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书写地方 · 第六天

七日書|第六天|書局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
寫寫你生命中的靈感之城這個靈感,是指它對你有所啟發,為你帶來了衝撃,比方說是觸碰到你的心靈,有著滿滿的生命力、有意想不到的人事物,又或者是讓你能出奇地平靜的地方等等。

若要在圖書館與書局之間選擇一處能激發靈感的所在,我會不假思索地走進書局。書局彷彿一座不斷更換布景的舞台,新書上架的節奏如潮汐推移,每次造訪皆能碰見一批最新、最熱、最被時代眷顧的書籍。它不像圖書館那般沉靜而封存,而是更貼近當下的脈動,是活的、流動的知識之河

我始終相信,過去的知識不應被遺忘,但也不能原封不動地保存。唯有經由當代語境的轉譯與詮釋,這些舊日智慧才能在現代人的生命中繼續發光。因此,除非進行學術研究必須直面原典,我反而更偏好那些經過當代重新咀嚼後的讀物。例如《哲學超圖解》將抽象哲思具象圖像化;《熱愛人生,25堂尼采的生命啟示哲學課》把沉鬱的思辨轉化為可實踐的生命態度;《人生無言時讀老子》與《投資股市孫子兵法》則是將古人的智慧揉入現代生活與投資場域中,使這些思想重獲新生。

靈感本質上就是一種再創造,原創性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在既有觀念之上,以個人的視角與語言,重新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話語。

我們當然可以向歷史借鏡,汲取過往的智慧,但不必執著於還原歷史人物的「真正」想法。否則,我們便會掉入「藍色窗簾」的陷阱——正如那句諷刺的經典:國文老師指著書中那段藍色窗簾說它象徵悲傷,而作者卻只是想說,窗簾是藍色的。文本一旦誕生,作者的意圖便不再絕對,讀者如何與之對話,才真正決定了它的新生命。

因此,每當我感到思緒混沌、靈感乾涸,便會走進書局,漫無目的地抽出幾本書,就地翻閱幾個章節,只為取暖那一瞬的知識火花。不急著了解作者的全貌,因為我的目的,不是考證,而是追尋。偶爾遇見真正打動我的書也會將它買回家,一讀再讀,如同認識了一位值得長談的老朋友。這樣的隨機探索與一本本書擦肩、碰撞,產生無數奇思異想,逐漸築構出屬於我自己的世界觀與思考方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