大学

2025.3.25 我真的恨透自己的慢热了。学一样东西,我好像要考很多次试,做很多次题才能学会,才能少出错,才能得到高的分数。可是大学的每一学期都很短啊,没有那么多时间给我慢慢熟悉,从第一步开始每一步都要算在总成绩里。我真的很想不想了。

Will Liu

2025/3/25

為什麼我不太感覺得到快樂?忽然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空空道人

如果死在文字上

“像这样,像这样……”FaceTime那头的朋友不断用五指一张一合地做着韦小宝最利害的招式,害我很想捂紧自己的乳房。没成想一个MacBook Trackpad的远程教学也能令人使出金庸武侠绝招。“这里把四指改成三指,再把两指改成一指……” Trackpad的手势竟比我禅坐时结过的手印还要繁复多样。

BobZhang/飞豹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最近几天的心路历程

周二我听了有一个伙伴的演讲“想啥来啥”,开始以为只是个美好的期待,结果神奇的事情接连发生......

隋想

CW #19 From Notes to Narrative

像人類學家一樣生活

空空道人

“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