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同理還不如清楚表達

弓長先生
·
·
IPFS
·

在幼兒社群看過家長因為孩子感冒吃藥打針不願意配合瘋狂哭鬧的求救文。

有位媽媽回覆:「就『同理』他說,媽媽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叔叔阿姨也是這樣,我們就配合醫生吃藥打針,應該會好一點」

同時還有看到爸爸的回覆:「『同理』他然後跟他說,『只是』打針,有什麼好哭!」

這根本不是同理好嗎?

假同理還不如清楚明白的讓孩子知道:「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打針,我需要你打針,我會抱著你陪在你身邊。」


一次沒效兩次沒效很正常,因為最難的地方是在於處理大人自己內心的期待沒有被滿足。

如果連續在一百次發生哭鬧的當下都能平靜溫柔的說出,大人內在期待平緩,效果才有機會慢慢出來,關鍵在讓孩子知道害怕是正常的,而我們也是真實的陪伴。

在孩子很多的情緒事件當下,多數大人儘管內心是複雜的,最多的往往都是「期待」要照著方式作;因為說出口的往往是:「難過/生氣/無助,有什麼用,事情還不是得解決」。這就是很典型受傷的孩子長大了,仍舊沒有復原。變相換個形式的把自己過去失落的經驗複製在下一代身上。

應對中允許孩子失落難過悲傷生氣,而不是急著想幫對方解決問題或是忽略對方狀態,因為有些人也會誤會允許是忽略或是放任。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是穩定,在高壓行為下的應對反而不容易出現問題。

講白一點,一個人知道自己是真實值得被愛的,才不容易出現問題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大人如何幫忙解決問題,而只是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之後會漸漸長出承接自己的能力。


一個朋友透過越洋電話跟我討論他那兩歲孩子時常出現一些情緒時常爆走的狀況。

我:「那麼發生這樣的狀況,你做了什麼?」

友:「接納他的情緒啊」

我:「怎麼接納?」

友:「我就跟他說:『你哭沒關係,我們哭十秒就好。我數到十,你就要停下來喔』」

這句話明顯是對「接納」有很大誤解。

「我數到十,你就要停下來喔」這樣的作法仍然只是在教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同時還需要滿足大人的期待。

「我數到十,你就要停下來喔」朋友在複述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姿態是「討好」,更討好的可能還會加上「好不好!」但實際是心裡根本沒想問好不好!

還聽過有些認為接納的例子,「你哭沒關係啊!哭完再來講」明明充滿了怒氣,卻自己以為很平靜的接納對方的難過。

這些都不是如實的接納孩子的情緒,而只是透過告訴對方「你哭沒關係」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煩躁生氣。

這朋友認為她很重視孩子情緒,因為她願意允許孩子哭十秒鐘。

假接納還不如清楚的表達:「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可以哭泣,我會陪你,因為我很愛你」


後來有次面對面談話,在對談的過程中她相當堅持自己的理念,但隱約透露出知道其實還有更好的應對方式,卻放不下心中的那份執念。

那份執著,來自過去未滿足期待的失落沒有被好好接住。

她很開心的分享她協助她兒子一歲時「戒」奶嘴的過程。

特地找了當時紀錄的影片給我看。感覺的出她對這方式的自豪,在孩子還有一群大人面前用剪刀把奶嘴剪掉。

影片中聽見「你一歲了喔!該把奶嘴戒掉了」

畫面是一個一歲的幼兒,撿起被剪掉奶嘴頭的柄,咬了兩口。又撿起另一個也是被剪掉奶嘴頭的柄,吸了兩口。於是,把兩個沒有奶嘴頭的奶嘴,大力的丟在地上。孩子的眼神是多麼的無助焦慮,但四周大人的笑聲卻是此起彼落。

媽媽說:「你看他,超生氣的!」

我:「很多生氣的背後,是有著無奈與悲傷。」

媽媽說:「不會啦!那麼小哪裡懂。」

我:「也許吧!不過我相信無論年紀大小都是獨立個體,差別只在於有沒有辦法清楚表達。」

看完影片,感到很深沉的難過。接著和友人聊了很多可以更細膩照顧情緒的部分。

同理、接納,和「溝通」一樣很容易被誤解、誤用。

孩子以「哭泣」「憤怒」來表達挫折感,並不會減損孩子的自尊。但讓孩子接收到「我失落會被嘲笑」的信念,反而有損健康自尊的發展。

看見孩子無奈沮喪的眼神轉而生氣憤怒的丟棄壞掉的奶嘴,倘若情緒沒有被接住處理,從小就習得無助,只會慢慢拉開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拉開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因為他不會因此就不愛父母,但他會因此不愛自己。


