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卑感其實不是你的錯,只是我們都沒學會怎麼放過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信」變成一種社會高度推崇的性格。你面試時要有自信,簡報時要有自信,交友時也要顯得自信。連書店的心靈勵志區,都總是排著幾十本教你「活出更強大的自己」的書。
但說實話,我一直對這種「自信萬能論」有點懷疑。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沒自信、怕出錯、容易懷疑自己,並不是因為某個人不努力,而是他真的太常被否定了。那種否定不一定來自誰明目張膽地打壓,而是從小到大,那些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語氣、比較、眼神。
你準備了很久,但說出口的時候,還是擔心會不會講錯、被笑、被冷場。然後你開始怪自己:「怎麼又退縮了?」可是⋯⋯這真的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嗎?
成長過程中,沒自信幾乎是被教出來的
很多人的自卑感,不是從哪一次重大挫敗開始的,而是慢慢地、悄悄地長出來的。像是下面這幾種經驗,也許你會很熟悉:
考試成績明明不錯,但家人總會說:「怎麼不是更高一點?」讓你覺得努力永遠不夠。
小時候被拿來和別人比:「你看人家多乖、多聰明」,好像你永遠比不過別人。
嘗試新東西卻失敗時,聽到的不是鼓勵,而是質疑:「你是不是準備不夠?」
在團體中說話時被打斷、被忽略,久了乾脆就選擇閉嘴。
這些事情乍看之下都不算什麼大事,但它們的可怕在於持續。當你一再被暗示「你這樣還不夠」、「你應該更好」,久了你就會真的相信自己不夠好。
然後長大後,我們被要求要有自信。可問題是:你要怎麼在長期不被肯定的環境裡,憑空長出自信?
練習相信自己,前提是環境要能讓人安心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會推廣各種「建立自信的技巧」,像是寫下自己的優點、停止比較、學會說不、換個方式對自己說話、勇敢嘗試新挑戰等等。這些方法本身沒有錯,甚至我也認識不少人真的透過這些練習,變得比較敢表達、比較願意相信自己。
但我也必須說,那些技巧是有前提的。比方說,你要先在一個不會立刻被笑、被否定、被貶低的環境裡,才有機會練習犯錯。你要先有一點點空間,才可能往前跨出一步。
如果一個人每天生活在高壓、評比、社交審查底下,那他恐怕連「試著說一句話」都要演練十次。這種時候,我們如果只對他說「你要多相信自己一點啊!」,其實有點像在指責他:「你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積極。」
但事情也許不是這樣的。也許他只是一直都在撐,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生活,累了而已。
不是每個人都能「練」出自信,那是某些人的特權
我後來開始覺得,有些人之所以看起來天生自信,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從來沒被質疑過太多。他們習慣發表意見,是因為過去講話時總是被傾聽。他們敢於表現,是因為失敗不會讓他們被剝奪價值。
但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尤其在某些家庭、學校或工作環境裡,自信根本不被鼓勵,反而被視為「驕傲」、「不懂謙虛」。這樣長大的人,光是開始「喜歡自己」,可能都已經花了很長時間。
所以說到底,自信不只是心理議題,它其實是種社會結構問題。當我們不給人安心的環境、尊重的語氣、失敗的空間,再多技巧也只是補強表面。甚至可能會讓人更挫折,因為他會以為「我連學會自信的方法都做不好」。
自信不是成就感,是一種可以安心存在的狀態
我慢慢覺得,真正的自信,也許不是那些閃亮亮的表現力,不是台上侃侃而談、不是能立刻講出三個人生目標。而是你在一個陌生環境裡,還能安靜地待著,不需要馬上說話,也不會急著證明什麼。
是你知道你現在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多做一點,來換取什麼東西。
要做到這一點,也許需要練習。但更重要的是,那個環境願不願意等你一下。願不願意接住你一下。願不願意,不立刻評價你。
如果這個社會能多一點那樣的空間,說不定很多「沒自信的人」就會慢慢好起來了。不用技巧,不用語錄,只是因為他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udn:點擊前往
方格子:點擊前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