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呼吸感の馬特夜話|人文鄉建與數字遊民社區
本文是4月19日晚馬特夜話的線上交流文字整理,感謝在場97分鐘的諸位💗
擷取一些有意思&建設性的提問、對話與交流:
Amy:鄉建者或數字遊民要與在地產生連接嗎?(江浙一大學美學專業博士生,這兩年一直關注藝術鄉建)
小六:數字遊民必須要與在地產生連接嗎?(生活在江浙一數字遊民社區)
定居法國的@無解 觀察與分享:西方數字遊民大多是流動與不聚集居住在數字遊民社區
文倩:數字遊民(英語:Digital Nomad)指通過互聯網實現移動辦公,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種生活方式。最早在1997年日本牧本次雄在同名著作中提出,數字遊民本質是地理套利;疫情前後進入中國引發關注,由於當地的「鄉村振興政策」與經濟下行中嚴峻的大學生就業(2025屆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預計達1,222萬人),數字遊民在中國體現在城郊數字遊民社區20個左右及個別結合鄉村振興/建設。
鄉村建設者與數字遊民是兩個群體,本質不同。前者根植鄉村,要與在地產生鏈接;後者本質是地理套利,難與當地產生鏈接,除了道德上反思精英殖民 (相關資訊:在路上的公共性,做負責任的數字遊民 2024 推开世界的门|清迈 数字游民专... )
數字遊民/年青人是很現代的一個物種,進入到傳統的鄉村之後,有可能產生一些反思和創造

中國青年為什麼看到「鄉建」?從百年前的民國時期說起
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
這是1937年,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書中的文字,書的副標是「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
一些詞語甄別:民間:鄉村建設;政府:鄉村振興;藝術鄉建、鄉村數字化或技術下鄉;人文鄉村...
希望這是一場「有呼吸感」的線上交流,會著重分享
一、在場的「有呼吸感」鄉村——福建屏南·廈地村
二、不在場的「有呼吸感」鄉村——安徽黃山·碧山村


近年的網紅鄉村:福建·屏南四坪村 秋天的柿子掛滿整個古村落;村裡也有「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

在四坪村附近,我遇到了在場的「有呼吸感」屏南·廈地村水田先鋒書店
交流會上,想聊更多的是不在場的「有呼吸感」安徽黃山·碧山共同體計劃
2011-2016年曾經的藝術鄉建烏托邦,最終以農民想要裝路燈與經濟;精英想要看星星與藝術 理想與現實漸遠而告終。寧靜的碧山村曾是中國文藝青年的打卡、朝聖地;讓根植城市的南京先鋒書店走進鄉村的第一家。
知識分子:被架到社會良心的高地
他們外面來的人享受了村裡的好山好水,也要為村裡做些實事。
2014年6月,村幹部與村民集體要求出售村子裡的一個汪氏家祠予“碧山計劃”發起人歐寧,用於改建、支持鄉村經濟發展;歐寧只得購下,於2014年11月12日開始清理雜物、荒草和腐土,進行維修,並改名為“理農館”,
歐寧(藝術策展人,文學月刊《天南》主編):跨出這一步曾經很掙紮:我從沒想到過自己要開一個咖啡館和雜貨鋪,特別是在農村。這是做商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試過開公司,但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感覺和能力。碧山村民教育了我,我說做“碧山計劃”,他們不知我在幹嘛,但如果說“做生意”,他們馬上就明白了。
理農館 (School of Tillers)所在的地方占地約260平方米,最早叫啟元堂,原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一個汪氏家祠,1949年後改為臺前組糧點,近年一直空置,瀕臨倒塌,2014年6月16日,臺前組村民集體要求售予“碧山計劃”發起人歐寧,歐寧購下後於2014年11月12日開始清理雜物、荒草和腐土,進行維修,並改名為“理農館”,它是一個致力於宣傳當代農本主義同時兼有商業功能的新空間,共規劃了包括展廳(Gallery)、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主題圖書館(Curated Library)、茶室(Tea Room)、咖啡廳(Cafe)、雜貨鋪(Zakka)和研究者駐地(Researcher Residence)等七項功能。
“理農館” 歐寧堅持中文只采用繁體,拼音為Li Nong Guan,有“理解農業”和“打理農業”的雙重含義; 英文為School of Tillers,簡稱縮寫SOT,是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的一個主張“播百谷、勸耕桑”,“賢者與民並耕而食”的哲學流派“農家”的英譯,這個英文詞組直譯成中文,則兼有“鋤者學派”和“鋤者學校”的雙重意思;“理農館”也是一個日文詞,發音Rinoukan,名古屋大學農理系的下屬機構也采用此名。

數字遊民社區大多為青年線下共居空間;相對實惠的房型選擇(單人、雙人或四人間);充足的公共空間與設施 健身館、瑜珈、籃球、洗烘房、咖啡室等等,多數在城郊,城市周邊交通較為便利。入住50-150人,1-3幢樓組成,有自己的社區生態。


本文為部份回顧,回放請留意 @Robert 馬特夜話 Youtub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