2019 年清晨六點多,四歲多的新進人員一個人在餐桌吃著吐司準備上課。

新進人員的爺爺早上起床後在餐桌邊順手逗弄新進人員。

瞬間聽到新進人員帶有情緒很大聲的說:「阿公你這樣打擾到我了!!」

在廚房也清楚的聽到了後續的對話,長輩說:「我只是問你可不可以讓我吃一口,你怎麼可以那麼大聲,也不用那麼生氣啊」

倒好鮮奶走了出去,放好鮮奶坐在新進人員旁邊,問新進人員:「怎麼了?剛剛發生什麼事?」儘管我都聽見了過程,但我沒在現場,我想聽聽看新進人員如何解讀與陳述。

新進人員正要開口,長輩要搶答,我伸手示意。因為我是問新進人員。

新進人員說:「因為剛剛阿公@#$!%$%,他這樣打擾到我了!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要把我的吐司丟在地上」

長輩開口了:「不可以這樣丟啊!沒必要這麼生氣啊!我只是@#!$%」我伸手示意制止,因為這段話是很主觀的一段道德勸說,口氣就算再好,也只是討好般的勸世文。

而且「不可以這樣丟」「沒必要這麼生氣」就是很主觀的話,主觀與情緒的互相撞擊,並無法形成大人想要的結果:「孩子要教,不教不行」。因為這根本不是在教,這只是在製造衝突。

我看著新進人員,說:「恩!這樣啊!聽起來你很生氣?」

我:「我知道了!那你需要自己把吐司撿起來」新進人員頓時傻眼,但明顯情緒平緩很多,只因為他的情緒在前面那一句話的時候被理解了。

我知道只是代表我知道,他的行為也不需要經過我的允許。但,只需要很清楚明白的讓他知道他的行為,需要自己負責任,吐司丟在地上就要自己撿起來。同時「你需要自己把吐司撿起來」這句話是規矩,而不是道德勸說。

新進人員接著說:「那比如說明天遇到這種情況,我也要把我的吐司丟在地上」

我:「我知道,那你需要自己把吐司撿起來,因為這是你需要負的責任」語畢,新進人員面露微笑。我多了一句話:「這是你需要負的責任」去強化他需要把自己丟的吐司撿起來,是為了位自己的行為負責。

接著我又說:「可是阿!明天你不是吃吐司,而是吃飯糰喔」

新進人員笑了,他說:「那比如說明天遇到這種情況,我要把我的飯糰丟在地上!」(情緒平穩)

我:「恩!我知道,但你需要自己把飯糰撿起來,因為這是你需要負的責任,然後你就沒有早餐可以吃了!這件事情你可以自己決定」

東西丟了,要撿起來,然後就沒東西吃了,這是很完整的為自己負責任,而不是我們大人一直假借要教他的名義行勸世宗親會開示的勸導。

新進人員看了我一眼,微笑開心地繼續吃早餐。

之後,不再發生…

「我知道」對於他情緒與想法是完整的接納,因為他想丟不代表怎麼樣,能學會為自己負責任才是我希望他真正能夠學會的東西。


一直覺得很奇怪的一件事,明明說出來的話不是同理,卻用「同理」這兩個字當起手式,難道就會變成同理?

明明概念不是在接納,卻用「接納」他啊再把自己要強加在對方身上的東西藉由接納這兩個字包裝。

根本不是在溝通,只是想辦法一直要說服對方,卻一直覺得自己是在溝通一心埋怨說對方很難溝通。

提過很多對於同理接納溝通的誤解,其實是來自於自己過往失落經驗的未滿足期待。

自己的那些未完成的期待,未滿足的遺憾倘若沒有妥善處理好,那些失落經驗只會一直困擾糾纏著,導致大腦想的和內心要的和說出來的話,完全不一樣。

同時很多人都知道「不期不待沒有傷害」,但這都只是停留在大腦上的理解,很難落實。但,實際上是可以完美落地的。

之前有朋友問過:「我還是只能放下期待嗎!?啊我就不期待要變好,是要怎麼放下。」

我:「關於期待未被滿足的五個方法 1. 滿足期待 2. 降低期待 3. 放掉期待 4. 連結渴望 5. 交換期待,其中還涵蓋了我們自己承載了他人對我的期待與觀點。當情緒混合了我們以為的思考,同時期待與觀點和渴望無法連結,這一切不是想著不期待或說服自己不要期待,就能做到的…..觀點會產生期待,而當無法為自己期待負責任時,自我價值感會自然低落。很多時候以為我不期待了,實際上是一種對自己不一致的情況。也會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並不是真的不期待了。」


