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追寻:当世俗价值观成为寄生虫

一阿君
·
·
IPFS

那我们就要继续刨根问底了,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这些万恶的理想主义者,究竟如何看待我们内心深处不可取代的追求呢?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个性和价值观是客观因素塑造(包括既定环境和先天因素)的结果,所以某些内在驱动力和人生终极追求早早被写入了基因,然后随着成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人会形成独一无二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观(即便是在统一信仰人群中,观念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内在价值观一旦进一步与现实当前环境契合,比如天赋在现实中找到了发挥机会,就能激发出真正的内在驱动力,使人全身心投入,并从中汲取正向能量,从而形成一个持续循环,最终实现内心与世界的平衡。

但随着外在环境持续对生活和内心的影响,很多人渐渐忽略甚至掩埋了内心追求的真实方向。我们可能本来就很难去抓取到真实追求,随着成长,目标、强制理想、学业、工作、金钱、社会期待,都可能把我们带偏。童年时代的父母会强制性向孩子灌输正面或负面价值观,教育方式也会造就终生记忆,并在潜意识中左右着人的行为。学校教育所宣传的意识形态、传统理念、现代主流社会观,对内心价值观的影响更甚。成长后被社会鞭打过的内心则进一步把我们引向位置的方向。外部环境影响紧凑且深远,造成很多符合客观时代的价值观要素,成为人生的一个“虚假”导师,树立很多“虚假”的人生目标。比如有些人穷其一生要成为商业大亨、政治奇才,或者视某个娱乐明星为偶像,这样的人生目标背后的世俗观无非就是名利二字(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人天生骨子里是带有这种基因倾向)。

世俗价值观和真实价值观有本质差异。世俗价值观就像一只寄生虫,占据你的躯体,将世俗观念植入你的内心,你越是被这些观念驱动,越是觉得自己在“努力活着”,但实际上,你只是被这只寄生虫控制,拼命汲取社会认同,却永远填不满内心的空洞。而真实价值观像是自然、和谐和健康的生命体,在内心深处自行生长,汲取外部营养,茁壮成长,不会成为外在世界的傀儡。

世俗价值观的陷阱

很多人从小被灌输金钱至上,财富即成功的理念,于是穷其一生追逐商业大亨的梦想,到头来却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他们或许会遗憾:“如果能重来,我会多花些时间陪伴家人。”又比如深受某些政治明星或是娱乐明星影响的人,年纪轻轻去为自己目标奋斗,无论成败,事后终将发现,即便站在巅峰,内心仍旧空虚。我要澄清一点,这并不是否定为金钱而奋斗的意义,而是想表达投入过多经历换得的过剩金钱和地位,造成的资源错配,会使得人内心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遗憾终身的结果。1993年,斯蒂夫乔布斯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过,带着首富的身份死去,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而睡觉前我要是能说,我做了一些超级棒的事,那才是真有意思的事。

真实价值观的力量

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基因里带来的对某种感受的强烈追求,童年时代形成的价值观雏形,汇聚在一处形成一种左右一生的信念,在我们人生的旅程中,不遗余力的追逐和向往。最多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天赋异禀的运动员,詹姆斯和C罗这些十几岁就凭借傲人的天赋引得世人关注,直到四十岁依然活跃在赛场上。从小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崭露头角,并引以为傲地不断练习,不断获得优质成绩,反过来不断刺激自身的运动欲望,当他们成年后进入职业运动领域后,又通过内心的满足和外部的刺激,包括高薪、成绩和粉丝的簇拥获取独一无二的荣耀感,迸发出无限的内在驱动力,再反向投入更为专业、科学的训练中,付诸最大限度的努力博得更高的成绩和荣耀。在商业领域,稻盛和夫的例子也很典型,他创建京瓷和KDDI,却从未将“赚钱”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坚持“敬天爱人”的哲学,认为工作的本质是“修行”,最终不仅建立了商业帝国,还让自己内心极度满足。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自己真正的追求?或许答案很简单:它不会因为外界评价的变化而改变,它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并不依赖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源自自身的充实。这本质上和我们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保持高度理性,建立起属于个人、家族、社会、国家的体系,能让我们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意义的经验指导。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高度理性行为,用来构建我们今天世界的理性架构,这和古代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不谋而合。

