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的30岁,我靠整理物品,重拾了人生的掌控权” | 100个不上班的人

林安
·
·
IPFS
原来,帮别人整理衣橱也可以成为一份工作,我对整理师有了初步的认识。

2018年年底,我在上海组织了第一场自由职业者的线下聚会。在现场,有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内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还有这种职业?”“具体做什么的?”“怎么收费?”


这个引起大家强烈好奇的职业是整理收纳师。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职业,自然也感到无比新奇。


原来,帮别人整理衣橱也可以成为一份工作,我对整理师有了初步的认识。


今年年初,很凑巧的,我在网上认识了另一位整理师——舒安。


她已经从事整理咨询服务类工作3年多时间,目前是海南地区的首位全职整理收纳咨询师,也是国内第一批系统学习整理的整理师之一。


我很想知道整理师这一新兴职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于是今年5月,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线上交流。


这是林安采访的第32个不上班的人。30岁那年,处在迷茫之中的舒安通过自学整理,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掌控权。


那么,整理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职业?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舒安  

海口 整理收纳咨询师



一事无成的30岁


“整理师和家政有什么区别?”这是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整理师”这个职业时会问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频繁出现,说明整理行业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对这一职业都没有正确的认知。


整理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网络上常见的解答是:


整理师作为一个媒介,将客户的负能量导出,重新迎来正能量,负责为物品、环境、思路、规划等方方面面不够清晰的需求者提供帮助;在工作中通过协调物品、人、关系实现平衡。


简单点说,就是“通过整理,重新梳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整理师除了要对空间进行收纳整理,还要跨界学习心理学、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


整理师这一职位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随后逐渐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进一步发展,诞生了不少民间自发的整理协会和整理流派。


目前在国内比较耳熟能详的2位整理师均来自日本,一位是《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另一位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

大部分国内的整理师,都受这两位前辈的影响走上了整理之路。


比如有“中国整理界第一人”之称的韩艺恩,就是在网络上读过近藤麻理惠的心动整理法后,“感觉自己的人生被点亮了”。


相似的经历发生在舒安身上。


30岁那年,她从一家房地产公司辞职,不仅没想好下一份工作要做什么,还借钱在海南贷款买了一套房。


“2015年遇到了一个机会,海口的楼盘有一个政策可以分期首付。”


跟着看房团看了很久房子后,舒安找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凑够了首付,买了现在的房子。

舒安现在的住所

然而买房半年后,她就离职了。


房地产行业向来高压,长期熬夜加班让舒安身心俱疲。“每天都在加班,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凌晨。”


由于上司随时会找她,她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发展到后来我很害怕听到手机铃声,但也不敢调成震动模式。”


那一年,加班严重影响了她的健康,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甚至吃不下饭,体重一度瘦到了70多斤。


辞职后的舒安,不仅没了工作,还欠了一身债。那时的她,被一事无成的焦虑感包裹。


最后迫于房贷压力,她不得不找一份培训学校的兼职工作,从一种忙碌陷入了另一种忙碌。


转机来自一次旅行。在路上,她偶然读到了近藤麻理惠的一篇文章。

近藤麻理惠 靠整理改变人生的整理收纳大师

“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舒安说,很早以前,她就开始关注整理类的生活方式,却一直不知道它还可以成为工作。


就像远航的海上突然亮起了一盏灯塔,舒安迷茫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方向。


接下来的几个月,她一头扎进了整理的世界。


那是2015年,国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整理业,但大部分以兼职为主。


“那时我加了一个第一整理术的微信群,国内50%的整理爱好者都在里面,大概有几百人吧。”


她发现做整理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很多人不仅做整理,还做心理疗愈、关系疏导等工作。


