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聾人跳樓亡死因研訊 家屬指院方溝通失誤 如何才是合適的精神健康傳譯?

香港紀事
·
·
IPFS
·
58歲、患抑鬱症、有自殺傾向的鍾志強,2020 年 4 月入住葵涌醫院,留院 15 日後出院,翌日跳樓身亡。死因研訊揭露,主診醫生在死者住院期間,未有安排手語傳譯員,與對方以紙筆及身體語言溝通。關注聾人精神健康的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及手語譯者馮曉雯認為,陪審團未有提出相關建議,或許反映大眾不理解聾人議題,忽視了聾人應診時的溝通需要。
圖片來源:法庭線

原文刊載於法庭線

文|法庭線
記者|馮家淇

58歲、患抑鬱症、有自殺傾向的鍾志強,2020 年 4 月入住葵涌醫院,留院 15 日後出院,翌日跳樓身亡。死因研訊揭露,主診醫生在死者住院期間,未有安排手語傳譯員,與對方以紙筆及身體語言溝通。陪審團周二(18 日)一致裁定死者「精神紊亂下自殺」,所提出的建議未有涉獵手語傳譯安排。
一直關注聾人精神健康的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及手語譯者馮曉雯(Cat)認為,陪審團未有提出相關建議,或許反映大眾不理解聾人議題,忽視了聾人應診時的溝通需要。Amanda 強調,專業人士與聾人相處時,要提高「聾意識」,不斷調整詢問方式、釐清答案,又形容每次治療,都是心理學家、手語傳譯員及聾人三方合作。
Cat 則指,聾人看診或治療時,專業人士的問題要具體,例如表達時間,若以手語轉達「幾時」,可能會令病人疑惑,因此傳譯員要與專業人士溝通,改問「幾點」、「星期幾」。她又指,精神科涉及更多抽象的概念,當中傳譯講究技巧與觀察,「冇觀察到病人嘅情緒狀態,冇畀心理學家同精神醫生知道,咁就出事。」

聾人精神健康服務 著重問題具體

「聾人普遍嘅精神健康狀態差,係因為聾人身分帶嚟嘅社會影響、壓力,包括容易面對職場或學習上嘅欺凌、排斥,生活上嘅唔便利,令到你每一刻都提醒住,自己好似係一個比較差,同唔值得被愛嘅人。」推廣精神健康的社企的「說書人」創辦人之一、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說。

然而在香港,聾人基於不同原因,例如認為無法有效溝通、手語傳譯員未獲精神健康傳譯培訓等,而對精神健康輔導服務卻步。她說,「聾人長期處於一個被壓迫嘅狀態,專業人士嘅出現,其實係一個權力角色,點樣喺一個 therapy room(治療室)裡面,去平分呢個權力,畀聾人充權,可以表達到自己?」

有見及此,「說書人」與手語培訓機構「語橋社資」於 2021 年聯手推出「輕觸我心」聾人精神健康計劃,填補本地聾人精神健康輔導服務的空缺,為他們提供適切的臨床心理評估及治療,並為本地手語傳譯員,提供精神健康傳譯技巧培訓,手語譯者馮曉雯(Cat)是導師之一。

「說書人」與「語橋社資」於 2021 年聯手推出「輕觸我心」聾人精神健康計劃,填補本地聾人精神健康輔導服務的空缺。(圖片來源:法庭線)

在治療室內,手語傳譯員、臨床心理學家合作無間,同時又不能過份依賴對方——手語傳譯員要觀察病人情緒,不能直譯心理學家的問題,有時要向對方建議「轉個問法」;心理學家則要根據傳譯員所轉達的訊息,調整問題、向病人澄清答案。

例如,在精神健康範疇,醫生或心理學家經常問病人:「幾時有自殺念頭?」,問題故意空泛,希望從答案中追索想法的觸發點。可是,為聾人看診或治療時,由於要配合手語傳譯,專家的問題就要具體一些。Cat 解釋,「手語冇一個 generic term(通用字眼)叫做『幾時』,所以要問得好清楚,係幾月、幾日、幾點、星期幾。」

Amanda 補充,進行心理治療時,較常採用開放式問題,但面對聾人會收窄問題,如原本問「你有咩感覺」,會轉化成「你有冇咁樣嘅感覺」,盡量多向對方給予選項或例子。

聾人精神健康傳譯 技巧與觀察並重

Amanda 說,與病人溝通時要有「聾意識」,不可用健聽人士的角度去理解對方,亦要不斷調整治療方向。她提到,詢問病人症狀或情況時,若他們未能回答問題,要多作澄清,同時要「一眼關七」,留意病人的語氣、眼神,以及與傳譯員之間的溝通,「睇下係真係佢離題,定係我嘅問法唔啱。」

