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成為一座孤島
我在30歲來到荷蘭後,經過了兩種孤獨,個體的,和群體的。
最早發生在來荷蘭的那一年,正是秋轉冬的時候。我那時因為一方面和在台灣的男友分手,以及荷蘭秋天的糟蹋人的天氣和學業上的種種不順,心情極不穩定。
當時排解情緒的方式就是散步,租屋處附近有一處森林,且鄰近海,我飯後就會在附近散步,在這些自然景色中,不必在乎聽不聽得懂其他人口裡的英文或荷蘭文,也不必擔心自己是不是冒犯人。
然而到了冬天,一切都變了。
氣溫十度以下,甚至五度以下時,出外散步開始不是讓人舒心的一件事。於是我像其他人依樣待在家裡。晚上煮完晚餐,我會倒一杯白酒,配著零食看台灣政論節目。這個在異鄉沒有朋友的我,唯一能抓住能認同的,只有螢幕裡各種政治的認同與煽動。孤獨令人難受,只有酒精零食和YouTube是我可以抓住的浮木。我就這樣維持這個狀態一個秋天,直到我開始跟現在的老公約會和同居。
後來當我拿著伴侶簽證在荷蘭生活後,我為了擺脫沒朋友的孤獨感,開始約一些工作上認識的台港中的朋友約會,不過主要還是台灣人,這讓我體驗到了另一種孤獨。
我曾經以為只有那些沒有社交的人才是孤獨的,當我開始組織一次次台灣人為主的飯局,一次次我們不著邊際談著工作和生活,談著AI要取代哪些工作,還有所有對於現在公司的抱怨時,在這些場合我感到孤獨。
這些聚會持續了一年半,直到我和其中一位同鄉有了言語衝突,我才發現這個場合裡,沒什麼人真的把我當成朋友,而我也沒交到什麼朋友,我以為認識見面了一年,友誼就可以不再淺碟,卻沒發現一整年下來的幾次飯局,相處不到十小時。
曾經有些來荷蘭後的朋友問我怎麼融入這個社會,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我其實跟牙醫講得話比和鄰居來得多,我也不知道這叫不叫融入,我只知道大家移民工作留學來這裡,或多或少都感到孤獨吧。
於是我把這個問題,丟回去我後來參加的讀書會。這是一個講中文的讀書會,大家每個閱讀一本自我成長或財經相關的書籍。一次書友對於我這個問題直接了當的回:「不要融入也沒關係啊。」
後來我這不靈光的腦袋又轉譯了幾次,我發現那就是在跟許多人說,其實孤獨也沒有關係的。於是慢慢地,我徹底放下再舉辦飯局的念頭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