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重建|全港四分一戰前唐樓 落入規劃範圍

香港紀事
·
·
IPFS
·
今年二月,市建局宣布即將展開「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目標範圍正是密集舊樓群。市建局稱範圍內有 1,800 幢大廈,但未公布發展名單。《集誌社》記者統計發現,區內最少有 820 幢樓齡達 50 年的舊樓,而「戰前唐樓」則有 24 幢。大型重建迫近,這些最古老的「香港製造」唐樓,何去何從?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

攝影|梁文熙

深水埗的舊樓群裏,保存著一些樓高三、四層的「戰前唐樓」,䇄立在行人路的兩條支柱,支撐著樓宇的「騎樓底」,更「承托」著香港的建築歷史。元州街 75 號,是一幢屹立 90 年的米黃色唐樓。大門上方掛著紫紅木牌匾,「醫道惠民」四字,盛載了大半世紀以來,黃道益中醫世家三代扎根深水埗、在本地研製活絡油、贈醫保育的故事。 

今年二月,市建局宣布即將展開「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目標範圍正是密集舊樓群。市建局稱範圍內有 1,800 幢大廈,但未公布發展名單。《集誌社》記者統計發現,區內最少有 820 幢樓齡達 50 年的舊樓,而「戰前唐樓」則有 24 幢,佔全港四分一,最早在 1920 年代興建。

有學者說,「戰前唐樓」起源於香港、建築風格更傳至內地,但隨市區發展被大量拆除,僅餘約 100 幢分布零散。有團體研究發現,過去廿年,深水埗拆了 45 項歷史建築,22 項涉市建局重建工程。大型重建迫近,這些最古老的「香港製造」唐樓,何去何從?
位於北河街58號、北河街街市對出的戰前唐樓,早於1920年代落成,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圖片來源:集誌社)

今年二月,市建局宣布展開深水埗地區規劃研究,指舊區土地欠規劃、大部分樓宇老化失修。研究範圍約有 130 公頃,涵蓋深水埗舊區一帶,內有約 1,800 幢私人樓宇,當中樓齡達 50 年的,佔比近七成,較油旺重建區的舊樓比例(65%)更高。

1800 大廈七成樓齡逾50年 25 幢屬戰前建築

《集誌社》向市建局查詢,深水埗重建研究範圍的大廈名單。市建局未正面回應,僅稱研究範圍內約有 1,800 幢私人樓宇,今年二月向 30 年樓齡或以上的物業業主,發出近四萬份市區更新意見問卷,以蒐集各個單位的詳細資料。

記者根據民政事務總署大廈名單,在市建局的重建研究範圍,找到 1,331 幢大廈資料,發現約 62%( 820 幢)達 50 年樓齡或以上。當中 25 幢早於 1945 年或之前興建, 屬「戰前唐樓」,有 18 幢被評為歷史建築,但其中一幢最近被拆卸。

全港餘百幢戰前唐樓 集中深水埗

「戰前唐樓」外的行人路,都豎立著兩條支柱,撐住唐樓凸出的部分。前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學部主任李浩然說,這兩條柱是「騎樓柱」,必屬戰前設計,因當時香港建築非以鋼筋水泥興建,僅以磚、木等材料搭建,故依靠騎樓柱承托騎樓或露台。李浩然表示,「戰前唐樓」又稱「騎樓樓」,隨著市區發展,現時全港僅餘約 100 幢;不過深水埗發展較慢,加上過去皆由小地產商小規範收購重建,產生「死剩種」(釘子戶),令「戰前唐樓」較集中在這區。

李浩然後方的是包浩斯設計轉角唐樓,屬戰後轉型時期的建築。(圖片來源:集誌社)

深水埗區保存了 24 幢戰前唐樓,佔全港總四分一。記者走訪區內 17 幢被古蹟辦評為歷史建築的「戰前唐樓」,部分如今已空置。昔日醫局街一街都是「戰前唐樓」,今只剩一幢於 1920 年代興建的 170 號。這幢三層的二級歷史建築,原由孫氏夫婦持有,白色外牆和騎樓柱上,用紅色油漆寫滿「一平鋁質相架」和「一平裝裱字畫各欵畫框」字句。翻查資料,「一平」 於 70 年代開業,孫伯伯離世後,成為孫婆婆守住回憶的地方;至 2016 年,「一平」結業、鐵閘趟上,但招牌仍高掛門上。

