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詞的邊角
顧澤啟又翻回了手機記事本里的那頁記錄。
那句話明明只有十幾個字,卻在他腦中盤旋了一整天。
「勇氣不是對抗別人,而是承認你沒那麼重要。」
他是在分享會當晚,回家的路上,在手機上記下這句的。他本來只是為了記錄分享會的某個記憶點,原本也沒在意是誰說的。但那句話像鉤子,讓他越想越沉浸。
因為他當時沒在意說話的人,自然就沒記住這個發言者的名字。他只記得,是個女生,聲音平和,語速不快,說完那句話後就沒再發言了。
等等,他好像還記得她桌上的椰青美式、手寫筆記本,她說話時語氣雖平穩得像水面,但卻有種讓人想多看一眼的氣質——原來,自己也不是沒在意啊。顧澤啟想著,內心有點小驚訝。
隔天,當他在自己的副業平台上準備一則詞曲徵集的初選時,無意中看到了一首匿名詞作,這首詞的末尾也用了相似語感:「我們都沒那麼重要,卻也曾是彼此身邊依靠。」
他心中微微悸動。
這語境很像那天說話的那個女生。那是一種輕淡、平和的語境。
他把詞作標記成「可能入選」,沒有多想,只是下意識點亮了「星號」。
顧澤啟對創作者的語言用字、及節奏習慣,都有一種本能的敏銳。他不是那種會立刻邀稿的類型,但對好作品,他會記得很久。
他坐在電腦前,電腦螢幕的反光,映著他自己的臉。他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抬眼看著窗外夜色。
他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覺得——
那個女生,有點特別。
——————
一張新筆記紙被葉愉舒釘在牆上的松木告示板上。
標題是:《柔光》。
她的習慣是——先把主題貼出來,讓自己每天都瞥上一眼。那不是提醒,而是一種默默的陪伴。讓這個主題,陪伴自己走一段。
她剛做好一杯椰青美式,邊喝邊看著松木板上的標題發呆。
《柔光》的內容她早有想法了,形式也定了。她希望尾頁放一句她最想留下卻沒說出的話。
葉愉舒坐在桌前,邊寫邊翻以前的筆記。筆記裡有些當時覺得「不夠好」的句子,現在看起來卻像一粒粒靈感種子。
她挑了幾句抄下來:
「我沒想過要被誰記住,但我希望這些句子有一天能讓有需要的人看到。」
「有些人的離開,是為了讓你更認識你自己。」
「那晚的風有點寒,我們都沒說話,但我有聽見你心裡的想法。」
這些語句不一定會變成詩,她也沒打算把它們寫入歌里。她只想,讓它們靜靜地住進一本小誌裡。
像給世界寄一封信,一封無需著急拆開的信。
——
那天黃昏,葉愉舒一邊摺著紙一邊聽著音樂,是某個Podcast的片尾曲。
那熟悉的旋律,是她以前收藏過的獨立音樂人的作品。
用這樣的旋律,配她的寫作碎片,會不會太重太響?她希望《柔光》是平靜的,無需解釋的,也希望這是不著急被誰看懂的小志。
桌上躺著一頁便簽,上面寫著:
「封面主題句:記憶未必值得記住,但它曾經伴你渡過。」
她靜靜寫完,收筆,然後將剛摺好的封面樣本輕輕放進抽屜。
窗外夜色漸濃,昏黃的街燈一盞盞亮起,她揉了揉肩膀,準備出門去買些膠帶和樣紙。
這時的她還不知道,這本《柔光》,在不久後,會讓她與那日的白襯衫男生,兩人的軌跡再次交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