不过,我们开始这趟思维之旅的基本理念就是“大逆不道”,我们必然要搬出全然不同的理解。

我们所谓的“天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述,我们可以确定,“天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道德观、伦理观、法治观、民族观、天下观,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差异。另一面,“人欲”几乎没有改变,虽然看上去人内心所追求的东西似乎随着时代而变化,但事实上,但这种变化只是需求更加精细化,而非本质上的变迁。所谓“人欲”也就是被压制的本我需求,基本上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对安全感、成就感、个人所好、情感家庭,形式可以变得丰富,但本质上变化很小。所以我们从最初“天理”即是动物的自然法则开始,逐渐开始变得顺应人性,顺应个体的需求,人类演化过程似乎是“天理”和“人欲”两个独立的概念走向融合。

所以这会不会引发我们另一个问题,也就是世俗价值观和真实价值观能否随着历史的推进而逐步融合?正如今天的世界开始倡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意味着为了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开始朝着拥护个人价值为主流观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天理”开始关注“人欲”,渐渐朝着统一体发展。这里先埋个伏笔吧,以后有机会继续细聊。

那么我们回过头,继续聊真正的追求。内在价值观可能从人成长过程中某个截点开始不再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它可能在各种客观因素塑形之后早已被埋在内心深处,我们的潜意识中,刻意用迎合现实的虚伪去掩埋它。但是很遗憾,它的生命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为但凡背离内心真实需求的人大多都没法在时光荏苒中放下内心的负担,没法在虚伪的面具背后做到自我解脱。相反如果人能从一开始就保持内在价值观不受影响,保持内心所追求的、真情热爱的、上天赋予的,我认为在进入坟墓之前,我们内心会达到非常满足的状态,内心会平静,不后悔遗憾,终将为人生赋予意义,完美地结束一生。在这里,我们不反对人生热爱金钱,爱事业,追求爱情,追求家庭,追求物质,追求精神世界,只要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都将是我们存在和永续的动力,如果我把一生都奉献给我所爱的,如果我倾其一生而获得了我内心的需求,我相信,在我死之前,我所拥有的都是爱。

我最不擅长的就是理想主义的煽情。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延伸这个问题:既然生活中客观因素不断地用分心、压力和意外事件来挑战我们,我们如何确保不会忽视真正热爱的东西?当世界试图将我们拉向不同的方向时,我们如何保持我们的内在价值观完整,确保自己不会在现实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观察一下,人生是不是很像一本书或是一款RPG游戏,尽管我们扮演一个独立角色,但整个故事情节、道路征程、情感发展、人脉联系都是完整既定的剧本,然后,我们还是会努力体验这个“自由世界”,我们依然全情投入,努力升级、收集技能、挑战Boss,甚至在关键时刻还会“逢场作戏”展现大无畏精神。结局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然后赋予整个游戏一个最终意义。这似乎就在指向一个事实,如同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人生中每一个琐碎片段的意义会在终点汇聚,最终在人生大戏中赋予完整意义,成就一生的永恒。

所以我们一生中会接触大量的外在因素,我们以为它们都是游戏中的重头戏,却不过是西游大戏中的“虎先锋”。如果我们不站在人生之上的高度去观察,可能会混淆了主次而错过内心真正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局部现实意义和整体的人生意义中,怎么才能确保我们不会在途中被现实的压力和诱惑改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这场人生游戏里,一直保持内心的纯粹?

其实这个问题变个形式,大概就是一个我们人类的又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如何去真正地过好一生?

先卖个关子,我们如何拆解问题,第一:如何屏蔽外在干扰保持内心纯净?第二:如何找到内在真实追求?

先说第一个。

人生的方向有很多,活好一生的道路绝对没有固定公式。我们在这里探讨人生问题,需要借助一些古人现成的智慧当做探照灯,来窥探一下我们混沌不开的内心世界。这里先引用一个佛法上的概念叫八万四千法门,意思是人生修行选择有八万四千种方式。当然这只是一个概念性数字,并非准确表达一个具体的数量。我们以这个表述为引子,延伸出来一个现象,自古以来全世界任何民族任何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他们都有自己一套的信仰和价值观,用于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比如说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非攻,天主教的信望爱,伊斯兰教的五功,甚至是上古时代的萨满教或者原始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标准和人生准则,经过上千年上万年的时间传承下来,并指导着人类行为。虽然这些形式不同,但是有一个共性,即如何保持内心纯净,运用既定规则来关注内在平衡和逻辑自洽,并以此付诸实践,称作修行。这套理念大体上和武侠小说里的练功方法如出一辙,无非就是“内外兼修”,以内功为基础,以外功来实践,内外相结合。如果把理念糅合在一起来解答我们上面的问题的话,大体上就是我们内修的是挖掘内心真实的自我,外修的则是运用内功去面对外在环境,包括情感、责任、知识、信息、人际关系、发展的科技、地位、名望、财富、诱惑、疾病、健康、情绪、观点、文化等等等一切身边事。