在不断阅读整理类书籍、看视频自学的过程中,舒安也渐渐开始寻找自己的整理理念。


她还记得当时有一篇报道,写的是成都有一个整理师,“整理一单收入过万”。


但她真正了解下来才知道,那篇报道的真实情况是:主人公是做家政出身的,那个收入过万的单子,是她的老客户一次性充值了1万多元。

网络上有很多描述整理师高收入的文章

其实,当时大部分整理师在国内的收入并不稳定,平均一单挣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虽然那个阶段的舒安经济压力非常大,但她知道自己还需沉淀。在学习整理的过程中,她不断说服自己:“要和压力和平共处,不要焦虑,慢慢会好的。”


“我要成为整理师,早日成为没有债务的人。”她在心里告诉自己。



整理师的入门之道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国家规定的整理师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大部分整理师会去日本考证,再回国发展。


只有那些入行较早、得到了媒体认可,整理理念也已经被大众接受的整理师,才有可能自创整理学院,为学员颁发独家机构的整理师证书。目前国内的一线城市都已经有培训体系做得非常好的整理公司。


一开始,由于没有任何整理师资格证书,舒安与好几个企业合作擦肩而过。为此,她去日本考取了housekeeping整理协会整理收纳咨询师二级证书。


但即使拿到了整理师的资格证书,也并不意味着整理之路从此畅通无阻。


舒安所在的海口市,仍处于大部分人不知道整理为何物的阶段。所以从舒安转行整理师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职业瓶颈。


“我从业遇到的困难有三个:第一个是,整理整个行业都相对小众;第二个是,我在海口,就更加小众了;最后就是,上门整理服务的费用比较高,并且很多人也难以接受,一个外人上门,去接触自己家的物品。”

2016年年末,线上课程爆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我以前在传统行业待太久,感觉已经与世界脱轨了。线上学习为我打开了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段时间我在家重新学习了很多东西。”


人一旦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力量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


一方面,舒安通过线上课程恶补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她找到了成为整理师的突破口——开展线上整理训练营。


通常来说,整理师的收入来源最主要有三块:上门整理、整理培训、收纳产品。


起步阶段的整理师多从线下的上门服务做起。但由于整理在海口的接受程度不高,舒安的上门服务很难开展。

舒安上门为客户整理衣橱

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拥有独家理念的整理师,会在系统梳理了自己的整理课程后,开展一些线上线下的整理培训。


“正好我毕业于师范类学校,有一定的授课的经验,我就想着,我何不尝试在线上开课呢?线上没有地域限制,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生。于是我就开始尝试开公众号,在线上讲课程。”


舒安的第一期整理训练营完全免费,招收了70多名学员,从第一期学员的反馈中,她收到了很多完善课程的灵感和建议,并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又开了第二期、第三期 …….

到2019年5月,她已经开设了23期整理训练营,不到2年时间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缓解了买房的债务压力。


但是到了2018年初,由于线上课程的竞争日益激烈,舒安的收入增长也开始变缓。


成为整理咨询师的第三年,她陷入了新的职业瓶颈之中。


“我决定停下来多做一些分享、讲座和沙龙,慢慢寻找新的方向。找不到方向了就停下来学习,想一想接下来要怎么走。”

舒安受一些企业邀请进行讲座分享

其实整理师的职业发展路线和变现方式都非常清晰。


不想一辈子只做上门整理服务的整理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特理念和细分领域,使其成为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文化,才有可能成为大师。比如日本的“断舍离”文化和极简主义等。


在国内,少数几个发展得比较好的整理大师,都是在行业内塑造好自己的品牌后,再把业务拓展到整理培训和售卖整理产品上。


比如国内的很多整理体系,他们的线下培训课程费用均在8000多元甚至上万元。



整理改变固有思维


接触整理前,舒安的生活其实已经非常简单。


由于初中就过起了住校生活,一直四处搬家的她养成了只拥有适量物品的习惯。刚刚搬到海口时,她只用一个行李箱就装下了自己的全部家当。


所以当初她花了两年时间整理自己的生活,很多人感到不解:“你的东西本来就不多,都在整理些什么?”

