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局
「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懂,可是我還是做不到!!還是無法改變啊?」
因為一個人行為的改變,並不是來自他大腦懂了多少理解多少。大腦的理解這些都只是腦袋層面的認知而已。認知,無法形成改變,只有體驗才有辦法。
體驗是來自他對生命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對自己對他人的內在情感態度發生了改變,而這個改變,往往是從看到生命過往中曾經發生的一切,理解這一切對自己的影響所開始。
突破的辦法最重要的是「覺察」自己的受限之處,然後想想還可以怎麼做,並付出努力,做出改善。過程是:發現受限處→停止舊模式→嘗試新模式→擴大經驗→重建適應的模式。
多數無法突破的原因是把自己困在「做不到」「沒辦法」。
改變的每一步真的都是很辛苦的煎熬,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改變的動力是否足夠」。畢竟知道是做到最大的敵人。在知道與做到之間,最重要的不是給自己找「做不到」「沒辦法」的原因、理由、藉口,而是當事人自己面對困難、嘗試新經驗的勇氣與動力。
只要願意讓自己進行一些新的嘗試或挑戰,就有改變的可能,儘管這個改變並不是那麼的快。如果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就算是一萬個辦法擺在你的面前,也於事無補。
因為太多時候都是糾結在「做不到」「沒辦法」「為什麼行不通」而不是「怎麼做到」「如何才讓它變成有辦法」「還可以先做些什麼」。
新進人員還很小很小的時候,難免不如預期搞砸了組好的玩具或打翻想吃的東西,總糾結在「為什麼變成這樣」「我就沒有要讓它變成這樣」。
在面對這些不如預期的情況,通常會陪著他去探索還有沒有其他的選項,而不是停留在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曾經,新進人員問:「阿爸,我今天可以幾點睡?」
我:「八點啊,怎麼了呢?」
新:「可是我想跟你一起晾衣服耶」
我:「這樣啊!今天『沒辦法』耶。」
新:「可是我好愛你耶」
我:「我也好愛你啊!但今天『沒辦法』一起晾衣服,如果明天早一點洗好,我們再一起晾吧」
新:「那我可以幾點睡?」
我:「八點啊」我想了想接著說:「不然這樣,你待會跟我走路去便利店,就八點半睡。如果我自己去,一樣就八點睡」
新進人員躊躇了一下,說:「除了這兩個選項之外,還有其他選項嗎?」
我:「有啊!」
新進人員眼睛發亮:「是什麼?」
我:「現在馬上睡」新進人員大笑:「還有其他選項嗎?」
我:「有啊」
接著我們兩個人討論了八個選項。
一直以來,希望新進人員對於生活事物的「選擇」是可以有彈性的,因為不希望他被他自己的經驗框架住,而形成自動化的應對。
因此,在兩個選項之外,盡可能找到二三四五六七八其他的選項。
也就是說他面對我的拒絕「沒辦法」他仍然願意試圖去尋找其他的可能。而不是糾結在「為什麼沒辦法」「為什麼不行」。
與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對他進行道德勸說或幫孩子解決問題,不如陪著孩子想辦法。是陪著,而不是幫他想辦法。
發生的當下,一定會有情緒,照顧好情緒,陪著去探索。如果停留在「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這就是在情緒事件中停留,而不是在照顧情緒。這是「情緒」與「情緒事件」的差異也是很常容易搞混的地方。
在新進人員很小的時候,當遇到挫折「不行」「沒辦法」「做不到」的時候,除了陪伴照顧他的情緒外,通常會問他「那要如何才行」「那要如何才有辦法」「那要如何才做得到」。
很常出現的對話,新:「阿爸!這個這樣沒辦法」
我:「那我們要怎樣讓他變成有辦法?」
新:「啊就沒辦法啊」
我:「那要如何讓他變成有辦法?」
新:「啊就做不到啊!」
我:「那要如何才能做得到呢?」
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通常鬼打牆半個小時左右,他可以慢慢想到:「阿爸,那我可以##$這樣試試看嗎?」「那我先做@!%$#%好了」
對,目的是要讓他自己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境的勇氣。大人則是要有面對「啊雜」的能力。
這邊比較難的地方是在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多數大人的情緒都會被勾起,導致想要表面上想要快速解決問題,實際上是要解決不允許對方有情緒。
當想快速解決問題,對話內容會傾向道德勸說,就會有較多的著墨在「觀點」「期待」,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感覺不出差異,當一個人越來越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時,往往只會造成更多的不良溝通。
同時自己的內心又覺得我們已經很努力溝通了;但,對方怎麼都不做或做不到,以至於導致沮喪與無奈。這又是另一種人生困局。
