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股票
若你還沒看過投資理財系列的第零篇文章,歡迎你移駕參考。
投資理財的第一篇文章將以股票作為主角。股票算是最廣為人知的投資標的,而最近很常被討論的 ETF 雖然不完全算是股票,但是其交易方式與內涵仍然與股票有高度的相似性,有關 ETF 的介紹將在日後專文討論。
🟥股票是什麼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而其內涵就是將公司的所有權證券化。
用淺顯的話來形容,若我們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就如同擁有該公司所有權的一部份,這時候我們對於該公司而言就是股東。
當我們藉著股票與該公司建立關係時,同時代表該公司經營的盈虧就與我們扯上關係。當公司賺錢、身為股東當然也能分一杯羹;當公司虧錢,股東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股東為了要賺錢,當然希望公司經營的績效良好,而股東既然擁有公司所有權的一部份,當然有資格對於公司經營的方針或者是策略提出建議,但是公司證券化的股本動輒數億,若沒有擁有足夠的持分自然沒有什麼影響力。而大多數投資人也並不期望自己能夠影響所投資公司的經營策略,只是想從股票市場的供需與波動之中獲利。
🟥股票的由來
那麼股票是怎麼被發明的呢?這就要從歷史開始說起了。
在大航海時代中,歐洲各國無不努力造船並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為東方有珍貴的香料跟瓷器),但是因為造船和船員成本所費不貲,加上風險極高,所以就算報酬可觀但還是很難由單一投資者出資。
此時就出現了共同出資的概念,當共同出資的人一多,每人承擔的成本就下降許多,就算任務失敗人船俱失,每人所承擔的損失也變得可以承受,假設任務成功,船上運回貨物的銷售獲利便依照出資比例分配,此時每個出資者會出示他出資的證明,也就是股票的前身,上面記載了出資時間、標的和金額,這張股票代表他對這次的航行有出一份力,那麼他便自然擁有分一杯羹的權利。
股票的雛型就是如此,雖然過了幾百年的演變,股票的功能及面貌已不盡相同,但有一個概念不變,就是我們與公司之間已經藉著股票產生連結,理論上你若擁有公司的一部份,因為公司的盈虧與你有關,你便有權利影響公司發展的方針或是策略。
但實務上公司的營運是類似代議制度,公司運作是交由專業經理人團隊,實際上有重大事項需裁決時則須由董事會決議,董事會依法律規定又有區分獨立董事跟法人董事等等,原則與公司法有關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但有個不變的原則,股份愈多者便可擁有愈多的董事會席次,而以多數決方式決定重大事項時自然就有人數上的優勢。
🟥股票上市與未上市
前面提到股票就是公司將所有權證券化,而持有股票的人就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並且擁有該公司所有權的一部份。
原則上所有公司都有其股權的分配與配置,但是並非所有公司都會選擇將股票上市(而且上市有基本的規範與需求,並非想上市就能夠上市),上市代表讓股票能在證券交易所被公開的交易,讓股票自由的在股市中流通。而投資人一樣能夠買到沒有公開上市的股票,不過這邊暫且省略。
🔷公司上市的目的
以公司的角度而言,上市好像是將公司的所有權賣出去一樣,賣出去之後還多了一堆股東,每個股東可能都會對公司的經營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人多嘴雜,如此一來似乎反而造成經營上的困擾。
但上市這個決定一定有其好處才會有公司選擇上市,以下就來說明上市的目的與優劣。
🔸籌措資金
籌措資金可以說是公司上市的一大目的,透過投資人購買股票的行為,能夠讓公司瞬間擁有大量的資金,有了這筆資金也能夠對於未來的戰略布局或者是投資部署更能夠得心應手。
舉例來說,近幾年來企業經營環境競爭激烈,有非常多企業都是透過削價競爭或者是補貼戰術、來達到擊敗競爭對手的目的。此時若公司沒有足夠的銀彈支持、很容易在這種燒錢的氛圍中敗下陣來。
而前期的燒錢投資若能夠有效地擊敗對手,在拿下整個市場後所伴隨而來的寡占利益便能夠很快的將前期投入的成本回收。但是借貸的成本高昂,若企業經營前景被看好,上市後勢必會獲得投資人的青睞而使得股價水漲船高,進而使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後援,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
🔸打開知名度
公司要上市之前雖然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通常在該領域市場上也小有成績,但是在公開上市後一樣能為其打開自由市場所加成的能見度。
