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學」怎麼辦?

弓長先生
·
·
IPFS

當孩子遇到挫折,不想上學怎麼辦?遇到挫敗發脾氣怎麼辦?

很多人會說,要好好溝通。

要好好講,孩子發脾氣時不需要跟他發脾氣,要跟他講生氣沒有用,也改變不了什麼。

那要如何好好溝通?要如何好好講?對方的挫敗感有想要改變什麼嗎?

特別很多大人以為在好好講,其實只是以為自己好好講,口氣並沒有很好,好嗎?

也聽過小孩子要教,不教不行.....

但,實際上那些所謂的「溝通」「好好講」「教」,其實都不是真的想溝通.....而只是因為遇到了外在問題,大人的內心焦慮,想要快速的解決問題,來弭平這些焦慮。

「要好好講,孩子發脾氣時不需要跟他發脾氣,要跟他講生氣沒有用,也改變不了什麼。」這句話其實就是很標準的道德勸說。

在道德勸說勸著焦慮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情況,不過講白了,是一句完全沒有力道沒有實際幫助的話。


人生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

外在事件衝擊的發生,如果只是一直想解決問題,終究有解決不完的問題。

很多人聽到「關心人」而不是「關心問題」就無條件自動補腦,反駁著說:「問題總是要解決啊!」

但,「關心人」不代表不解決「問題」。而是安頓好自己之後才能合理的面對與解決。並不是一直繞著問題打轉。

然後解決完一個問題緊接著一個問題,永遠處理不完,最終並非被問題打垮,而是自己長期忽略的核心。

就好像發生問題行為立刻要求當事人反省只是緣木求魚。尤其是:「你給我去反省一下你這是什麼態度」這樣的一句話,其實是完全沒有力度。白話意思是:好像講的很明白具體,實際上根本是空話。

真正的反省是當他內心的孤單、悲傷、痛苦被接住時,自然會萌生反省的念頭。

也就是關鍵來自做錯事的人的聲音先被接納。

孩子犯錯需要的並不是寫悔過書、發誓自己永不再犯,而是有人能看見並接助他的求救訊號。

同樣的事一而再的發生,那或許存在著當事人必須面對與處理的心態問題。

若無視於內心的問題,只要求他反省,不但是他更不了解自己的問題,還可能助長未來有更大的問題風險。


一味的要求對方反省,最後結果只會讓對方學到的是「嘴巴上一直道歉」;但,「心理充滿了不爽,只想幫自己找藉口」,標準的言行舉止與內心想法完全不一致。

尤其是說出:「我都已經道歉了,你幹嘛還那麼生氣」,更是覺得我都反省道歉了,你就應該要原諒我。

動不動就開口說我會反省的人,往往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

看不見、不知道真正的問題在哪,卻又一直在解決問題?這樣邏輯不很奇怪?

就如同一直試圖透過處理安排外在問題,來解決內在問題。完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般的荒謬。


多數人習慣道德勸說,討厭被說教,卻始終無法或不願意面對探索核心的問題。

道德勸說,不敢面對核心本質,只會一直想讓生活中的一切看似圓滿,其實只是陷入一種沒有尊重彼此的生命形態中。

結果,道德勸說者總是覺得很累...

被勸說者越想突破窘境卻一直只能用習慣的方式處理與面對,往往越是造成更大自我衝突的不自在...

終究,

於事無補,陷入無止盡的循環。

究竟要道德勸說式的心靈雞湯解決表面的問題?還是真的願意從核心開始做一些調整?

多數關係間難題的解法就是學習貼近更真實的自己。

因為這樣才能釐清哪些屬於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期待。

這是常提到「責任釐清」最難的核心。

試著練習從不解決問題開始,才能真實看見核心。

---

遇過很多國、高中的孩子因為拒學,家長帶來聊聊。

我會問問家長:「當孩子說:『不想上學』,身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會怎麼回答?」

聽完多數家長的回答蠻多是:

「怎麼可以不上學」

「遇到一點挫折就不上課!就是過太爽」

「就是以前對你們太好,現在才這樣任性」

「有什麼好壓力大的,我壓力那麼大都沒在講」

「你是不知道我們賺錢讓你唸書很辛苦嗎?不想念乾脆出去工作」

我問:「『不想上學』是孩子遇到挫折時的『狀況』,很坦承的因為信任你們跟你們說,可是聽到您說的這些,他會感覺?如果是您遇到挫折,聽到這些感覺如何?」

孩子有拒學的情況,不代表這個孩子有問題。

而是孩子遇到了問題,沒有被大人接住。

畢竟很多大人曾經也是沒有被接住的孩子....長大後仍舊不知道如何接。

這些大人的內心雖然是「關心人」;但,說出來的話卻變成只「關心事情」。因為只想解決問題,而看不到核心。

看不到自己的焦慮,和對方這句話背後夾雜著複雜的狀態。


一個媽媽帶了高一的女孩過來數次,聊了很多。孩子談吐自在,只是從某個事件後就沒再去上課。

媽媽焦慮的想幫孩子解決問題,越焦慮彼此關係只是越緊繃。

再次碰面時看到母女在鬥嘴,我問女孩:「你希望怎麼被對待?」

女孩想了想:「阿她只要一見面就說一大堆:『你是有沒有吃飯啊?』『都幾點了你到底打算幾點洗澡』『你可不可以早點睡』『既然你現在沒打算上課,是不是應該生活作息正常一點』聽了就很煩,我就還有我的事情在做!她就去做她的事不要管我,然後不要每次事後又在那邊跟我講說:『每次都因為你拖拖拉拉,弄的我很晚才能把家事做完才能睡』」

女孩的回答也是有趣,因為我是問「希望怎麼被對待」但她的回答是「經常如何被對待」

女孩的媽媽接著搶著話說:「就我們下班都很晚了,總是要關心一下阿。」

我:「關心一下啊」我點點頭。恩,很多的人以為這樣是關心。但實際上這跟關心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接收到的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我問女孩:「那你希望媽媽怎麼說,怎麼表達她的關心,你有辦法接收到?」

女孩低下頭想了好一段時間,抬起頭看著我緩緩的說出:「你今天過的好嗎?」

我笑了一下,同時看到媽媽一臉震驚的樣貌說著:「這樣就好嗎?」

女孩:「就好好關心我這個人,而不是一直在那邊碎念」

我:「還有嗎?」

女孩:「你記得洗澡,我先去忙我的事了」

我:「所以,其實你是知道媽媽回到家還有好多家務要處理?」

女孩:「對啊」

我:「你其實也是不希望媽媽太累?」女孩:「恩」

我看著女孩的媽媽:「您有聽見孩子剛剛說的?」女孩媽媽點點頭。

我:「那麼您希望女兒怎麼跟妳說,因為看得見她是個貼心的孩子?」

女孩的媽媽說:「媽,謝謝你,你辛苦了」

後面聊了非常多。

儘管擔心焦慮仍舊存在,但至少多了一種表達的方式,可以讓對方更清楚知道的方式。


曾有個國一生一直都覺得我跟一般大人不太一樣,有次問我:「我覺得依你的情況,以後孩子長大如果說他不想上課,你應該就不會讓他去了吧?」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會太快跳進去一個二元對立要或不要、上課不上課的情況,我會試著理解他這麼說背後的動機和原因!」

「就像.....你這麼問,你有想過不去上課嗎?」

這句話,就只是想探索背後對方的動機。因為對方會這麼問,背後一定有些東西,不管乾不乾淨(....大誤)

對方倒抽一口氣愣了一下,笑了出來!

國一生:「哈哈哈!有啊!」國一生旁的父母炙熱眼光飄向孩子,似乎想要說什麼。

我:「有啊?是什麼情況下不想上課?」

國一生:「阿就功課考試壓力很大啊」

我:「考試功課壓力很大的時候不想上學?」

國一生:「對啊」我:「這樣啊!你打算怎麼不去上學?」

國一生:「裝病啊」我:「裝病???」

國一生:「嘿啊」我:「我以前都直接就翹課了!!」兩個人笑翻!

我:「你打算裝什麼病?」國一生:「感冒啊!」

我:「是喔...」

我:「哈哈哈!!然後呢?有試過嗎?」

國一生:「沒有啊」我:「欸!!怎麼沒有?」

國一生:「阿就如果裝病在家,想到阿罵如果太關心,我可能會覺得更煩,所以還是去上課了!」

我:「哈哈哈!這樣喔!不過,我很欣賞你願意為自己負責任!你沒有因爲壓力就裝病不去上課,我覺得超棒的!」


兩個簡單但印象深的對話,從關心人出發,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反而容易解決表面的問題。

經過完整處理整合到存有的經歷,才是最豐富完整的累積。

只是有多少成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完整的處理過?所以,幾乎都只是年紀增長,面對核心問題的處理方式還是跟孩子一樣.....用情緒化或道德勸說或權威說教(畢竟年紀較增長)的方式在處理。

不過儘管不可能重新來過,但隨時可以好好從現在自己為自己負責任開始認真面對。

當受傷的孩子長大變成大人變成了父母,這些當年受傷的孩子,倘若沒有好好的療傷過,在這樣堆疊的情況下如何去承接孩子的傷?

只是彼此如何去面對這些傷。

倘若期待傷痕消失,只是不合理的期待。

這些傷,只能細細的呵護。

只能一次一次自己給自己的溫柔對待,雖然傷痕仍持續存在著,而不是冀望著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拉一把

虛無飄渺的歸屬感

你想怎麼做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