一個發生在 2021 疫情期間的事件,新進人員的爺爺因為和新進人員之間的一些衝突來找我「聊天」。
當他跟我投訴講完一串故事之後:「你要跟他講XXXXXX」
我:「這是你跟他之間的課題,我我不方便不會介入。他跟我相處倒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新進人員的爺爺:「要啦!這個要講啦!不然以後!@#$#@!%︿$#@,這是為他好」
他用著他過去的生活經驗來套入未來新進人員一定會經歷這一遭,然後現在就開始焦慮。抱持著「如果沒有講,對他會很不好」!「為他好」,應該要講。
都是「為你好」,表面上看是是「為了你好」,實質上只是要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是自己恐懼的投射。
更深一層的探討關於孩子的成長,許多大人內心深處是有焦慮和恐懼的。因為孩子的長大,也象徵著他們會獨立、會離開大人。當大人不斷要求孩子這樣那樣時,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第一個訊息:「你不懂,我比你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也意味著,大人在告訴孩子:「你不能長大,因為你長大,我就沒有用了」
我:「我觀察到的部分也許是你和他在玩的時候,你太常有『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情況」
「如果可以鬆開這些『應該』的框架,可能你們關係會好一些」
接著,新進人員的爺爺又說了一串故事。
我笑著說:「你說的和我所知道的部分,其實有些落差,我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會產生這樣的落差。」
這也是在工作時時常遇到的提問:「如果對方說的和我原本知道的不一樣,怎麼回應比較合適」的一種中性的回答。
新進人員的爺爺:「那你知道的部分是怎樣」他有點不服氣。
於是很平舖直敘簡短的陳述新進人員昨晚有跟我說他跟阿公發生不開心的事。
我:「他有提到,因為他講話突然變大聲,你就說他『又』生氣了!不應該這樣。」「他覺得很委屈和困惑,因為他沒生氣。」「接著他跟我說你就不理他了,像這部份你剛剛並沒提到」
新進人員的爺爺:「對啦!他就是在生氣啊!」
我:「他的事實狀態是講話突然變大聲,但你覺得他在生氣,所以你感覺到被冒犯。那個『又』是帶有指責的意味。」
事實狀態的改變,的確會讓他人有過多的預設與解讀;但,也可以很中性的看待事實的變化:「突然變大聲」
新進人員的爺爺:「我沒有不理他,我有跟他說:『好,那你先玩,我先休息一下』」
這句話是在迴避前面提到的關於覺得被冒犯,還有用「又」來涵蓋當下的突然轉變。
我:「『你先玩,我休息一下』,這句話你是帶著情緒還是有照顧好你自己的情緒後平穩的說?不然怎麼他會覺得你不理他。有好多時候,所說出來的內容,跟自己的情緒狀態是有一致的嗎?」
新進人員的爺爺:「沒有,我是壓抑」
我:「所以對方接收到的是你的內容還是你的生氣?」
資深男:「難不成要跟他吵嗎?」
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有的人害怕人際衝突,禁止自己情緒(生氣),但是生氣本身只是我們的一種情緒性感受,只有失去管理的生氣,只有因為生氣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才是具有破壞性的。我們需要管理的是自己的破壞性行為,而不是禁止自己真實的情緒。也就是可以有情緒,但不能情緒化。
簡單講,有情緒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及表達情緒才是問題。
很多人不知如何應對及表達情緒,就覺得乾脆壓抑情緒,實際上並非這樣的二分法。而是要去學習如何合理的表達。
我:「你的情緒你需要為自己負責任。有時接收到某個事件產生衝擊而有了情緒,這是我們個人的課題。」
新進人員的爺爺:「所以我就不說啊」
我:「你可以說,只是說出來的內容究竟是指責還是什麼,這是難的地方」
我:「而且,如果真的在乎這段關係,我覺得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讓產生流動,才不需要壓抑的那麼辛苦,說的再多對方也聽不進去」
新進人員的爺爺:「吼!這太難了啦」
兩人笑著結束對話。
當看事情能看見全貌或是看見背後的脈絡,會發現很多事情的衝擊都是在彼此的「觀點」與「期待」中打轉。當能看見全貌則可以自由的穿梭在其中而情緒不易被牽動。
如何改變對方?沒辦法。尤其只在觀點和期待間打轉的時候,是很難產生我們期望的結果。
「如果真的在乎這段關係」目的進入到「渴望」的層面,才容易產生對方自己想調整的「動機」....有機會的話。
其實我知道我跟新進人員的爺爺說再多,他也聽不進去,因為也許他跟新進人員一樣感到委屈。
因為這都是人生困局,只是在這樣的困局中,我們是用怎樣的眼光在看待這一切?
是「做不到」「沒辦法」「為什麼行不通」或是「要如何才能做到」「怎樣才能變成有辦法」「我現在可以先做些什麼」?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