這種知名度對於企業的經營來說可以說是多多益善,除了可以讓競爭對手了解自己已經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外,也能夠讓其他領域的企業或者是跨國公司能夠更容易的認識到自己,進而提高異業合作、或者是上下游廠商接洽的可能性。
🔸讓公司的營運更有制度
無論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企業要上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要讓股票在證卷交易所公開且自由的被交易,代表這間上市公司勢必要有一定的規模、否則便很容易成為詐財的場所,像是上市之後企業惡意倒閉造成投資人虧損,而經營者可能還捲款潛逃等等,造成政府善後的困擾。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各國都對於公司上市所需要符合的規模、規定與章程都有著嚴謹的規定。而許多公司為了更上一層樓,也會藉由準備上市的過程中檢視公司的各項制度,重頭開始進行制度的檢核與流程優化。
🔷公司不上市有什麼好處
我們不時從新聞中看到某家公司發生經營權之爭,公司派與市場派可能為了爭奪話語權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也算是選擇上市所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需要注意股權的更迭、並且需要保持一定的持份以保有話語權。
我們也應該聽過有許多賺錢的公司並沒有公開上市,沒有公開上市代表不用固定公開其財報,這種「惦惦吃三碗公」的富豪們大有人在,也讓外界經常想要一窺這些未上市公司幕後不為人知的秘辛。
而公司上市固然有其好處、但是相對的就一定有隨之而來的代價,以下便來說明不上市有什麼好處,而不上市的好處對於上市而言就如同是一體兩面的壞處。
🔸完全掌握決策權
前面提到股票上市就如同販賣自己的所有權以取得資金。而選擇不上市自己的股票,或者是讓股票只在自己信任的人之間流動,就能夠完全的保有經營的決策權。
只要是人、利害關係就很難一致;即使雙方利害關係一致,對於經營的策略也不一定能夠取得共識。這種情況在持有股權的人增加時便會更為明顯。
選擇不讓股票上市的企業,便能夠充分的保有經營的決策權,也不用經常糾結於短期績效或者是在長期發展之間做取捨,只要自己有充分的規劃、便能夠在沒有雜訊干擾的情況堅持執行。
🔸股價不被市場波動影響
股票上市之後因為成為自由流動的標的,便容易受市場波動所影響,而股票的漲跌並不完全基於企業經營的績效決定,除了容易受不理性的投資人影響外、許多時候更可能成為有心人惡意做空的標的。
對於股東而言,若股價短時間重挫,便可能迫使經營團隊做出解釋或者是有所作為,這些都會增加企業經營的成本。而選擇不公開上市的公司,自然比較不會受到這些不理性因素的影響。未上市公司的股價,便相對會回歸到其真正的經營績效、或者是反映其未來的潛力。
🟥股票獲利的三種模式
投資理財的目的就是要賺錢,那麼為什麼買賣股票可以賺錢呢?本節便說明股票獲利的幾種模式,這些概念與原則大多也適用於其他的金融產品。
🔷價差
前面提到當股票上市時,代表我們、也就是一般投資人可以在股票市場中自由的做買賣,而一家公司的股價反映了這間企業經營的好壞、也就是賺錢的能力。一家前景看好的公司股價想必會水漲船高;而一家口延殘喘的企業股價便是一落千丈。
而企業經營的績效或者是前景的好壞總是不斷的變化,可能今天某家公司推出了殺手級應用、讓其在市場中取得獨佔的地位,這種獨佔帶來的龐大利益勢必會為公司賺進不少的錢,而投資人有此預期後便會想要購買該公司的股票以分得一杯羹,在購買股票的需求提升之下該公司的股價便會上漲,對於原先持有該公司股票的人,若此時賣出股票便能夠獲得股票價差的利益。
以台灣股票為例,台灣股票每張股票 1,000 股,股價為 1 股的價格,意即一張股票的價格為股價乘以 1,000。以台積電的股價 600 元為例,一張股票即為 600 × 1,000 = 600,000 元。
若我們在一年前 A 公司股價 20 元時購入一張、也就是 2 萬元新台幣(為了方便計算上皆省略手續費以及交易稅),而 A 公司近期推出一個產品大賣,激勵其股價上升到 30 元,若我們這時候選擇賣出、便能夠獲得 1 萬元的價差獲利。
計算上便是 〔30 (元/股)× 1,000 (股/張)〕-〔20 (元/股)× 1,000 (股/張)〕= 30,000(元/張)-20,000(元/張)=10,000(元/張)
本段的價差先著眼於股價上漲帶來的利益,不過當股價下跌時也有人能夠藉此獲利,這點則在融券章節做說明。
🔷配股配息
股票就等同於公司所有權的一部份,那麼當公司在經營上有所獲利,這些獲利理當歸股東所有。
以公司的角度來說,經營獲利可以有三種主要的處置方式。第一種是將獲利做為繼續投資的資金,可能是添購新型設備或者是研發產品;第二種則是作為公司營運的基金、可能用來當作戰備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第三種則是發給股東,實務上則是透過配股或者是配息。
配股的意思就是將獲利以股票的方式發給股東,假設我今天擁有一張股票總共 1,000 股,而今年公司決定發給股東每張 70 股的股票股息,那麼在配股後我就會擁有該公司 1,070 股的股票。
