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二天:轉角的法式馬口龍
小時候我媽常幼稚園回家途中會經過的公園旁,跟一個三輪摩托車的包子攤老伯伯買肉包,從幼稚園門口走出來就會聞到包子蒸龍的味道,每次跟媽媽去排隊輪到我們的時候時候我都不確定要吃甜的還是鹹的,我只知道每次吃完都還想再吃一個,每次我媽等不及我決定就會兩個都買,但我通常都吃完肉包就吃不下甜的了,有時候還會放著當隔天的早餐。
很奇怪的是肉包對我來說卻不是我會主動買的Comfort Food,反而是我媽的客人阿姨們偶爾會帶來的紅豆餅是我到現在看到紅豆餅攤位就可以從我的食慾裡發現自己現在的狀態,如果沒有想買那現在可能就是沒什麼食慾,基本上只要有食慾就會想買,但每次總是會在咬下第一口後失望,因為餅皮的味道和我媽的客人買的那家紅豆餅很不一樣,雖然感覺更精緻,但就覺得再吃另外一種甜點,就像從小吃到大那種爆掉的馬卡龍那樣,我到現在都畢生難忘自己第一次吃到馬卡龍的震撼感,大學同學的媽媽剛回國特地送到旗山宿舍的那盒法國創始馬卡龍,同學們又驚又喜的滿心期待馬卡龍的味道,咬下去瞬間就點像餅乾和蛋糕之間的質地,加上內餡果醬和卡士達的混合口感,現在想起來還是很驚奇,但是爆滿又久久不能散去的甜奶味實在是太多到我很想找水來漱漱口,後來他們解釋這是要配茶喝的。
的確,去了法國配茶體驗後,對「正版」馬卡龍的印象得以平反,但不管這個甜點有多麽昂貴、精緻、稀有,我還是對台灣傳統街角的烘焙方的「爆裂」馬卡龍念念不忘,它的口感很粗獷,上面都是廉價的白色糖霜粉卡在佈滿裂縫的淡黃色的外皮裡,內餡是毫無層次可言的奶油,更不用說粉紅色外皮的版本,裡面是在當時一罐可能不到百元的人工草莓醬和奶油,兩種顏色隨機一盒將近十個才三十元台幣,卻也是我的療癒食物第二名。當然第一名還是紅豆餅的奶油口味,永遠不會忘記那個麵皮裡還有一點點芝麻和不規則氣泡造成的淺色圓形小點點,搭配卡通圖案的牛皮紙袋,是我每次在學校一個多小時後常常會獲得到的彌補點心,也是去同學家時,同學媽媽很喜歡去市場買的小孩食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