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纪录片《遥望繁星》导演韩萌访谈

凹凸镜DOC
·
·
IPFS

前言:《遥望繁星》可以说是河北省廊坊市开展治霾工作这一过程的社会缩影,即环境被污染了,政府如何展开应对,相应政策又如何影响到个人生活,而你最终可以从中看到:原来每一个人都在为环境污染付出代价。

采访:阿吉

当你抱怨“雾霾来了”时,你是否知道90%的雾霾源自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比如工业废气,机动车日常排放的尾气,建筑工地与道路上的扬尘,冬季燃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雾霾的制造者其实来自社会中的你我他。当你感慨“蓝天又回来”时,你是否应该了解一下,是谁的付出与牺牲为我们带回了蓝天白云。

《遥望繁星》是一部聚焦廊坊环保官员与专家如何治理雾霾,当地企业与民众的生活如何受到环保政策影响的纪录片,它已入围多个国家的电影节,其短片版《蓝天保卫战》获得过第九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短纪录片奖”。

 此前上线的短片与长片的区别在于,前者呈现的仅是廊坊防治PM2.5专家组的工作日常,后者则是记录了廊坊从政府官员,企业老板再到普通民众,各方在治霾过程中的遇到的工作与生活难题。

 互联网人的加班日常是“996”(指每星期工作六天,早九晚九),而你从短片中可以看到,环保人的工作常态那可是“5+2,白加黑”,一遇上最后的攻坚时刻,便是“24小时值守,24小时作战”。

廊坊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全市有12003家企业接受“散乱污”治理,关停取缔数量达到了86.2%,2018年廊坊率先实现农村地区散煤清零,2019年7月廊坊实现无钢市目标,累计安置2.02万职工。(数据源自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

可是积累了数十年的环境问题无法靠短期冲刺就“完美”解决。2018年前十个月廊坊市PM2.5绝对浓度下降至58微克/立方米(国家标准是居住区应低于75微克/立方米),河北全省正排第一。然而,廊坊旋即在接下来的[秋冬防(2018.10-2019.03)环保工作]中排名倒数第一。专家组发现廊坊在已关闭两家钢厂的情况下,PM2.5数据不降反升,部分原因在于原本依靠钢厂供热的民众,在钢厂关闭后不得不靠烧散煤取暖,这样算下来,廊坊总体燃煤量并没有降多少。

当环保与民生发生冲突,这就交给主政者一个大考验。环保工作也是难在这里。若处理不好政绩,环境,民生三大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环保持久战在严苛的问责制度下就容易转变成一个个“排名战”或是“运动战”。

纪录片《遥望繁星》可以说是廊坊开展治霾工作这一过程的社会缩影,即环境被污染了,政府如何展开应对,相应政策又是如何影响到个人生活,而你最终可以从中看到:原来每一个人都在为环境污染付出代价。

以下是导演访谈


凹凸镜DOC: 为何会选择关注雾霾/廊坊?这是一个酝酿许久的计划么?

韩萌:首要原因是雾霾。2013年开始,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开始被公众认识。2016年年底,京津冀地区有一场连续7天的重度污染的天气。但它不并是酝酿很久的计划,我只是觉得“雾霾”是个很紧迫的事情要被讲述。2016年时,我还在做另一个项目,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

 凹凸镜DOC: 《遥望繁星》项目在制作过程中,你是如何与团队、纪录片产业内的伙伴合作交流的? 

韩萌:只是参加了几次提案会。但是,在内容上,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在团队内部,比如和监制梁为超,我们在拍摄中后期,经常会在网上有不定期的讨论,他是个非常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人。我们和制片人赵佳的沟通更加紧密,她给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有段时间,我们拍摄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和Ruby Chen(陈玲珍,CNEX联合创始人)也聊过,和周浩老师也沟通过。他们给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很感谢前辈的帮忙。


凹凸镜DOC: 启动《遥望繁星》项目过程中,你和团队遇到过什么难事?

韩萌:难事一直都在,我们也就一个个地解决了(停顿思考了一阵子)对这个片子而言,难在对人物的把握:如何建立起这个人物、如何从“人”的角度理解政府官员的决策,去理解决策对普通人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想通过这个片子去批判某个人,也不希望给片中的受访对象带来太多影响。它主要是在观察环保局的运作,这样一个政府机构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环保政策怎样影响到了个人生活。

凹凸镜DOC: 透过《遥望繁星》,你最想给观众传递什么观点?

韩萌每一个人既是雾霾的制造者,也是雾霾的受害者。政府、公众、企业等一起形成共识,探讨如何用可持续性的发展,解决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

凹凸镜DOC:你觉得公众,企业,环保局对“谁造成了雾霾”的认识一致么?

