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讓語氣姿態穩定的方法
有些人在生活中講話很喜歡在最後加上「對不對」。
實際上,認真注意一下他的語態會發現根本不是想問「對不對」,
而是在說:「我說的就是對的」。
不然,試試回他:「不對」,
八成對方會問你:「怎麼會不對!」。
因為他根本不是想問「對不對」,他只是想用好像婉轉的方式意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灌輸到你的身上。
這是在關係互動中蠻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充滿了雙重訊息。這也是語態不穩定的形成原因。
而且雙重訊息往往會帶給對方無所適從的感受。
還有一些簡單的例子:
「你最好繼續這樣做!」難道是真的希望對方繼續這樣做嗎?
「可不可以安靜一點?」「可不可以不要跑來跑去?」這兩句話真的是要問對方可不可以嗎?還是是想表達你最好給我安靜一點!!!!你最好給我坐著不要動!!!!
不然可以試試看,當對方這樣問的時候順著對方的意思回他:「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只好繼續這樣做。」或就算不回,繼續這樣做看對方會有什麼反應。
或者當對方問「可不可以」的時候,如果你內心覺得「不可以」,勇敢的說出「不可以」。
接下來就能根據對方的反應判斷出對方是不是真的想要你「繼續這麼做」或是詢問你「可不可以」了。
先不管這樣回應好或不好,因為我們現在主要討論的是關於「語態不穩定」和「雙重訊息」的問題。
既然對方不希望你繼續這樣做,何不乾脆講清楚?
既然對方覺得不可以吵鬧、不可以跑來跑去,怎麼不直接說?
因為害怕有衝突然後講出一句需要讓別人揣摩意思的話?這樣難道就比較不會有衝突?
這樣只是在教對方學會討好別人而已。
有衝突?只是個假設出來的問題,只是因為過去還在孩子的階段沒有被穩定的大人對待過,所學會的求生存的應對方式,造成內心狀態不穩定,長大後又無意識的要複製到下一代,只因為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期待不被滿足。
就算沒有衝突,往往也只是創造出表面上的和平,茶壺裡的風暴而已。
因為覺得這樣講比較婉轉?覺得比較有禮貌?因為覺得「好像」比較尊重?
其實看似講的如此拐彎抹角客氣,還是仍然會有衝突,甚至反而會有更嚴重副作用,因為都悶在心裡。同時並不會比較有禮貌,反而會因為語態不穩定而呈現出一種虛偽的樣貌。
清楚說出來不一定會有衝突,反而容易讓對方聽得懂。
會有衝突往往不是因為說出來,而是說出來的語氣姿態還有文字結構。
語態不穩定或雙重訊息,在關係中會產生很多的猜忌、不安全感,因為總是要猜測如何回答才符合期待,但明明是問的人需要承擔的情緒,卻透過了這樣的形式轉嫁到被問的人身上,對關係當然只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不可能越來越靠近。
很多人會問:「可是!這樣說就會有效嗎?」一樣,先不管有沒有效!重點還是先試著把話講清楚吧!
更何況,關係間的互動是彼此教出來的!也是長時間累積而來的!
用了那麼長的時間養成了一個需要讓對方猜測的習慣,怎麼可能馬上改善?
但,假設維持這樣的雙重訊息下去,只會讓彼此之間的猜忌更嚴重而已。
實際生活中會遇見的範例歸納:下述,長輩、孫子、爸媽等人物皆可自由替換成生活中的人物。喝水皆可自由替換成任何事件。
長輩跟孫子說:「你這樣整個下午沒有喝水會口渴,不可以!」這句話是根據「長輩的觀點」所做出來的「應對」模式是「說教」。
如果「應對」是「你都沒有喝水,去喝水好不好」「可不可以去喝水」這模式是「討好」,同時都「期待」著孫子聽完這句話會主動去喝水,是「不當期待」。
當「期待」沒有孫子滿足時就會從原本單純的「擔心」沒喝水延伸出更多複雜的感受,接著產生更多「觀點」還有針對這「觀點」和「複雜感受」的「應對」想要去解決「孫子不喝水的問題」,然而怎麼解決?最直接的就是找孫子的爸媽抱怨。
實際上是要解決不喝水的問題?還是想要解決自己感覺自己因為叫不動孫子沒有被尊重的問題?
表面上的問題是孫子不喝水,核心問題呢??
真正的問題是孫子不喝水不可以嗎?
捫心自問,當跟對方說話時:
我是不是想企圖改變(影響)他?
我是不是想企圖證明我是對的、他是錯的?
我是不是企圖想要控制(影響)他照我的做?
不是說不能有觀點、不能有期待,而是如何針對內在的觀點與期待產生的感受先安頓好之後才應對,這就是有沒有意識在說話的課題了。
最直接的作法「深呼吸」之後「孩子,你一點到五點都沒有看到你喝水,請你現在去喝水。」
關鍵不單單是後面的那句話,前面的「深呼吸」是讓我們回到自己身上面對自己、安頓自己的狀態的核心。
深呼吸(好好呼吸),是最簡單但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自我安頓;也是最容易讓語氣姿態穩定的方法。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