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輕情義重

AdrianAu
·
(修改过)
·
IPFS
·

你最近一次拿起筆寫字,是什麼時候?如果問,最近一次拿起筆用信紙寫信,是什麼時候?在這個電子世代,手寫字已值千金。人越大,大部份時間都是跟電子產品有關:寫電郵、寫訊息。可以拿起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幸好我平常喜歡旅行時寫明信片、將書中的好句子抄到小簿子,才能保持這習慣。有一對朋友,他們本是同事,後來其中一位在2019年離開教職到外地學習,開始了他們用信件來互通消息的習慣。到最近,其中一位移居外地,他們繼續這習慣,書信交流。這些信件,輯錄成書,名為《兩城相信——致不甘絕望的你》及《致不甘離散的你》,作者是張浩嘉(Edgar)及丘敬峰(Gabriel)。

如果你有留意/關心香港獨立書店,大概會認識Gabriel,他是Hiding Place「舍下」的其中一位店長。這書店由四位店長打理。從2021年7月開幕,到2023年8月結業[註1]。這兩本是正好是Gabriel當書店店長的前後時間書寫。

第一本《兩城相信——致不甘絕望的你》,收錄他們在2019年至2020年時期。當時Gabriel離開教職,到美國進修神學一年。他的前同事暨主內弟兄Edgar,與他以書信形式往來達一年。25封信,除了香港/美國兩地消息生活外,也有關於信仰上的交流。畢竟在那段動盪時代,先是反修例,後是COVID-19。面對生死,人更會思考人生方向,基督徒也不例外,所以信中字裡行間不少關乎是信仰分享(也跟Gabriel當年讀神學有關),在主內彼此勉勵。

至於第二本《致不甘離散的你》,是寫於2024年後。那時書店舍下已經關門,Gabriel踏上英國之路。他們重拾那年書信來往的習慣。這22封信,對比上一本那25封,分享的題材廣泛很多。書信不少是關於書本的讀後感,還有他們愛好的電影、歌曲等。大概因為Gabriel開書店的關係,讓他接觸更多以往未曾涉獵的書籍;也大概這次Gabriel到外國生活,已是有經驗之人,加上有女朋友在旁,心更穩了,不再像2019年般那麼多憂慮。他們仍有討論宗教,但比起第一本,篇幅相對少了。

以這形式合著的書籍,我第一時間想起《交換日記》系列。徐玫怡、張妙如這兩位作者,從1998年出版第一本起,寫了19年共出版了20本《交換日記》。從書籍簡介中,她們由Fax Diaries轉成Dropbox Diaries。而Edgar與Garbriel這兩位弟兄,則以信紙郵寄書信。說實話,我對美國英國郵政沒有信心,雖然幸好寄明信未曾寄丟,但一天未到朋友手中,心總有一點擔心。所以我能想像,當一方寄出信件心急等待信件安全到達對方手中;當收到信則急不及待拆開信件閱讀的喜閱。

也許有些人覺得日記/信件是一件私密的東西,不願在外人前暴露在人前。但他們倆願意在人前,將他們的想法分享,也是一種與讀者交流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代的中生代的想法如何。

~~~~~~~~~~~~

[註1]【訪界限書店與hiding place】界限書店創辦人Mi離職 西環書店hiding place結業 退下來的書店人談初心與遺憾(明周文化)——
www.mpweekly.com/cul...限書店創辦人mi離職%E3%80%80西環

《兩城相信——致不甘絕望的你》(基道)——www.logos.com.hk/bf/...

《致不甘離散的你》(界限書店)——www.boundarybookstor...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