診症後,Amanda 亦會跟手語傳譯員檢討傳譯流程,「健康嘅傳譯制度,其實係要靠不斷嘅修正、溝通,去令到人哋明白、知道講咩。」

醫療手語傳譯涉及專業名詞,也講究傳譯員的敏感度,Cat 說:「你識唔識嗰堆器官?你講『肝硬化』,肝你知唔知喺邊個位置?你唔知,咁就已經係個好出事嘅位置。」跟其他專科不同,精神科涉及抽象概念,傳譯時要求更多技巧和觀察,她稱:「冇觀察到病人嘅情緒狀態,冇畀心理學家同精神醫生知道,咁就出事。」

她們提到死因研訊中,涉事精神科醫生供稱,以紙筆及身體語言向失聰病人問診。Cat 質疑,她與擁碩士背景的聾人用紙筆溝通,亦曾發生誤會,何況是教育程度較低的死者。Amanda 亦說,紙筆在治療期間,不是主要溝通工具,即使遇到教育程度較高的聾人,亦只會用文字輔助手語,解釋專業字眼。

至於醫生稱用身體語言溝通,Cat 指聾人點頭不等於是明白,「唔同研究都講過,聾人係受壓迫嘅群體,他會扮知、扮明帶過件事,或者係唔想承認我唔識。」她說培訓學生時,亦經常提醒他們,要觀察聾人的表情,是真的明白還是敷衍了事。Amanda 補充,她會請病人覆述一次內容,確保對方理解。

Amanda(左)及 Cat(右)認為,陪審團未有提出與手語傳譯相關建議,或反映大眾忽視了聾人應診時的溝通需要。(圖片來源:法庭線)

倡病人自行預約傳譯服務

在是次死因研訊,家屬方力陳院方及死者溝通失誤,惟陪審團最終沒就傳譯問題提出建議,Amanda 和 Cat 同表示,這或反映大眾不理解聾人議題,忽視了聾人應診時的溝通需要。Cat 提到,手語傳譯仍未被納入公營服務的必須項目,正正反映聾人在現有醫療系統,間接受到歧視,不禁問:「係咪聾病人條命就賤啲?」。 

回顧庭上提及,主診醫生在疫情期間,表示預約醫管局的手語傳譯員需時。Cat 指,現時醫管局將傳譯服務外判給「香港翻譯通服務」,而據她經驗,院方以行政程序為由,不允許聾人自行預約傳譯服務,須透過醫護人員預約。

她指出,醫管局推出流動應用程式「HA Go」,讓病人管理就醫安排,但為何不能讓病人使用程式,預約傳譯服務。她又稱,現時病人未能知道「翻譯通」手語傳譯員的資歷、背景,亦不能自行選擇傳譯員,「如果聾人喺有得揀嘅情況下,佢會唔會知道自己需要邊一個手語傳譯員?醫管局咁大,係咪咁簡單嘅 APP 做唔到呢?」

Cat 稱以她所知,「香港翻譯通服務」有約 20 位手語傳譯員,目前並非 24 小時服務,「如果喺現有制度下,佢(翻譯通)唔能夠突然間爆 200 個人出嚟嘅時候,會唔會可以將個外判服務開放返,唔係淨係畀一個機構提供服務呢?」

她舉例,「輕觸我心」已培訓 13 名手語傳譯員,加上其他提供傳譯服務的聾人協會、機構,認為都可以「幫手收 call」,紓緩人手不足問題。

Amanda 概嘆,今次是一宗不幸事件,重申專業人士與聾人相處時,要提高「聾意識」,又形容每次治療,都是心理學家、手語傳譯員及聾人三方合作。Amanda 希望,醫管局和其他機構,能夠訂立一個指引,讓前線醫務人員知道,怎樣跟聾人相處。

「輕觸我心」於 2023 年 5 月推出全港首份《聾人及弱聽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指引》,盼為精神健康服務界別提供實用技巧,向聾人提供適切服務。(圖片來源:法庭線)

醫管局:已制訂安排手語傳譯服務程序

醫管局回覆指,已為員工制訂安排手語傳譯服務程序的指引,醫護人員會按照個案需要或按病人要求,提供手語傳譯服務。就記者詢問「翻譯通」手語傳譯員人數、服務時間及預約服務方法,醫管局則未有正面回覆,但強調手語傳譯員每年須參加在職培訓,以提升傳譯技巧及醫療知識,確保服務質素,使病人得到適切醫療服務。

另外,醫管局表示有既定機制監督、評核手語傳譯服務承辦商的服務水平,根據服務承辦商的規定,手語傳譯員在入職前,必須接受與醫療傳譯培訓,通過考核面試才獲聘用。服務承辦商亦會進行定期及突擊檢查,監察手語傳譯員的服務表現。

法庭線官網
法庭線Facebook
法庭線Youtube
法庭線Instagram
法庭線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