多年前一對熟識的夫妻朋友閒聊面臨長輩失智後,如何處理在這段親情間內心未滿足的遺憾還有未完成的期待。

友人泛著淚提到,彼此過去一直都不善於表達,一段曾經非常不堪的童年,加上現在的處境所以好糾結。

我:「很多關係,因為不懂的表達,導致在這種種糾結的情況下,顯得更加失落。」友人點點頭。

我:「多久回去看一次」友人:「兩星期」

我:「完全不認得了?」友人:「恩」

我:「你願意試試在這情況下,為自己做些什麼嗎?」其實就算不是失智,對於關係很多時候也只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因為如果期待對方要做些什麼那真的是太不切實際了。

友人點點頭。

我:「試試看,回去的時候,牽著她的手」友人面露笑容!

我:「很不習慣吧?」友人哈哈笑。

我:「想試試嗎?她不認得你了,你願意鬆開『母女』的框架,為你在這階段做些什麼?」

友人:「願意」

我:「每次見面跟她說:『媽,我是XX,我來看你了!看到你,我很開心。你開心嗎?』這樣就好」

友人臉上的淚更是明顯,接著說:「這樣就好?」

我:「對!這樣就好。接著看你要去跟你爸聊天還是什麼都可以」

我:「這句話,很簡短,可是是很完整的表達。『媽,我是XX,我來看你了!』這是事實。『看到你,我很開心』這是你感受的表達。『你開心嗎?』關心對方。同時間考慮到『事件』『我』『你』」

友人點點頭。

就這樣持續過了三個月,失智的長輩看到女兒回來會主動打招呼,陳述自己看見對方是開心的,雖然仍舊是失智的狀態。友人問我,接下來可以在進一步做些什麼嗎針對那段不堪的過去。

我稍微概述了一下可以如何直接的陳述。友人一開始還很擔心這樣說會不會太直接,不過事後發現這擔心是多餘的,聽友人轉述過程,感覺挺有趣的也替她感到開心。

因為關係之間當能清楚的表達,永遠比用「同理」「接納」「溝通」去包裝虛偽不實的陳述來的輕鬆。

友人:「媽,我是XX,我來看你了!看到你,我很開心!你開心嗎?」
友人長輩:「看到你,我也很開心啊!」

友人:「媽,有件事從小時候一直放著到現在,我需要跟你說一下」
友人長輩:「什麼事啊」

友人:「小時候,你#!@$%︿這樣的對待我,我很難過也好生氣」
友人長輩:「這樣喔!我以前對你這麼不好喔」

友人:「我好希望那時候發生那些事的時候你只需要抱抱我就好了」
友人長輩:「啊你怎麼不早點講」

友人:「你那時候那麼兇,我怎麼敢講。不過我也知道我過去很對不起你,時常惹你生氣。」
友人長輩:「我以前很兇喔?!」

友人:「嘿啊!不過儘管這些過去的經驗,雖然那時候很生氣也很難過,但我還是一直很愛你」

接著我跟友人說:「有句話,也許還早,不用急著去想;但,用心去感受一下」

「您是否了解,有一天必須放下這個人,而這一天也許很快就會到來?您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準備好放下他呢?當你放下他的時候,你會變得更少嗎?這樣的損失會縮減你的本質嗎?」

「如果,這段時間能夠學會好好的完整表達,或許可以慢慢稀釋掉這些未滿足的遺憾和未完成的期待」

友人:「還有內心的失落?」

我笑著跟對方說:「或許,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改善」


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好好說話。發現快來不及的時候,更需要用心說。

曾跟朋友說過:「如果我年輕時就能體會這些,或許身邊的人就不會那麼辛苦。」

認識自己(不明白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不善於表達)(內心的期待)和認識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孩子哭鬧)(長輩失智)(要對方改變),這是兩件事。

必須要真的認識自己的本質,不然問題的核心「不明白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不善於表達」導致「未滿足的期待」與「失落」很容易在不同的關係間持續存有著。

手邊太多生活的例子,很多時候朋友會執著在對方不是這樣的人沒那麼好溝通,但關鍵是彼此的互動模式影響了相對的關係,而你希望你們的關係走向哪裡。好好認識自己,為自己做出一些微調,同時為自己負起責任吧。

假同理、假接納還不如好好的清楚表達!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省話與鬼打牆

混沌不明

改善不好溝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