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氣姿態的影響層面
和一組友人家庭碰面。
她、她先生和孩子進門後在放包包,我:「你還好嗎?」
對方不假思索的回答:「還好」
我看了她一眼:「真的嗎?」她看了我一下,我:「我不相信」
接著我轉頭開燈,聽見她跟我說:「吼,你怎麼這樣?」回過頭已看見她爆哭。
一對認識已久的夫妻,先生停車中太太先進門,我:「今年過的好嗎?」
友人:「很好啊」
談話結束後兩天我收到封信件,太太來信說:「從一進門的問候開始,她就一直忍著眼淚,怎麼會因為一句那麼簡單的問候,就開始有很想哭的感覺?」
也有對生活「沒感覺」的理科男到後來慢慢鬆動,到現在一進門自己放了一包抽取式衛生紙在桌上,跟我說:「我知道等一下談話我一定會哭」話才說完,眼淚就落下。

很多的生活反應都是因為自己的狀態不穩定,長期累積導致會有反射性的應對。
包括「還好」包括「很好啊」包括「沒感覺」
而這樣的「應對」,可能來自於希望身邊的人不要擔心,想滿足身邊的人「期待」。
加上從小被「教育」出「還好」「很好啊」或者看起來很理性的「武裝自己」是一個很安全的答案、怕別人發現他的脆弱。
但,這就是自己內在狀態是衝突情況,也就是說出來的文字和內心是「不真實」,往往讓自己產生更多的限制信念。
而,我的語態剛好不是平時那種「客套式」好像應該要問些什麼的「你還好嗎?」「今年過的好嗎?」雖然用字結構一樣。又或者,聽到他們的回應後的回應並不會迎合他們又或者向他們道德勸說,因為語氣姿態是一致的。
有時聽到對方的回應後,如果有一絲的不相信,我仍舊會如實清楚的陳述:「我能接納你的說法,但我不相信。」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接納對方的說詞,而不相信是來自於對方陳述時的不一致。當然接下來會針對對方不一致的地方往下探索。
因為「能接納」和「不相信」是不衝突的。對於生活夠細膩的人,同時也能夠體會這其中的差異。
從過去到今年陸續的文章都有提到「語氣姿態」(簡稱語態),也一直很想寫一篇專門在講關於語態的文;但,畢竟是文字,想到要去呈現語氣和一個人的姿態就覺得「啊~再說吧」。
不過,仍舊覺得語氣姿態真的太重要了,還是試著努力寫寫吧。
語態不穩的特徵:詞不達意、語氣飄飄的、不踏實、身體姿態擺盪不穩定、扭扭捏捏、不符合語句口氣的手勢、眼神左顧右盼游移或是眼神異常堅定。
內心帶有意圖,自己沒消化好這個意圖造成的情緒狀態,也會導致語態不穩。
語態不穩時的話語力度是很薄弱,所以有些語態不穩的人很喜歡一句話重複說兩次,好像在幫對方刻意劃重點。另外就是用很大的情緒在掩飾所表達話語的空泛,這也是語態不穩時力度薄弱的呈現。因為大聲不一定有力度。
語態不穩時的話語力度之所以會很薄弱的原因是因為:為了說而說、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說、自己並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自己對自己說的仍有質疑但又不願意承認。
語態不穩定時,所說出來的話語跟自己內在的真實情感是矛盾的。同時焦點往往是無法對焦、不斷擴散,帶著批判的狀態,且完全是自己以為有意識的無意識。
語態穩定的前提,對自己要有所覺察。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和我聊到:「當先生只要東西亂丟亂放吃完的零食包裝袋隨手放,就會瘋狂碎念他」
我:「你這樣的應對,想得到什麼?」
友人沉思很久:「不知道」。我:「是想對方滿足我們的期待?」
友人不假思索的回答:「對!我希望他滿足我的期待」這句話蠻明顯語態不穩定。
但,就在她說完這句話的這瞬間,友人的眼睛亮了起來,說:「不,我發現不是期待,而是我渴望對方看見我為這個家的努力」
這友人長時間在練習自我覺察,因此很快的發現自己語態不穩定後,因為所說出來的並不是內心真正想表達的。
應該說她清楚知道這是她的期待,但也知道這期待是不當期待。因此很快的給自己做了內在安頓。一安頓下來後,完整說出來的那句語氣姿態完全不同了。
這不同還包括了話語的力度更溫暖堅定有力量。因為她知道期待沒有辦法被滿足但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轉化:連結渴望。畢竟這友人也學習將近五六年了。
另一位朋友聊到,三代相處間的困境。
簡單的前後脈絡陳述完,我:「你對你自己有什麼想法?」
友人:「我自己?沒有啊!就.....」從「沒有啊!」開始所陳述的一大串話,都是語氣姿態不穩定所堆疊出來的各種症狀。因為完全跟一開始陳述的困境無關。
我:「會覺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媽媽』嗎?」
友人瞬間的回應:「怎麼會」
我:「這樣啊」接著,走了一小段的探索。
在某個環節時,友人自己說出:「欸欸欸,我覺得我不是個好媽媽」這時候的語氣姿態趨於平緩一致很多。
我笑了,我:「有發現了?」友:「有有有」
我:「在這情況下,你的自我價值感會是高的還是低的?」
友:「很低」
我:「在很低的情況下,有辦法好好陪伴自己的孩子?走過這些歷程?」
友:「對耶!」
我:「你希望孩子跟你一樣那麼辛苦?」友:「不希望」
當可以真實看見自己大腦與內心的距離有多遠,距離語氣姿態穩定的路就有多近。
語態不穩定是低自我價值的在外表現,是壓力下的自動化反應(反射);當一個人懷疑自己需依賴他人的行為和反應來定義自己時,因為無法相信自己是夠好,也缺乏內在安全感,因此所說出來的話語氣姿態會呈現出矛盾的狀態。
一旦語氣姿態穩定了,大腦與心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才能夠用更完整豐富的眼光去看見所面臨的課題,並用更合適的方法去應對,而不是用慣性去應對了,然後始終陷在同一個迴圈中。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