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黑手:揭穿中國共產黨如何改造世界》幫中共調整宣傳的西方人

中共全球性媒體
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媒體這種想法,幾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一樣長。毛澤東早就指示新華社要「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在毛澤東時代,新華社被指示先把重點放在亞洲和非洲,再到歐洲和美洲。正如林慕蓮和茱莉亞.伯金所說,非洲真的成為中國媒體對外擴張的「試驗場」。
中共自2008年起為全球擴張投注大量資源,並加速建立「國際一流媒體」。2009年1月,《南華早報》報導,中國計畫將投入四百五十億人民幣(六十六億美元)到全球媒體,此前,黨已經在2008年末的十七大三中全會誓言要提高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
自此之後,所有中共中央所屬媒體急速擴張。2018年3月,中共把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併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又稱為中國之聲。它雖然在形式上隸屬於國務院,卻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業務領導」。中央電視台的國際部門則在2016年改稱中國環球電視網,以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和俄語播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總部在北京,另外在奈洛比、華府和倫敦則有製播中心。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全球有三十二個通訊社,以超過六十種語言播報。它還和全球各廣播電台合作,將其內容播放到世界各地。
新華社也從2009年起快速擴張,如今在國外有超過一百八十個分社,在紐約、布魯塞爾、香港、莫斯科、開羅、奈洛比、永珍和墨西哥市有區域總部。新華新聞電視網英語台在2010年開播,二十四小時播報英語新聞。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一樣,它也透過與別人合作及自己的播放站,來播放其製作內容。
另一個大媒體是中國日報集團。其旗艦報刊《中國日報》是中國最早的英文日報,1981年在澳洲《時代報》的協助下成立,澳洲政府也有投入資金。中國日報集團的上司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這是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對外所掛的招牌。中國日報集團在海外有四十個分社,包括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和澳洲。2018年時在全世界有九百二十一名人員。
2009年的資金投入也創生了第二份英文報紙《環球時報》,其中文版創立於1993年。《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集團旗下的報紙,目的是讓中共不想在較正式媒體上刊出的極端愛國主義和鷹派觀點有個宣洩口,如此一來可以讓正式媒體顯得比較理性。《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是知名的極端愛國派。
雖然中國媒體幾乎全是黨媒,但在策略上會盡量「以商業面貌出現」,特別是在和外國人來往時。中國環球電視網要在美國登記時,即根據《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宣稱其「編輯作業完全獨立於國家指令或控制」。這種說法當然是胡扯,因為中國環球電視網屬於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又是由中宣部領導。中國環球電視網的美國員工也出來打臉說根本都是北京在決定。習近平頭髮不整齊的畫面不准播出,有台灣國旗出現的畫面也要剪掉。
一名前新華社人員也透露,自己曾被要求以記者身分監看達賴喇嘛2012年在加拿大的記者會。上級說他記錄的東西不會用於公開報導,他就辭職了。還有新華社人員承認寫過專供中國領導人內部參考的報導。新華社自1950年代起就為中國官員提供低階情報。
幫中共調整宣傳的西方人
為了符合國際觀眾的口味,中國官媒也在大力推動「媒體本土化」的策略,雇用外國人、調整內容、製作地方版和地方節目。《中國日報》有全球版,也有日報式的美國版和週報式的歐洲版和亞洲版。中國環球電視網會聘用當地主播,一如「今日俄羅斯」所為。更重要的是,它還延攬了曾在CNN、NBC和BBC工作的記者和製作人。中共相信西方臉孔的人所報的新聞會比較有可信度。相較之下,在中國的外國媒體則不准雇用中國公民,只能用來當助理。
中共媒體有一種手法是讓外國人來談中國自己不想談的議題,或讓外國人來幫中國的觀點加持。這種手法行之已久。1968年文化大革命高潮時,毛澤東就告誡中國媒體不要老是講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儘管毛澤東心裡確實這麼想,但自我吹捧對中國沒有好處,所以他指示要多引用外國人的話來表明這一點。
批評西方媒體有「反華偏見」這件事就常常讓外國人去講。中共很在意的議題也最好讓外國人去講,特別是講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海牙國際仲裁法庭的南海判決在2016年出爐後,歐洲議會歐中友好小組主席納吉.德瓦就代中共發言說,菲律賓應該透過兩國對話解決爭端。英國記者兼作家馬丁.雅克(他經常接受中國環球電視網採訪)在2017年專訪中說,西方應該向中國學習,世界改由中國領導是「百分百的好事」,「是史上最偉大的民主化時期」。有一位學者上過中國環球電視網的節目,她被要求想再受訪的話就不能批評太多。對方講了另一位外國受訪者的姓名,建議她「再像他一點」。(中國環球電視網和某些媒體會付錢給外國專家讓他們受訪。)
西方機構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幫助中共媒體在全球擴張。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1990年代末之所以能夠數位化,一部分就得益於奧地利政府的貸款和奧地利西門子公司的設備。荷蘭的國家數學暨電腦科學研究所則正在幫新華社建立「先進使用者體驗實驗室」,用感測器來測量觀眾的注意程度等等。
也有西方專家傳授中共宣傳幹部如何在西方媒體環境中運作。倫敦西敏寺大學的中國傳媒中心對中國宣傳幹部提供為期三週的訓練課程。這個中心成立於2005年,創辦者是新聞學教授戴雨果,為其揭牌成立的是時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的孫玉勝,以及被譽為英國最受尊重的新聞工作者傑瑞米.派克斯曼。該課程的訓練對象是中央黨校幹部、國防官員、國有企業和官媒人員。英國外交部有補助這些課程,所以英國納稅人也有出到錢。該中心主任戴雨果是四十八家集團的榮譽會員、前英中協會理事,也是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清大的教職是來自中國教育部招攬國際人才到中國的「985工程」。戴雨果極力支持更密切的英中關係。
中共認為西敏寺大學的課程非常成功。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發言人訓練計畫負責人表示:「中國傳媒中心所設計執行的三週密集課程,大大加強了中國官員對西方國家媒體功能的了解以及應對媒體的能力,過去七年來也提供給各部會和各省市學習。」
在2018年的訓練課程中,中國傳媒中心舉辦了「中國國際地位及經濟戰略:英國與中國觀點」的圓桌會議,有五名中宣部高幹參加。該中心把許多中共幹部請來英國與媒體及政治菁英交流,包括應財政大臣之邀在唐寧街11號舉辦了五次討論會。鮑里斯.強森第一次到中國訪問就是由戴雨果陪同,他也參與該中心的課程,還說他認為沒有任何人比戴雨果更有資格來教我們認識中國媒體。
支持這些訓練課程的人認為,這有助於使中國媒體更加開放。事實上正好相反:這只會幫中共調整宣傳手法,更有效地運用在全世界。這些課程教的是西方記者如何問出答案的技巧,以及政府官員如何在記者會上應付尖銳的問題。中國官方發言人經常被質問新疆集中營和違反人權的問題,在這種時候教他們如何「應付」問題,似乎是比較符合中共的利益,而不是英國的公共利益。
雖然也有認真的中國記者想做好新聞工作,但他們的空間在過去六年來急劇萎縮,再說這些記者也不會被送到國外去參加訓練課程。受訓者只會來自黨和黨的機關,以及特別忠於黨的電視台和全國性報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