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付費習慣的討論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
關於電子書付費習慣的問題,個人認為包含「既存因素」、「本質因素」與「趨勢因素」。其中本質性與趨勢性的因素,反而是不好提高付費習慣的主因。

關於台灣人電子書付費習慣,若摘要網路新聞資訊有三個切入點(既存因素)網路盜版、圖書館提供免費借閱、不具收藏價值[1]。不過,個人認為網路盜版問題在實體書為主流的時期就已經存在,習慣看盜版的族群也與願意買正版的族群不同;圖書館扮演知識解放的角色,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免費吸收知識,即便有提供電子書借閱,書籍大多是相對較早出版的作品。

至於收藏價值比較主觀,過去實體書若絕版也是在讀者之間交易的流通過程增值,但是通常會絕版的書籍也往往是因為非主流、不暢銷、不再版。倒是促進消費為書籍提供附加價值,這部分日本的輕小說或漫畫就很擅長,包含提供限量週邊、找知名繪師或插畫家、區分普通版和典藏版、額外劇情,諸如此類。其中,限量週邊往往是動漫迷願意購買書籍的主要誘因,其次則是知名繪師繪製的小說封面,不僅會促進讀者的收藏意願,往往也是後續有機會出成動畫時是否能熱門的基礎。換言之,當電子書的販售價格較低且沒有不再版的收藏價值時,應該要思考的是以什麼樣的附加價值促進民眾購買

相較於新聞提及的三個切入點,個人一開始想到的是會不會是台灣人沒有餘裕?理論上,電子書解決了「空間餘裕」「付費餘裕」。以空間餘裕來說,許多人房子越買越小,實體書籍不僅占空間且不好處理,即便要二手轉賣也有時間成本和庫存壓力;以付費餘裕來說,電子書比實體書便宜不少,甚至一本書的價格以目前的物價通膨來說,省吃個一餐或兩餐,或者少喝幾杯飲料就買得起。

因此,個人認為台灣人沒有電子付費習慣的本質是缺乏「空閒餘裕」(本質因素)。根據早期的研究,台灣勞工擁有正常工時的比率只有35%左右[2],由於實質薪資趕不上物價通膨,許多勞工是要靠加班來提高所得[3]。換言之,大部分具備消費主力的成年人,因為空閒的時間更加的零碎或不足,而沒有餘裕或精力閱讀。有調查便顯示,隨著閱讀零碎化有將近8成的人每天閱讀不到1小時,超過20%民眾每週不看書[4]。不過,或許是因為年輕人比較有活力,或者台灣針對16歲至22歲的族群有發行文化幣,其實30歲以下購書比例是很高的[5,6]

綜合起來研判,電子書付費習慣不高的本質其實是閱讀書籍的族群變少。一來缺乏空閒餘裕,二來還需要考量到資訊吸收來源的替代性(趨勢因素),包含社群平台的動態文章、短影音、網紅直播、數位廣播等。換言之,即便個人認為完整閱讀完一本書內化後的知識才屬於自己,但是普遍民眾的知識來源不見得都需要靠書來獲得。姑且不論,這樣的趨勢對出版商的市場威脅,這樣的現象確實也值得警惕,因為許多人的資訊來源都是經過好幾手的資訊,如果又時常只關注同溫層的資訊來源,更可能因為缺乏批判性思考與佐證的能力而容易被灌輸不正確的知識、信仰或價值觀。尤其是生成式AI開始成為顯學的這幾年,如何判讀AI生成的內容是否適當或是否正確也考驗人類的智慧。


參考資訊

  1. 聯合新聞網:電子書僅兩成讀者付費 業者嘆:不出不行、出了卻難賺錢。2024。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20059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2. 泛科學:臺灣是過勞鬼島嗎?中日台韓工時比一比。2020。pansci.asia/archives...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3. 工商時報:112年實質總薪資倒退嚕 創11年最大負成長。2024。www.ctee.com.tw/news...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4. eREADER PRO:你了解臺灣人購書及閱讀的習慣嗎?大數據說給你知!2023。www.ereaderpro.co.uk...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5. 文化部(臺灣):文化幣。2024。twcp.moc.gov.tw/prec...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6. 中央通訊社:誠品年度閱讀報告 29歲以下購書比例最高。2022。www.cna.com.tw/news/... Accessed October 28, 202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