“其实这个过程不是整理物品,而是重新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整理的本质并不是其字面含义,就像“断舍离”并不是教大家不买东西,而是“专注当下”一样。2年的整理时间里,舒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整个人就像换了一个主板,以前是很老旧的Windows系统,现在换成了苹果的iOS系统。”


以前与人有冲突时,舒安习惯往悲观的方面想:“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现在,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原因:“也许是两个人的做事方式和性格不一样。”


——她渐渐发现自己能够客观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了。这对性格敏感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她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不仅开始每天读书,还养成了定期运动、早睡早起的习惯。


“我大学读的中文系,但工作以后就没什么时间读书了。”


开始整理以后,舒安多出了很多时间,每当陷入不安全感和焦虑之中时,她就去读书和运动,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成长。


渐渐地,她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也体现在了学员身上。


“我的很多学员都处理不好父母关系。以前他们会惯性地觉得是父母压制了自己,现在他们能客观地认为自己只是和父母观念不同罢了。”


还有的学员开始学习整理后,和婆婆的关系也变好了。


“整理中有一个概念是界限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界限,要学会承认彼此的不同。”



 “外精里乱”的中产家庭


成为整理师后,舒安最大的发现是:中国的大部分中产家庭,真实的居住环境都“差”到不可思议。


在这个鼓吹消费主义的年代,中国90%的家庭家里,都堆满了乱七八糟的物品。


“房子很好,东西也很多,很奢侈,可是放在那里都发霉了。”


“整个房间、客厅、厨房都很乱,东西都堆到了天花板。”


“家里灰尘多,厨房很油腻,空气也很糟糕。生活在那种环境下很容易生病。”

舒安上门为客户整理衣橱

舒安接触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万以上,学历也均为大学本科以上。


但是大部分家庭的居住环境,都与其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并不匹配。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经有一位整理师朋友,和十几个整理师一起上门为一个客户整理了十几天,才整理完他们家的所有物品。


这已经不单单是整理的话题了,而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


在提倡消费主义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广告和促销活动包围,走到哪里都有人告诉你“你的生活缺点什么”,“消费能带来快乐”。


真的是这样吗?看看家里那些当初因打折而囤下的过期用品,也许我们也会在某些时刻自我怀疑:“当初为什么就冲动买下了它呢?”

训练营学员的整理案例

“我已经把大部分购物app都卸载了,朋友圈里的微商也都屏蔽了。”舒安说,社会大环境催生了购买欲,只要变得更有钱了,人们的消费欲就会变得更高。


确实,高收入代表着更好的购买力,但大部分有着超强购买力的家庭,却并不懂得如何收纳与整理,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我的父母这方面就很欠缺,过去物品没有那么多,家境也没有改革开放后好,他们光顾着赚钱养家都来不及了,哪有精力教你怎么收纳、对待物品呢?”


舒安刚开始开整理训练营时,让学员给自己的整理能力打分,很多人都打了7-8分,但是当她让学员把家里的照片发给她时,“我只能打3-4分”,她说。


舒安的学员以结了婚的妈妈为主,她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收纳整理,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但是她们都有一颗通过学习提升生活品质的心。

训练营学员的整理案例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很多学员上完课后,购物欲变小了。


“有一个学员以前每个星期都要买好几套衣服,整理完以后,现在几个星期都不会买一套衣服了。”


这种追求“足够适量的生活方式”,正是舒安想通过整理传递的理念。这种理念衍生到她的生活中,使自由了3年多的她对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满意。


不同于很多自由职业者对收入的高要求,舒安只要求自己的收入和上班时持平。


“现在的工作很顺我心意,也有充足的时间宅在家里。”


自由职业三年多后,她找到了让自己最舒适的生活节奏,内心也变得日益平静。


虽然偶有焦虑,但相比重新回去上班,她更愿意承担这份焦虑。


毕竟,度过了无数个迷茫、忙碌、被负能量包围的时刻后,现在的平静是多么来之不易。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辞职拍Vlog,他是认真的 |100个不上班的人

首次公开:自由职业一年,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自由职业8月复盘:在低谷中寻找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