區內「戰前唐樓考察」 有當舖、食肆、珠寶店

人去樓空的,還有欽州街 51 及 53 號。這兩幢高四層的唐樓,於1932 年興建。大閘上方,留有橙色和白色拱形設計,屋頂有三角楣飾,屬新古典風格建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這兩幢唐樓同為上舖下居,已空置多年、地舖無人承租,至今仍掛著已結業的老字號「榮發餐廳餅店」的灰色招牌。

有更多戰前唐樓仍有店舖、民居進駐,延續其生命力。走到南昌街 117 至 125 號,一共五幢在 1930 年代建成的舊樓群,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長春社指,深水埗曾是日軍「娛樂區」,南昌街這幾幢樓就是當時的導遊社和按摩室;現時 117 號是典當舖「南昌押」,其早前被拆卸的「蝠鼠吊金錢」招牌是不少街坊的集體回憶,至於旁邊的四幢唐樓,地面是衣履、雜貨、民生用品店舖,樓上仍是民居。

1920 年代建成的三級歷史建築汝州街 269 號至 271 號,屬罕有的弧形轉角唐樓,現時樓上和地舖皆有商戶,經營珠寶店、五金配件和藥房。至於 1930 年代落成的三級歷史建築福榮街 62 號,則下舖上居,經營「維記咖啡粉麵」。

昔日醫局街一街都是「戰前唐樓」,今只剩一幢於 1920 年代興建的 170 號。(圖片來源:集誌社)

90年樓齡「騎樓 75 」 留民國五角星圖

坐落元州街 75 號、一幢 1930 年代興建的米黃色唐樓,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別名「騎樓 75 」的唐樓,由長方體騎樓柱支撐著二至四樓凸出的騎樓,外牆有四顆「五角星」圖案。李浩然說,20 世紀初民國受西方文化衝擊,引入五角星圖案,常用於錢幣、日用品、軍服徽章、建築等作裝飾,成為早期現代中國的象徵。

這一幢唐樓,現為名中醫黃道益兒子黃天賜所創的「醫道惠民」中醫館。50 年代,黃道益在深水埗南昌街 107 號地舖,日間賣涼茶、夜晚讀中醫,一家人住在樓上唐樓板間房,一層住了約九戶人。1956 年,黃天賜出生,自小便長駐涼茶舖幫忙。

公共醫療不勝負荷 小病靠涼茶等民間醫藥

「南昌街的街尾,就是醫局街,之後就是海壇街。以前海壇街很近海邊碼頭,那時內地大量新移民來港,就在碼頭上岸!」黃天賜憶述,當時很多新移民在深水埗落戶,愈來愈多板間房,公共醫療不勝負荷,新移民傷風感冒,依靠涼茶等民間醫藥。涼茶舖有一部電視機,播放電視台「麗的呼聲」,成為草根街坊的聚腳點,當時有火箭升空的國際大新聞、或大型比賽直播,都引來一大班街坊擠在涼茶舖看電視。

60 年代末,無綫電視誕生,電視機在坊間普及,涼茶舖人流大不如前。1968年,黃道益搬到相隔兩條街的長沙灣道 190 號,創立「中國醫館」行醫、做街坊生意,黃天賜一放學便跑回醫館幫忙,替病人按摩。黃天賜說,爸爸相信「大道從簡」,認為治病應始於家居護理,因此開始研究按摩藥油讓街坊自用,「黃道益活絡油」因而誕生。

元州街75 號令黃天賜想起昔日的深水埗、以及跟隨爸爸行醫的點滴,「難忘的事,太多了…」。(圖片來源:集誌社)

「難忘的事,太多了…」

黃道益祖籍台山,兒時來港定居,妻子是本地人。黃天賜有七位姊妹,只有排名中間的他是男孩,由他承繼父業。他自小跟爸爸學醫,16、17 歲開始替街坊義診,後來到加拿大留學。黃道益在 1985 年退休,黃天賜回流接手,將醫館轉型成企業化藥廠,現在黃天賜兩個兒子也在藥廠工作。

直至 2019 年,黃天賜經過元州街,看見一幢「戰前唐樓」,跟兒時所住的地方相似。「想起我的初心…當時深水埗就是這樣的。」7、80年代起,隨著市區發展,深水埗填海、碼頭停用,「戰前唐樓」陸續拆卸,商場落成。元州街75 號令他想起昔日的深水埗、以及跟隨爸爸行醫的點滴,「難忘的事,太多了…」他摸著胸口說。