韩萌:太不一样,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凹凸镜DOC:《江南女儿》与《遥望繁星》分别关注的是“弃婴”和“雾霾”这两个社会议题,您选择拍摄社会类纪录片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纪录片项目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韩萌:这主要是基于我十多年记者工作背景,本能地关注当下议题,这是我的基因。做记者的经历,让我能够接触各个层面的人,包括官员,学者,企业家,普通民众、学生等,当我做纪录片的时候,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会更深入和胶着。

 比如,在拍摄《遥望繁星》的两年中,我在李春元(《遥望繁星》中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身上看到了中国官员身上的理想主义者的影子,和他的副局长身份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决心和两难。还有蔡凤侠寻找亲生父母后,她选择与自己的过去和解后的挣扎。

我从来不会说xxx是我的作品,这些片子是我和受访者的共同作品,没有ta们,也没有这些片子/故事。

可是,与受访者这样深入沟通,紧密联结的关系,有时也会让我感到心力交瘁,但它又紧紧地吸引着我去尝试理解其中的复杂。纪录片是有局限的,它始终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少勇气和能力去解构它。


凹凸镜DOC: 片中有不少航拍镜头,请问这是如何进行设计并完成的?

韩萌:当时,我、制片人赵佳、杜海,还有剪辑师Barbara Hin,一起谨慎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想要呈现雾霾的治理决策对一座小城的影响。所以,片名有了从Smog Director《治霾局长》,到Smog Town《遥望繁星》的转变。因为廊坊很小,我们都没用city(城市)而是用的town(城镇)。

我们用了一些航拍的镜头来刻画忙碌的城市。这并非上帝视角,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包括当时还在开工的两家钢厂。现在,廊坊市的四家钢铁厂已经全部关闭了,再也没有了当时的景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凹凸镜DOC: 你和剪辑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韩萌:整个的素材量是130多个小时,我前期做了20个小时的素材选的剪辑工作。然后,把素材选交给剪辑师Barbara Hin,我们一起工作了40天,剪出了2个半小时。后来,她一个人工作,我们在网上沟通,最后成了现在的89分钟的版本。

凹凸镜DOC:《遥望繁星》中有不少引人注目的空镜头,最初是如何构思的。

韩萌:比如巨大的绿色的苫盖网,犹如装饰城市的艺术品。城市是无法停止发展的,苫盖网盖在大多数的建筑工地的裸土上,它是盖住了扬尘,却对PM2.5的抑制起不了太多作用。

 比如在车站那里,人在雾霾中穿行。归根到底,雾霾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容量无法承载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犹如高速发展的列车,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让发展的步伐稍微缓慢一些。 


凹凸镜DOC: 你如何理解片中两位主要人物谈起“环保工作难”时的两次流泪?

 韩萌:其实,片子里出现的三个男性人物流了五次眼泪,其中包括另一个人物镇长。但是,眼泪并不会对故事的表达起到决定作用。我们在剪辑的时候,特别谨慎的考虑使用眼泪。一方面我会觉得,环保工作确实是复杂的,他们三人虽身处不同的位置,但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权力的撕扯;另一方面,我会觉得,男性也是有很强的倾诉欲望和沟通交流的渴望。

凹凸镜DOC: 片中的音乐和音效是由谁来制作的?

韩萌:Jeroen Goeijer,西班牙人,他是我们的剪辑师推荐的 Sound designer(音效设计师),人特别好。我挺喜欢它在片中呈现的效果。


 凹凸镜DOC:《遥望繁星》后续在国内和国外的发行计划?

《遥望繁星》已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19),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20),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亦称作瑞士真实影展(2020),目前,它正在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20)参与线上展映(5月7—5月24)。

韩萌:我是蛮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在国内上映,毕竟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故事,具体日期还没定下来。国外放映计划现在因疫情也说不太准。

凹凸镜DOC: 请推荐2-3位和你一样在从事此类社会纪录片项目,值得关注的同行和ta们的作品

韩萌:我想推荐女性纪录片制作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拥有一样的痛点。

一个是特别有灵气的陈东楠,她的《旷野歌声》和《遥望繁星》一起入了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称作瑞士真实影展),但她选择退出了。她还有一部短片《偷》,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我们俩都是妈妈,有时会在微信上一起吐槽养娃的“难”处~

另一个是马莉,除了《京生》,她的《囚》更是让我仰望。


凹凸镜DOC: 采访的今天恰好是五四青年节,你对新入行的纪录片制作者有什么建议或经验分享么?

韩萌:我不敢说有什么经验能分享,我也才只拍了两部,这个问题应该去问周浩~(笑)

其实,在选题、摄影,与受访者的沟通上,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进入的方式也不同。我会觉得,沟通是要真诚的,但影像可以是不美的,因为生活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图片来源: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豆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