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爸的三个女人 | 别的女孩来信

编者按:我们收到的稿件很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个人观察,这些文章充满思考和诚意,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有了 “别的女孩来信” 专栏。
今天的来信是一个女孩关于原生家庭的私人独白。她有爸爸与妈妈,后来又有了 “阿姨”,再后来来了 “姐姐”。在成长过程里,她像婴儿一样感受着在这个家庭里来来往往的每个人,情绪的流动、爱的变动、关系的转换......她观察,同时自省,并将这一切向你剖白。
如果你也有想说的话,欢迎你投稿发至:biedegirls@yishiyise.com。期待你的来信!

秋 也 耶
▼
他的呼噜声实在太大了。
此刻,我睡在酒店里,旁边睡着我爸的女朋友。我爸睡在另一张床上,打呼噜。
他的呼噜声像一把钝勾坠入,荡起沉在湖底的记忆灰烬。从小到大的片断 —— 各种各样的名字,他、我和他的女人们,像四面八方的洋流倏地交汇、缠绕、交融的命运。
我的妈妈,一个时代普通女性模版
从小到大,我妈一直很爱叫我陪她看旧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她,干净清纯的面孔,一头柔顺的长直发,清瘦的身材,真是穿一个米袋都会极好看。那是成为我的妈妈之前的她。工作以后,我越来越时常翻起学生时代的照片,看着那个 “我” 在对着我笑,我有点懂了。母亲在看旧照片时,她看 “她”,比我看 “我”,隔了更长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回到故事的开端,我爸当年由于随性报志愿不慎以第三的成绩落入我妈所在的大学。他无心学习,倒是热衷于搞大新闻,在学校里办沙龙、组织读诗、卖咖啡,赚到的钱又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
如同许多父母的版本一样,我爸说我妈算是校花之一。他的室友喜欢我妈,然后就是老掉牙的剧情:帮室友追女孩,追成了自己的老婆 —— 剧情的另一面则是我妈拒绝了更有钱有权的追求者,至今耿耿于怀,生怕我重蹈覆辙误终身。我爸也算个校草,结婚前,好多个女孩跑到家里对我妈哭诉,倾诉有多喜欢我爸。想必我妈也感受过洋洋得意的烦恼。
我父母的青春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一个不读几本萨特、黑格尔无以言的时代,一个普通女孩普通男孩还会认认真真谈恋爱的年代。潮水退去就像青春退去,再古板的人青春的时候也偶尔地激情过。浪潮过后,该长大的人长大了,不再那么激情,剩下那些零星的激情者。
后来就是生活,我妈求稳得让我爸 “快疯掉”,我爸忧郁得让我妈 “见不得”。我妈在 “单位” 里待了一辈子,我爸年纪轻轻从 “单位” 拍桌辞职 —— 两人都说:“结婚的时候不太懂感情”。
长大了的我,显然更像爸爸。于是我和妈妈的关系,符合最普遍的母女关系模版:她期望我工作稳定、婚姻幸福、鸡娃成功。她会建议我考公务员、考教师证,给我安排名校毕业、有房的相亲对象,让我计划好生育年龄。我呢,也像大多数女儿一样连哄带骗尽量敷衍。直到今年,她要求北京的我 “必须” 去上海见相亲对象时,我才意识到,我把我们之间最重要、最艰巨的一些沟通逃避了太久。
她知道你没有去见相亲对象,却不知道你为何不见;她知道你没有考公务员,却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愿意。她只能继续催你,以为 “岁数到了你的想法会变的”。你需要认真告诉她为什么,你的价值排序、什么使你快乐,等等。或许她还是不能理解,但你要去认真试一次。
如今的她快退休了。就像其它退休的母亲一样,她会把巨大的注意力投注到我身上。我想先给她寄《82年的金智英》和《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我想和她好好聊聊她的一生。那是我逃避已久的对话。
