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些宗教一樣,儒家也有超越的追求和寄託(天、天道)。
由此,則有無限的敬畏、自我超越。傳習錄說:「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為什麼「善無盡」?因為天道哪有盡頭。就像對基督徒而言,全知全能全善的只有上帝,人總有缺陷。
現代人的想法,有個無可奈何之處便是,不再有超越、必然的約束力,純由一平凡的自我為中心,做人生與行動的引導。如此能做出現實人生一致的推論。但壞處是,那種對完美人格,完美正義的行動的追求,似乎在精神上消退了。
如同一些宗教一樣,儒家也有超越的追求和寄託(天、天道)。
由此,則有無限的敬畏、自我超越。傳習錄說:「聖如堯舜。然堯舜之上,善無盡。......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為什麼「善無盡」?因為天道哪有盡頭。就像對基督徒而言,全知全能全善的只有上帝,人總有缺陷。
現代人的想法,有個無可奈何之處便是,不再有超越、必然的約束力,純由一平凡的自我為中心,做人生與行動的引導。如此能做出現實人生一致的推論。但壞處是,那種對完美人格,完美正義的行動的追求,似乎在精神上消退了。
存在主義者發現上帝不存在的事實非常令人不安,因為所有找到價值的可能性……都隨著祂消失了;不再有先驗性的善,因為沒有無限和完美的意識來思考它……因為事實是,我們處於只有人類的平面上。多斯托耶夫斯基說過:「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以的。」這正是存在主義的起點。確實,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以的,結果人類就變得孤苦無依(forlorn)了。」
【哲學的重大辯論 Ep. 9】Nietz...
其实要把宗教和哲学区分开,儒教是从董仲舒以降才有的,儒家哲学则发端于文王(周易),然后周公,再到孔孟。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同根同源。中国哲学,包括同化了的佛家,真正的意义在于,人人皆可成圣成佛,圣与佛是能直接与道相通的人,这和基督教新教信徒与上帝直接对话有非常类似的关系,但圣与佛并不是简单遵从教义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在认知层面的不断提升。不管过去还是现代,中国人都有一批人在践行求道修行,只是他们隐匿于市不被人注意而已。
@半山清溪 謝謝你的回覆!你關於成聖成佛的觀點很對。不過關於「宗教」與「哲學」的區分,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看法。我所說的儒家的宗教性,毋寧說是當代新儒家所謂的「宗教性的超越情感」,本於宋明儒「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宗旨。
詳見鄭宗義《合哲學、道德、宗教為一體——當代新儒家的儒學觀》中關於儒家「宗教性」的部分。不過可能有點難懂,太過複雜,你如果很有興趣,再考慮要不要看吧。
@hmym33 我不是理论家,所以对于儒家宗教性的严格定义对我没有太多意义。就我理解,宗教必然依托某种组织形式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道教或佛教。过去的儒家宗教性是依托于政治组织展开的,可以理解成某种政教合一的存在,而新儒家的宗教性并不明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而且是否准确也不重要。我想表达的是对于“現代人的想法,。。。,不再有超越、必然的約束力,純由一平凡的自我為中心,做人生與行動的引導”,不管古人还是现代人,怀有“为往圣继绝学”的人总是少数,谈普遍性没有意义。
@半山清溪 對也不對。談論儒家這些超越性的指向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利他,或者建立某種普遍性的道德準則(我不確定你講普遍性是不是這個意思。)
純由一平凡的自我為中心,做人生與行動的引導:有可能,由其是與現代社會的各種特征相結合,導致自我迷失和沉淪。
@半山清溪 之前看到一張梗圖這樣寫:
長年的熱愛沒有積累:喜歡的東西太多、不相信自己
關注的事情太瑣碎、沒有目標,
容易被轉移注意力
又好想博取別人注意和認同
結果逼你八小時在崗位上的工作,成了你最大的成就
..........
我感覺這就是許多現代人心靈、自我的寫照。也擔心自己變成這樣。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輕易接納,和尋求回到過去的思想(儒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好像跑回安好的搖籃或烏托邦。但是我們依然要尋找某種堅持的方式,甚至是超越的力量的來源(無論那意味著什麼)。
@半山清溪 自我實現、自我追求,以至整個人生的進步,這些的動力來源和達成的方法,其實也需要不斷地思考,以及不斷不斷地嘗試。(畢竟再怎麼好用/有效的方法,過了幾個月,大概也就失效了,畢竟現在也不是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