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癒隨想(二)

nlee
·
·
IPFS
·
從患病學習什麼是同理心,亦藉書寫感謝每一位向我關心我的人。

每人的生命和經歷都是獨特的,我們走在不同的生命軌跡上,不論是精彩的,是複雜的,當無緣無故與癌症這個怪客狹路相逢,短兵相接,我們每一個患者的應對和心理負荷都截然不同。

我不能代表所有癌症患者,我在這裡分享的只是我自己的經歷。

確診後讓我很苦惱的一件事是向身邊親友同事交代狀況。身邊的人無不擔心緊張,又可能因為我是一個年輕患者(確診時33.5歲),部分人的反應更加倍營造一種濃烈的沈重。

完成兩次手術後,化驗報告結果顯示,需要進行化療的機會是頗大的,我隨即拜訪另外幾位腫瘤科醫生,他們的診斷很接近。當我在部署我的治療計畫時,同時又要應付身邊人的各種提問:「為什麼要化療?」「為何不去多看幾個醫生?」「為何早期乳癌都需要化療?」「不吃糖就會好。」

所以,從那時開始,每當向人解釋近況時,我都要隨時預備好去做一個「三分鐘匯報」,精準解釋我的治療決定,包括我的乳癌種類是什麼、復發率有多高、什麼是預防性化療、為何在曼谷治療、過程會遇到什麼狀況以及我的應對方法。

我明白並接納身邊的人向我表達關心,我不會推開別人的善意。但是說真的,當我需要如此「過度解釋」我的狀況,有時是很費力的,要回應別人對我的擔憂,也是很費力的。

還有有一種人,對我的關心就像認為我患病了就成為一個無助的小女孩。他們向我所投射的個人感受,加重了我的累。

又有一些人向鼓勵我,說我很勇敢,我明白他們為何如此說,我會報以微笑。但其實禮貌回應的背後,我無法從心領會他們說什麼,因為我由此至終也沒想過要做什麼勇敢的人。這種奇怪的感覺,我相信時源自他們如何看我跟我如何看我自己有一段距離。

我病了,想要好,就這樣。感覺就如一覺醒來發現瞓捩頸,我要面對它,調整生活步伐,直到完全復原。

每個癌症患者的經歷都很獨特,別人要是遇到跟我一樣的情況時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在這個歷程中,我學到關於同理心的重要一課:

Meet people where they are.

這一趟旅程中,我學到的是在向別人表達關懷時,要分辨這些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有哪些是關愛,哪些是自己的情緒投射;有哪些是他的真實情況和感受,有哪些是「我認為」他的情況和感受;有哪些是他的需要,有哪些時「我認為」他的需要。

聆聽很重要,當我們面對生命難關時,聆聽能帶來療癒。從聆聽中,我們可以聽到患者究竟是需要憐恤性的關懷(一起痛哭一番),還是需要實質的幫助(搜購營養奶或轉介醫療專業人士),還是需要聽一個笑話開懷一番(「這個bob頭假髮很適合你」),抑或是需要一份信任(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跨過,你也要對自己有信心)。

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泰國同事。每次跟她閒聊後,她都會問我:「你想我可以如何幫助你?」雖然這道問題聽起來直率得有點奇怪,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她如此一問,就將主導權交還到我的手上,由我親自去主導我的需要是什麼、我想如何得到幫助。然後我就必須動起我的腦子去想:對了,我現在需要什麼?我在哪裡?我下一步要做什麼?

如此簡單一問,喚起了我對自己生命和身體的積極性,因為當我獲賦予能力去思考我需要什麼、我要怎樣獲得幫助,我就會記起:我有能力掌控我的身體和康復路程。雖然患癌不由我所控,我又沒有醫護專業,但在我的控制範圍內我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為我的身體去做,我並非一個無能為力的患者,被動地配合。我相信這樣的思維扭轉了這場治療的棋局。

當然,我必須再三強調,這是我的經歷,其他人的經歷和需要必然會截然不同。我認為重點是先聆聽和了解,繼而反思並除去個人情感投射的部分,儘量確保我們的關愛觸及他人真正所需。

而我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廉價的憐憫使人無力;用心而無私的關愛,讓人綻放堅強和積極。

現實是,我們的世界充滿破碎和頑疾,我們都不完美,我們的愛無時無刻充滿瑕疵和尖刺,願我們一同用溫柔謙虛的心彼此療癒。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