我的阿姨,一个不完美的觉醒女性
我爸是那个年代最早辞职创业的一批人,他和另一个叔叔组成黄金搭档大展身手。年纪轻轻赚了太多的钱,为两岁的我开了两万的生日宴 —— 却没带卡。我妈垫付了,她心疼到现在还记得。
这个年轻男人,初尝事业的成功与财富,每天睡到很晚才去上班,没有人可以管他。这样一个昂扬的小领导,在一场面试中遇到了他的第二个女人。后来我叫她 “阿姨”。
刚毕业的阿姨,瘦小而满眼杀气,凌厉的面孔上散发着其它面试者所没有的野性。他们相爱了。她常在有外人的饭桌上,说自己都是我爸一手带起来的:每次见完客户他都一字一句帮她分析当天的所有细节,教她怎么举止、怎么讲话。
而我妈说,那时家里座机总会在深夜接到骚扰电话,接起来后没人讲话。她在准备职称考试,又要带我,心力交瘁。可阿姨说,那电话是另一个女人打的,她坚称她的剧情是在我爸我妈离婚后才开始的。一切已不可追。
在我尚无记忆的幼儿园时期,他们曾共同创业,经历过大风大浪共度了最艰难的时光,最惨的时候,我爸在北方冬天六毛钱过一周。终于,搬进了全款买的新房,她满怀期待地盯了每一处装修。结果我突然住进去了。
我的高中和这个新家一墙之隔。我爸的活跃因子开始显现在我身上,我又是创办新闻社,又成为最爱翻墙上学的学生会主席。我爸乐见其 “基因强大”,非常支持我,常常跟我通宵聊天。
她对我有着不可表达的怨气。可是她的道德,她的清高,她的身份不允许她这么做。再克制再骄傲,还是忍不住总要流露出来,在幽暗隐蔽的对话的缝隙中发丝一样细地流出来。
真的是像发丝一样细小的事:我爸给喜欢喝豆浆的我买了一个豆浆机。有一天,她听一个医生阿姨说,豆浆对她的身体不好。当她讲给我和我爸时,那种眼神 —— 怀疑、怨气,但又怎么可能浇灭这疑心?可我真的,只是喜欢喝豆浆。
还有一次,是我非常小的时候,她的闺蜜载我们回家。在车上,闺蜜教她 “多为自己考虑”,教她怎样 “捧杀” 一个小孩,当着我的面。当时的我确实是听不懂的。但人这种生物很奇妙,有些记忆中的答案会像扔出去的飞盘旋回原点。
如今那个车里的小孩长大了,开始理解她。作为一个性格清高、有文化、喜欢张爱玲的女性,她想要和伴侣更多的精神交流,想要不被小孩打扰的 “一个人的房间”,想要自我实现,这是多么正当的需求。她还和我谈,身为一个女性的觉醒,“有一天你明白过来,会止不住地颤抖、哭泣,回想你的半生,你做的一切,你突然明白过来......”
她说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孩子。那时的我也听不懂这一切,只觉得每次听她说完话,心里堵得想流泪,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这泪水是复杂的,她也是复杂的。我记得她决绝的神情:“男人,如果得不到他的爱,就要得到他的钱。”
作为一个女人,她爱我爸的有情有义,但一个仗义的人不仅会对伴侣有情有义,他对家人、孩子、朋友,甚至陌生人也会有情有义。起初她一定是默默感慨所托值得的,但随着时间变换,终于成为双方都没错却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就是分开。
“姐姐”,另一个童年的我
在我出国留学,叔叔、奶奶接连重病,所有事都需要钱时,阿姨把我爸告上法庭,索要一笔费用。也是这个时期,一个女孩陪我爸走了过来。她和我年纪相仿,我叫她 “姐姐”。
她被养父母养大,从小便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很懂事。有一回,三人在家围坐茶台聊天,姐姐聊起和我爸学打羽毛球的事。他们一起去体育馆,没打一会我爸就开始纠正了:球拍不是这样握的、手腕要灵活、背要怎么拧,他一股脑地边说边示范。姐姐明显很不开心了,不过还是努力跟着我爸做。为了练习发球动作,他不停让姐姐发球,发出去捡回来再发出去。
倒并没有发火或者骂她,只是皱紧眉头同时反复认定般地感叹:“你真是一点儿运动天赋都没有啊……” 姐姐已经快哭出来了,这个男人竟然丝毫没有察觉,还在不停地 “指导”。我甚至能想象那些话一字一巴砸在她的脊梁上。
