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成疾

KJOH
·
·
IPFS
·
對我來說,我大量的討論寫作,代表我也迷惘,但也許正是小船正在漸漸接近燈塔的徵兆。

當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什麼話好說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沒話說,而是那些話早就一點一滴地分送給別人了。

一開始的確有很多好說的,前來詢問的人、路過的同事、社群裡熱情求助的陌生人,她一向不吝惜給予知識與經驗。可是,那些資源、那些語言、那些邏輯線條,在交出去的時候彷彿也把自己割了一塊。知識共享是一種成就,後來才發現,它也可能是一種無形的流失,透過時間的花費無法轉換成貨幣的世俗焦慮,以至於說明書提到的,能量高的練習,在提升頻率上一直沒有進展。

曾以為有了更多的工具、資源和時間,就能創造出更完整的自己。但真相是,有些東西越多,反而越難推動自己前行。就像一台硬碟滿載的電腦,每一次開機都要等待更久,每一個動作都因為資源過多而卡頓。這些支援,變成了包袱,成為她無法專心創作的理由。

「為什麼反而覺得更空了呢?」問自己。

習慣在講完一段話、寫完一篇文章之後,才從回音裡找到自己的輪廓。可是那輪廓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晰。很多文字只是被拼湊出來的情緒快照,像是不願意被看穿的草稿。好像只要留下一點點尾巴,就足夠了。試著不再追求完美,因為完美的樣子總是太快地滑走,像一場剛開始就準備好結束的會議,這沒什麼不好,反應過來時,自己已經快速取得共識、拿下訂單的喜悅,才想起自己如何建構出高品質的工作成果與決策。那是太久沒有沾沾自喜品味用心準備的資料,內容邏輯完整自洽、排版無懈可擊,一場精彩絕倫好評的演講,沈浸在掌聲裡的理所當然裡,於是忘記自我疼惜憐憫的練習,於是在追逐更高的多巴胺劑量裡上癮,追求未來更多的痛快。

所以改練習了,開始學會了在高峰經驗裡捕捉那個自己喜歡的版本,也許是某次簡報時的靈光一閃,也許是某篇被瘋狂轉發的貼文裡的清澈語句。那些瞬間讓自己不只是功能性地「完成任務」,而是真的創造了什麼。但這種創造也不是總能穩定出現。有時候它像個頑皮的神明,來了又走,不願被召喚。於是慢慢來,拋開情緒,讓它們像秋天的葉子一樣飄散,再一片片撿回來,放進日記,夾進便條,藏進網頁的草稿裡。有時是一塊小蛋糕的香氣,有時是一首舊歌的開場白。這些片段變成了她的情緒樣本,一頁一頁,像蘇家寧作文裡的蘋果,被記憶反覆擦亮。

想到自己曾經被表揚過的文字,可能收藏轉貼。這些都像是另一本履歷的內容,證明她有能量照亮別人。

可是還是會懷疑,這樣的自己,是不是離原來想成為的樣子越來越遠了。

不否認自己在如何完整構築世界的同時,沾了這一代人的紅利,即便那是長大後才逐漸有的,數位工具、AI幫手、網路社群等,這些都是她與上一代父母截然不同的地方。她也才見證過沒有3C的荒地,但她也是從電視、電燈、沖水馬桶中走來長大的孩子,一步一步,活過最不需要資訊的時代,可以更游刃有餘的穿過模擬與真實之間那條若有似無的界線。

能感知時代的更迭,也知道自己是怎麼被這個巨大的浪潮推著往前走的。但在每一次被推動的間隙,她也偷偷地伸出一隻手,去撿那些落單的念頭。「寫字,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橄欖枝。」這麼喃喃自語。仍在尋找一種方式,一種不需要太多力氣就能前進的節奏。一種即使沒有明確方向,也能被風吹進溫柔河道的可能。

寫字,也許是為了思考,也許只是為了往前。未來會怎麼樣?沒有人不知道。但仍一直在這裡寫著,像在黑夜裡點一盞小燈,讓誰也說不清的假設裡,有一個方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JOH靠嘴巴吃飯,可是語言一旦說出來就會變成石頭,太重的無法承受會砸傷自己的腳。換個方式吧!文字躺在某個載體上面或許就輕多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名字之後的光

倒可樂的方式

電力隨時會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