這幢唐樓原本由一名陳姓製衣商擁有,陳一家移民,有意放售,黃天賜便買下該物業,在爸爸百歲誕辰,重辦醫館。醫館秉持爸爸的行醫理念,命名「醫道惠民」,冀惠澤社區,也是他行醫的初心。

「騎樓 75 」四層包括診療室、舊物展館、射箭場

走進「騎樓 75 」,仍保存大量傳統設計特色。樓梯沿用石扶手,梯間擺設黃道益和涼茶舖舊照;地下(閣樓)和二樓是診療室,用以接街症和替小朋友義診,掛起「中國醫館 1968 」牌匾。診療室如醫院病房,放置幾張病床、拉上簾子,天花掛著幾盞水晶吊燈,弱弱黃光照射在前業主留下來、黃天賜不捨扔棄的民國時期椅子和櫥櫃。

黃天賜特意把三樓設計成舊物展館,從一份 30 年代的地契 ,到一張日治時期的「家居抵當申請書」,上面寫著「昭和拾八年五月」、即 1943 年,由「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簽發,印證著唐樓的歷史和變遷。黃天賜喜愛功夫和射箭,他原本想找個地方教年輕人射箭、冀將射箭文化傳承;正好遇上「騎樓75 」,他便把四樓變成室內射箭場,擺放兩個箭靶、十多支弓,讓有意練箭的年輕人使用。

李浩然翻查歷史資料,解釋「騎樓樓」(即戰前唐樓)源自於香港,估計是 19 世紀太平天國內戰,廣州大批難民湧港,政府准許業主加建露台、增加單位空間,也是發展商用以「發水」的方法,不少業主將單位以板間房出租,「所以你看到一些舊照,騎樓露台晾了很多衣服,你就知道裡面住了好多人」。李說,1920 年代省港大罷工,不少香港建築工人失業,到廣州工作、技術北移,騎樓建築始在廣州出現。不過,當地一些地區至今未發展重建,一街騎樓,令人誤以為廣州才是騎樓起源地。「香港人以前看不起自己,常覺得香港沒有自創的事物,都是外面抄回來。一直有說騎樓是『廣州式』,不是,你要看廣州唐樓(即唐樓),應該去廣州,香港的是香港騎樓樓(戰前唐樓)。」

長春社:深水埗廿年拆 45 幢歷史建築 22 項涉市建局重建

市建局宣布展開深水埗重建研究,指區內大部分樓宇普遍老化失修,會進行「地區文化及特色街道」、「時裝行業」以及「主教山周邊地區」研究,探討深水埗區原有的地區特色和文化,「期望得出合適方案並融合於更新發展的概念藍圖內」,為舊區更新注入新元素和活力。

古蹟辦於 1996 年至 2000 年間進行歷史建築調查,記錄約 8,800 幢建築。長春社指,當中深水埗區共有 144 項,撇除 31 項昂船州的軍事設施,餘下 113 項民用建築中,有 45 項、即接近四成,在過去 20 年間已遭拆毁。當中有 22 項是因市建局重建工程而拆卸,例如是北河街 2 號及鄰近合共的 4 個舊建築,遭改建成「愛海頌」。

長春社表示,市區更新工程使深水埗舊建築快速消失,而深水埗最先發展的地區,屬日佔時期的華人娛樂區,保留了不少戰前建築,認為須為當區制定區域性的保育措施。

圖片來源:集誌社

戰前唐樓如「雞肋」 如何保育成難題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李浩然說,深水埗曾有多項小規模發展項目,有發展商買下「戰前唐樓」後立即拆卸;也有業主堅拒出售、發展商放棄收購,致街上留下零散「戰前唐樓」。他認為,如何保育「戰前唐樓」是難題,若參考大館,維修費加上辦免費節目,將難以經營,「保育意識停留在福利性階段,覺得應該做一些文化工作,這是燒銀紙,大館都叫晒救命」。

李形容「戰前唐樓」猶如雞肋,珍貴但空間小、難應付人流,不能做展覽或銷售,亦不足以彷效中環士丹頓街項目,作為青年或單身人士宿舍。他認為應宏觀思考保育,先探討社區有何需要,考慮「戰前唐樓」如何配合。