配息的意思則是將獲利以現金的方式發給股東,假設我今天擁有三張股價為 100 元的股票,今年決定發給股東每股 3 元的現金股利,那麼在配息後我就會拿到 3 (元/股)× 3,000(股)= 9,000(元)的現金股利。
配股配息的部分以原股價作為基準又能夠得到其殖利率,以前面的配息例子來說,該檔股票的現金殖利率就是 3 ÷ 100 ≈ 3.3 %。
🔷融券
當股價上漲時,持有股票的投資人便能夠藉由賣出股票來獲得價差的利益。但是當我們認為某檔股票即將下跌,難道就沒辦法藉此訊息來做投資並且獲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投資人可以透過與券商借股票的方式來做操作,假設 A 檔股票目前股價 100 元,但是我們認為它下星期會跌到 70 元,此時我們就可以融券(跟券商借股票)來賣,先在 A 股票在股價 100 元的時候賣出,然後在下周變成 70 元的時候再買入,再還給券商股票的同時我們還能夠獲得 30 元的價差,便可以藉著股價下跌的時候獲利。
🟥判斷股票漲跌的三種方向
「明天股票會不會漲」大概可以列入人類大哉問的名單之一。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非常多,很難用單純的方法來做判斷,以下說明幾種判斷股票漲跌的法門。
🔷基本面
當一間公司的經營績效良好而且前景光明,一定會帶動該公司的股價。而股價反應了該公司未來賺錢的能力,若一間公司現在仍然是產業龍頭,但是可能因為內部貪腐嚴重、或者是僵化而不思改變,在投資人可預見未來的衰退下就不會讓該公司的股價有太漂亮的表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科技公司明明獲利不如傳統產業,但是股價卻高出不少量級,便是因為投資人著眼的是科技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相較於傳統產業已經步入成熟甚至是穩定的衰退之中,即使目前的獲利較高也很難推升股價。
基本面可以說是股價長期指標的根本,因為企業即使有再多的政策激勵或者是利多加持,在面對績效時還是只能一翻兩瞪眼。不過相較之下基本面就比較需要時間的發酵。
🔷技術面
技術面則著重於股市龐大資料所衍生出的技術指標,藉由成交或者是委託所留下的資訊,做相關的處理或者是淬鍊出數值供投資人參考。像是最廣為人知的 K 線、布林線、KD 指標等等,每種指標都有其各自蘊含的意義與用途。
技術面比較能夠反映短期間的漲跌,因為相信同個指標的投資人會在訊號到位後做出買進或是賣出的操作。
有趣的是指標準確與否往往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人」相信這個指標,只要有夠多的人相信並且進行相同的操作,這個指標就會有效的反應出預期的走勢。不過當有太多的人信奉這個指標反而會使得策略失效,因為如此一來就只有買或者是只有賣的委託,無法造成搓合的情況下反而無法成交。
這也是為什麼除了一些經典不敗的技術指標,坊間不時有所謂的投顧老師或者是投資群組不斷的推陳出新的技術指標策略,就是要不斷的創造新的策略並且尋找足夠多的投資人,才能夠不斷的利用技術面來操作以創造獲利。
🔷籌碼面
籌碼面則是著重在觀察大戶的走向,像是三大法人、投信或者是外資。
大戶的動向之所以具有參考性,是因為其資金雄厚,大筆的進出股市很容易對股價有所帶動,而且對於企業的消息面往往比一般的散戶投資人來的前瞻,也因此籌碼面算是許多投資人參考的方向。
台灣算是比較淺碟的市場,意思就是台灣的股價很容易受到外資的進入而波動。乍聽之下外資佔台股比重應該很大,所以才會造成其「喊水會結凍」的情況。但實際上外資佔台股交易比重不到三成,其動向之所以有影響力主要是許多投資人認為外資的動向比較具有代表性、眼光比較精準或者是比較穩健,而且團進團出很容易對股價造成拉抬。
若能夠跟著大戶走,在其緩步布局的同時能夠做出相對應的操作,便可能在其收割時分得一杯羹。
🟥小結
股票算是最為單純的投資標的之一,除了兼顧投資報酬率之外,風險也僅限於所投入的金錢。在實際操作上不用了解艱深的財務金融知識,只需要到券商開戶並且委託下單。雖然比較不容易靠單純的投資股票達到大富大貴,但是也能夠很有效的打敗通貨膨脹並且同時保有不錯的回報。
以統計來說股市是長期看漲的,無論期間遇到有如 2000 年的網路泡沫、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乃至於 2020 年的新冠肺炎,股市在一定的震盪之後總是會拉回、並且再次突破新高。從通貨膨脹與量化寬鬆的角度觀察,錢只會愈來愈不值錢,所以股價才會隨著貨幣的價值來做相對應的調整,這也是前篇提到為什麼我們要投資的原因。
以上就是投資理財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若有任何疑問或者是建議都歡迎在留言提出。
原文好讀版:Morven's Bookshelve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