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畢路-合歡越嶺道/中橫公路[9-10月專題]
在台灣的登山史中有條橫越百年的重要路線。他起源於日軍對原住民的鎮壓,轉變成為登山步道,又進化成為橫越東西的重要道路。如果要找出一條代表台灣高山的道路,那絕對是這條莫屬,這條便是合歡越嶺道,或是另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中橫公路。
起點:血腥鎮壓的軍用道路
合歡越嶺道的前身是軍用道路,1898年日軍大尉深堀安一郎在南投山區的探險途中,遭到當地原住民殺害。日本政府從此開始一連串對原住民軟硬兼施的政策與作為,包含經濟物資封鎖、以蕃制蕃、太魯閣戰役等。而這段過程中日本政府也多次派遣偵查隊、探險隊偵查這片山區。這些探險家順著原住民狩獵用的路徑,逐漸連接出一條從南投埔里到花蓮後山的道路。這便是合歡越嶺道的前身。
1914年,為徹底統治山區原住民,總督府成立「太魯閣討伐軍」,兵分八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為了後勤補給與軍隊的通行,各路軍隊都有開闢道路,其中由佐久間左馬太親征的「塔次基里溪線」在行軍的沿路拓出約1.5米寬,自埔里經霧社、合歡山、塔次基里溪,最終抵達天祥(當時稱為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的道路。並在之後戰爭結束的二年內繼續整理其他行軍路線使其連接至太魯閣峽口,成為合歡越嶺道最初的路徑。
復興:休閒化的登山步道
之後的20年間,合歡越嶺道作為警備之用,管理、控制山中的原住民。但因為使用人不多,導致道路多損壞,霧社事件爆發後,日軍想從太魯閣調遣兵力,才發現路線早已荒廢,只能取道能高越。1933年,為了軍事需求以及國立公園的成立審核,花蓮港廳提出三萬日圓預算,重修合歡越嶺道。
在花蓮街街長宮崎花的主持下,橫亙立霧溪兩岸的「合歡越嶺道路」正式工。新路線進行了微幅的調整,改線經北合歡埡口(大禹嶺)、關原(目前中橫公路關原之上方)、畢祿(公路下方)至卡拉寶。工程雖然因為天氣影響受到不少阻礙,但仍然在1934年1月完工,並在塔比多(天祥)舉行盛大的完工儀式。
合歡越道路完成後,官方還興建了多處宿泊所,並添置住宿設備及飲水設施,使登山與觀光的活動更為活絡。媒體也大肆宣傳,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了花蓮港廳蕃地里程表,彙整合歡越道路沿線各景點的里程,讓更多人認識。在各方宣傳與沿途風景壯麗的緣故,合歡越嶺道盛況空前,每年約可吸引海內外5000名登山客攀登使用。
進化:深肩重任的橫貫公路
1940年,為了戰事的需求與東西兩端的聯絡,日本政府計畫將合歡越嶺道拓寬改建為汽車道。可惜因為物資的缺乏,直到終戰,只完成至峽口-合流(綠水),以及埔里-霧社路段。1945年日軍戰敗,時代更迭。合歡越嶺道依然為新政府所使用。不過基於軍事需求,國民政府遂決定興建全新的中部橫貫公路。
與原先合歡越嶺道不同,新的中部橫貫公路合歡山到西部的路段採另一條日治時代便存在的”大甲溪警備道”,埔里-合歡山的這段合歡越嶺道則作為補給支線將修築公路所需的材料運上山。合歡山以東的路段則有多段改線,如原先田祥-碧綠的路段較靠近溪邊,新路線則拉到更靠近山稜的地段興建,以減少上下坡度。工程1956年正式開工,透過由美援提供約八成之工程經費、關鍵技術人員及機具鋼材建材以及國民政府提供11000多名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部橫段公路終於於1960年完工。
如今,中橫依然身肩台灣東西聯絡的重要任務。但隨著921地震後,谷關-佳陽路段中斷,橫貫公路的路線,竟又與當年合歡越嶺道大致重疊。而當年因改線廢除的路段,則有部分重修成為登山步道,搖身一變成為人們親近自然與歷史的場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