他舉例指深水埗區人口老化,若參考新加坡、內地和台灣,重建或是契機,將「戰前唐樓」改成老人社區中心,空間需求不大、亦易維持。「先不要把唐樓當成珍貴藝術品,而是有限制性的社區資源,先將文物感情拋開,在局限之下,想想可發揮什麼功用,支援社區需要。」

李又指,「戰前唐樓」可成區內地標,認為市區重建要考慮社區營造,「你去旅行,也會想去當地人會到的地方」。他舉例,新加坡一項失敗的市區重建項目,將街上排檔趕走變成商業區,結果人流盡失,最後要請專家顧問,研究如何將街檔帶回該區。

市建局:會對建築物歷史價值作初步評估

《集誌社》向市建局查詢,重建計劃會否保育深水埗的「戰前唐樓」。市建局表示,重建研究尚在初期階段,目前未有具體的市區更新建議。市建局指,會對建築物的歷史價值作初步評估,研究結果的保育建議將納入市區更新大綱藍圖,擬議保育的項目如獲政府批准,將作詳細的技術評估制定具體建議,以保育建築物的建築特色、歷史及/或文化元素,並配合藍圖的建議,強化地區特色。

街坊互助精神未變

現存 17 幢「戰前唐樓」被古蹟辦評為歷史建築,皆屬私人擁有,業主隨時有權出售和拆除,令「戰前唐樓」的未來不甚明朗。部分戰前唐樓被空置,黃天賜卻選擇留守,一家三遷不離深水埗,只因對此處的「情意結」。

黃天賜目睹近年社區的變遷,大南街多了很多文青店舖和咖啡店,童年時的南昌街 107 號涼茶舖、現在變成布商,長沙灣道醫館舊址現為黃道益堂,大廈被工程棚架包圍,地下是民生商舖。黃天賜說,改變可以是好事,正如鴨寮街由昔日只有電子零件舖,突然開了一間雲吞麵檔,「那時我都會想,怎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有人流的地方,就有食肆,慢慢的,我看到很多人吃。」

他說,歷經多次重建,深水埗的情懷猶在。鴨寮街的排檔,仍賣著二手舊物;街坊互助精神未變,昔日爸爸的病人,仍會來找他聚舊。

50 年代,黃道益在深水埗南昌街 107 號地舖,日間賣涼茶、夜晚讀中醫。(圖片來源:集誌社)

黃天賜開設醫館後,未忘落戶元州街時的初心 —「醫道惠民」。四年來,他辦名為「天使行動」的活動,替 700 多位腦麻痺及肢體弱能兒童義診。訪問當日,幾位媽媽帶著腦麻痺的孩子,排隊待黃天賜針灸。其中一位男孩肌肉繃緊、手指無法正常攤開,雙手也不能伸直,媽媽說兒子最近失眠。尚未施針,男孩嚇得哭不成聲,黃天賜抱著他,拿起一根幼針,在頸後「安神穴」刺一刺,安慰孩子說「完咗啦,係咪好快呀」。他為孩子的手塗上按摩油,用自製的瓶子底部,替孩子按摩放鬆,孩子的手掌慢慢鬆開。

「初心, 只要在你的心裡,就不會變。就算其他事改變,都改變不了。」他深明發展是不能控制的自然變化,但他堅持,就算旁邊的樓都變成摩天大廈,他都不會出售這幢唐樓,繼續贈醫施藥。他希望後人能夠看見香港的過去、知道他兒時如何長大。

「騎樓 75 」天台擺了數十盆栽,種了兩面針、艾草、雲香草等草藥。黃天賜站在天台中央,嗅著陣陣草藥香,從左到右眺望,四周被唐樓環抱,微笑感嘆:「你看,我怎會捨得把這裡賣掉、起樓?」

集誌社檔案:歷史建築如何評級?評級後能否拆卸重建?

歷史建築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會按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六項準則而評級。一級是最高級,代表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二級代表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三級則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考慮其他方法。古蹟辦雖不鼓勵拆卸已評級建築,但無法例規定業主不能拆卸一些私人持有的歷史建築,例如是一些戰前唐樓。歷史建築不等於「古蹟」,歷史建築評級不會影響建築物的業權、管理權、使用權和發展權,亦不會令建築物在《古物及古蹟條例》下受到法定保護。評級制度屬行政性質,為釐定歷史建築的文物價值及保育需要提供客觀基礎。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