当然你可以认为,我居然拿传统文化、宗教学说、武侠小说来敷衍这么宏达的问题,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感觉开了一个大头,结果拿最老旧的封建思想来解决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就这?我得澄清一个身份,我不是任何一个宗教派别的簇拥着,我宁愿做个独立思考者,不被任何单一传统意义上的观点所束缚。所以我并不是去推崇任何宗教和学说,不过如果我们把宗教和其他学说里我们忌讳的迷信神学观给刨除,客观地看待这些社会群体中所获取的内心平静,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值得我们深思并进一步加以分析的例证。

我们今天比较现代化方法有很多启发,在现实洪流中保持初心,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 冥想、正念和其他的刻意练习,这个是传承于传统信仰和学说的有效行为,屏蔽掉外界的杂乱声音。

- 定期反思,通过日记的形式去反思“知行合一”,用“跳出”自我的方式来观察我们人生的思考是否纯粹。

- 寻找内在信号,在重大决策前对自我内心根本原则的审视,自我审问当下决定是否符合内心的核心价值。

- 通过屏蔽过多社交媒体的无效信息。

这些都是大家在繁杂的世界中寻求让我们内心平静、抵御外在诱惑的途径。其实坚持到人生的最后并结束,之后我们本无所谓世间有无天堂、地狱、转世、来生,而运用修行规则让我们遵循自己的内心真实需求,顺应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运用一切自然环境要素,屏蔽外在的影响,保持一个内外平衡、和谐的状态走到人生终点,这可能才是我们人生最应该要做的事情。

我上面说了一连串的话,并不是想传播什么学说来修正我们的人生,我还没那么大的雄心壮志,我只是想表达人的一生活着的方式由内外双修组成。一个用来寻找作为内心的基石,另一个是用来处理外在纷扰的手段。

再说第二个。

如果以上观点皆成立,那么我们下面要聊的则是如何为我们的内心筑基。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被社会灌输的?比如有些人以为自己想要成功、金钱、名利,但可能只是因为社会从小就告诉他“这些东西才算成功”。那我们怎么分辨,什么是自己真正的追求,什么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错觉?

人生是个历练场,它需要经历很多,有些需要时间来兑换,有些需要事情来变现。这一切需要看人的悟性。悟性的确有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高低贵贱,只是反映的成长模式不同。

举个例子,郭德纲曾经说过,有些人几岁的时候,经历一些事就顿悟了,有些人他需要经历很漫长的人生,吃了很多的亏才能悟到人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去看待周边的人、周边的事以及怎么看待自己需要有价值的历练,需要耗费时间,或者需要耗费精力。有些人年纪轻轻经历一些人生的苦难之后突然就顿悟了,我将倾毕生之力来成我唯一之事,那是带着天地慧根降世的灵童,我们不排除这种与生俱来的大智慧,济颠和慧能都是这种奇才。而有些人可能活了大半辈子甚至临终前才顿悟原来人生是这么回事,原来这才是我需要的,然后一下子大彻大悟,彻底释怀,可谓得道,亦可谓修得正果,俗话称作“”开窍“。朝闻道,夕死可矣”,如同鲁智深在六和寺的感慨:“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回到我们本章最初的问题,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个问题只能去问自己的内心,花费毕生精力去练就外功抵抗外界的干扰,并用一生去感悟内心的声音。人生没有捷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真正找到内心追求的人,往往并不是靠外界给予答案,而是在漫长的探索中,一点点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最终,在生命终点,我们唯一能带走的,不是那些填充虚荣心的世俗物,而是一份踏实的满足感。

我们并非一味地追求枯燥的哲思深度,反过来能够让我们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不焦虑、不遗憾才是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闭上自己的双眼,然后扪心自问:“亲爱的我,你想要什么呢?如果你在生命最后一天,发现你这辈子只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活着,你会后悔吗?你是否曾停下来,认真倾听过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从今天起,抛开一切外界干扰,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现在,就是你重新书写答案的时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