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还是数字殖民?
下午在写这个月第二场「会客厅和它的朋友们」的推文,主题和「数字游民」有关,查“数字游民”历史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想分享一下: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s.
这篇文章节选自作者Lauren Razavi 的新书Global Natives.

从历史上第一个践行Digital Nomad生活方式的人聊起(真.数字.游民,自己动手改造设备,在自行车上边工作,边旅行,太geek了),到一系列电子设备、科技发展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诞生,给数字游民群体带来了实践和发展这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后半段花了很大的篇幅批判《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Tim Ferriess,他算是通过这本书 4 Hour Workweek 把Digital Nomad 的概念彻底打响带入公众视野的人,但也制造了一个我觉得目前中国的游民群体同样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想成为数字游民了,但怎么赚钱呢?可持续吗?
西方国家的游民群体,很多通过售卖“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和“教别人怎么成为数字游民”赚钱,引发了一股“表面热闹,但内核空洞”的数字游民潮。那些悠闲躺在沙滩边用电脑工作的照片背后,也许是并不如人意的收入构成和豪无头绪的职业前景(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呢?)

同时Ferriss提出的数字游民非常经典的“地理套利”、“虚拟助理”等概念,也被作者一顿猛批,直指Ferriss以及一部分可以实现这种生活/工作方式的西方白人群体,对自己与生俱来的种族、护照、国籍、肤色等优势闭口不谈,通过“地理套利”、“货币套利”等概念去一些东南亚国家、发展中国家实现新的“殖民主义”和“劳动力剥削”。

(说实话,《每周工作四小时》这本书我很多年前读完还收获蛮多的😂,但现在又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书中提出的很多概念,以及背后倡导的价值观。)
感受到了作者很鄙夷Ferriss实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几个项目,多少都有点
投机取巧,利用信息差倒买倒卖的嫌疑。

然后作者又话锋一转,引出了另一个数字游民圈很有名的网站NOMAD LIST的创始人Level的故事,倒是对他的经历和理念很欣赏,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在敲代码、写网站,真的在尝试创造些什么的maker,传递的也是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背后更积极健康的的价值观:
They want to make an honest living, learn by doing, solve real problems, and create things of value.

Level 说:
Having some positive influence on people’s lives is a lot more interesting to me than more revenue.
这篇文章写得还挺好的,顺手截了几张图,推荐大家读一读。读完对“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又有了新的理解视角,以及进一步思考这种生活方式背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数字游民”,都只是社会标签罢了,但外人眼中你好像就是在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那我们作为“数字游民”,可以怎样更负责地旅行、工作和生活呢?在路上多创造一些好的东西和价值观,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假象和不平等。
如果如作者所说,数字游民潮在放大既得利益者“种族优势”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全球资源不平等”,那我们追求“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背后,又在追求些什么呢?

原文: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Nomads(摘选自这个作者的书:Global Natives)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