我童年的经历,全部在她和我爸的关系中再度上演。我看着姐姐,好像重新长大了一遍。
小学写语文作业,我把写完的作文,拿给我爸和阿姨看。我喜欢语文,他们也经常夸我。但阿姨觉得那篇不好,让我重写,不写完不准睡觉。我已经忘了为什么不好,只记得我边哭边写完了第二篇。
还有一次,我说我喜欢鲁迅,想成为他这样的作家。阿姨和我爸质问我,鲁迅是哪样的作家?你想要他的什么,很有钱?讽刺辛辣?现在回看,他们只是想引导我。可对于一个兴冲冲地表达与分享自己的孩子来说,得到一盆冷水的表情和诘问,她必定是委屈的。
现在回想这些事的时候,我忽然觉察出阿姨与姐姐的共性。她们都家境贫寒,有着非常不幸的原生家庭。他像是从路边捡回受伤的小鸟,给她们一处家。在鸟儿还小的时候,这个家很大,大得像一片天,她们可以自由自在恣意地飞。但随着鸟儿的长大,房子显得越来越小,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愈发呈现。她们一定要飞出去!
作为女儿,我也是那小鸟之一。我开始怀疑,爸爸是不是在她们身上,施加了我小时候被施加的东西:威权的、强大的、以 “为你好” 之名的控制与强迫。就好像羽毛球、写作文的故事,对方可能真的是对的,这太难不让人自我怀疑和动摇。
在笼罩于爸爸影子下的姐姐身上,我看到一种俄狄浦斯式的必然。
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有一个怎样的爸爸
爸爸年轻的时候,是那一辈最先锋的人。小时候会为了保护弟弟和弱小同学,一人单挑一群人打架;大学时让长辈老师又爱又恨,调皮捣蛋但又口才极好,以至于校长辞职创业还想拉他去当律师。工作分配到了好单位,没几年就辞职去创业,还当过心理医生、客栈老板,现在经营一家火锅店。
曾经他是个多么完美的父亲,可以和我彻夜聊天,我见到的所有人都称赞他的人品与学识。他去我们高中给大家讲了一堂心理学兴趣课,所有同学都羡慕我。随着我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站在父母提供的条件上看到了更好的可能性时,这个100分的父亲,突然变成了80分。虽然还是很高,但你的内心会很难接受,继而激起你的反叛。
如今屠龙勇士变为恶龙,你会从他嘴里听到很多传统男性说的话,比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说,上一句是男人应有的品质,下一句是说女人。
但作为丈夫、家人、朋友,他又那么有担当。他做饭,做家务,给其实没有法律义务的我付学费,“砸锅卖铁” 也不要让我 “没底气”;在亲人重病时可以抛下一切认真照料;对所有人真诚地尊重,在每一场聊天中尽他最大的共情与能力来倾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这一生真的都做到了。
我爸,一个那么有冲劲、有能力,英俊而有才华的少年,他一定也曾无限幻想过,自己的未来该有多酷。他本可以不承担我、不承担他的弟弟、他的母亲,不承担他的伴侣、他的朋友,抛下这一切去追求一个最高的未来 —— 而他承担了所有人,成为一个曾大起大落,如今普通但自洽的人。
他没有实现的那一部分,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我血液里总涌动着一种抛下一切,去往更广阔之地的冲动。这场冒险不需要任何奖赏,“骑着马去到边疆,所到之地全是赐赏”。(也许你会想问:我会想找一个我爸这样的男朋友吗?除非遇上惊天动地的旷世绝恋,否则我真的很难想象和人共用一个卧室!)
最后,一个小建议:不用因为担心孩子而不离婚。父爱与母爱,不是父亲与母亲在一起还是分开的问题。
附注:离婚的附带好处是,一个小孩在两个家庭长大,会本能地发现 “没有唯一真理观”,感受到世界上有无限多种系统,以及她也可以去创造自己的系统。
我很钟意这个成长过程。
// 作者:秋也耶
// 编辑:赵四,Alexwood
// 设计:冬甩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