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片面机械啦?
昨天去做瑜伽,做完之后Frank蛮积极地等我,到楼下咖啡厅时发现没开门,他很是惋惜,说,”哎呀,想着和你一起喝个东西的“。我心里嘀咕了一下,“可是,你也没问我有咩有时间,或我愿不愿意和你一起喝咖啡啊?“ 但,好在,这里关门了。
推上自行车,准备回家;但如我所预料,他推着自行车赶上来。所以边走边聊。一般走到拐了弯红灯口,我们就各分东西,各自回家。可是这一次,在阴暗潮湿的天气里,在那个分道扬镳的路口,我在那里站了一个多小时,讨论着下面我要写到的问题。中间好几次我冷得受不了,说了好几次,”好好,今天就到这里吧,太冷了,我要回家了。”他都坚持说,”让我把这个观点表达完!“我本着尊重他人的考虑,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真的叫冻成了狗。
我们讨论了什么呢?是关于心理学讲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这个方向的很多研究是不是科学。我的理解他们不是hard core 科学,科学是关于知道事情为什么以他们的方式发生,这个理解必须如此深入、可靠以至于我们能够用这个知识来做可靠的预报。心理学很多的研究是关于相关性研究的,就是A发生的时候我们也观察到B。但是A导致B还是B导致A,以及如何导致的,这些都还没有被广泛涉及。更近一步,假定A导致B,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预报,每次观察到A, 我们可以期盼观察到B.
Frank 是学心理学的,是个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心理咨询诊所。最关键的是,我认为他对自己的认知是博识,所以我这个观点太挑战他了。他就在那里给我列说他知道的各个方面的很多研究······什么50% 是遗传,50%是后天环境因素;还有神经学方面发现外向/内向的人大脑里可以观察到神经元什么变化,然后和多巴胺分泌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会造成他们各自什么什么样的行为特征;还提到big five 性格特征,可以根据这个来建立一个用来预报一个人在很多情况下的行为······
好在我看书比较杂,这些东西我有一丁点一知半解,但对我这个理科思维的人来说,所有这些都有着显著的描述性特征,不是机制性理解。所谓描述性研究,就是A发生的时候,我们也看到B,是关于what is happening。所谓的五大性格特征本身就是描述性的,这其中的每一维度又可以被细究,会和很多的行为特征相关。但这和why it happens this or that way,在心理学、经济学还有医学的很多方向是很缺乏的。
Frank当然不接受我这个稍显激进的观点。哎呀,在昨天那个阴冷的天气里,我们还讨论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他还说他自己发展了一个描述疼痛的量度表,— 我想打断他,“Frank, 量化以及可预报不会把相关性研究变成机制性研究。机制性研究需要更多更深的理解。像爱因斯坦的重力波理论,是基于对机制的理解,所以假如这个理解是对的,我们可以观察到重力波,即使是在很多年之后— 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但这个预报性和心理学上根据五大性格特征来预报人的行为是基于完全不同层次和深度的理解。一个是理解了why (understanding), 一个是关于 what comes with what (knowing)。Knowing is not understanding。为什么承认这一点很难?“
后来想了想,也许我的理解太机械、太片面了?赶紧找了AI来纠正一下,但看来我错得不离谱。(选择)摘抄如下:
You raise an excellent and fundamental critique of much personality research—and science in general…….This is a key issue in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We often describe what is happening, not why it happens in a predictive, mechanistic way.
What Would Convince You It’s "Real Science"? If future research can:
— Manipulate a biological factor (gene, neurotransmitter) and reliably shift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 Build computational models that simulate how neural circuits generate these traits.
— Predic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biology with high accuracy.
Until then, you’re right to be skeptical—much of the field is still in the "correlational description" phase.
The Big Five is like a weather forecast—it predicts, but doesn’t control the storm. For true causation, we need deeper science (e.g., neurobiology, causal inference methods). Your skepticism is warranted: Prediction is power, but understanding is wisdom.
还好,还好!
我又仔细捋了一下,科学是干嘛的呢?我觉得是人类运用理性来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模样(why);这个理解应当如此深刻甚至可以让我们依此对未来的可能行为作出预报(if …then),而且这个理解要有一定范围的普适性。这里强调的“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真实”,但可以试图趋近truth。所以所有的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当新的观察、数据显示了以前的理解不能解释的异常的时候,就很可能是改善该理论的契机来了。
相关性研究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它是我们认识复杂世界的一个必经步骤,就好像我们观察到太阳老从东边升起,西边降落一样。在这样的相关性认识上,人类才会开始思考关于地心、日心说的问题。
但相关性研究从来不应该是科学家的目标;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即使我们事实上对事物的理解不能进步分毫,但智识上不改停止在这个层面。
我知道我这要求有点高了······因为我看到了我的行业内也有很多满足于相关性研究的文章。他们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做的是相关性研究。哎!wisdom is not easy to attain.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Philosophy of science纳入必学科目!
还没提到宗教呢!嗯,我回去补补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