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場潰敗的求歡獨白:看《Queer》原著與電影
Queer》書寫後因種種原因被擱置,時隔30年才出版。這中間的故事在最近二十張出版的原著小說裡,有編輯奧立佛・哈里斯非常完整細緻的陳述,以及作者本人在80年代出版時的導讀文(內容精彩與複雜的程度簡直可以拍成另一部電影)。強烈建議看過電影的觀眾去找來閱讀,就更能理解電影最後幾段的脈絡與寓意。這篇文章,我想純粹從改編…

Marginal, Tolerant, Diverse: A Viewing of the Film by Singapore's "Coolie" Director
On the evening of June 5th, I watched the film Some Women by Singaporean Trans Woman director Quen Wong and her team at SİNEM Cinema in Berlin.

The ingenious Nobuyoshi Araki Reenactments : Manbo Key, transgression of queer 獨創的再現荒木經惟:登曼波的酷兒踰越世界 part2
by astrojoke

The ingenious Nobuyoshi Araki Reenactments : Manbo Key, transgression of queer 獨創的再現荒木經惟:登曼波的酷兒踰越世界 part1
By STROJOKE

《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什麼是queer?——「我們」曖昧的身份與碎片化的記憶
「Queer」是什麼?也許答案不必是一個硬邦邦學術解釋,在你腦海浮現的,可以是一些你認識的人又或者是一種不能明言的感覺。首個「WOMEN我們」展覽在2011年12月於上海展開,是當時中國首個探討女性主義和酷兒特質的展覽。展覽其後巡迴至三藩市及邁阿密。

讀書筆記|令我困惑的酷兒唯物主義(Queer Materialism)
這次讀了從「新唯物主義/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neo-materialism)理論出發的研究,Tapley 研究美國的「hobo」(流浪漢、流民)歷史,提出 hobosexual 作為 queer 對於資本主義的挑戰和其矛盾之處,文章非常有趣!
讀書筆記|深入歌舞廳:變裝皇后的參與式行動
《Rhyming Hope and History: ctivists, cademics, and Social Movement Scholarship》為一本集結作品,由David Croteau、William Hoynes和Charlotte Ryan三位編輯而成...
麻煩不要誤傷,叫它“某些泰國的人與小粉紅的Twitter戰”
雖然我自己知道中國籍的人在行為上多種多樣差異不比異國之間的小,也時刻提醒自己queer一點,不要跟任何身份認同結盟,但是見到泰中Twitter戰這種說法就很煩。因為還是會有人因為看不到多樣性,而理所當然地把所謂身份(而且是很模糊的標籤)等同於某種行為,然後用看待這種行為的方式,來看待他眼裡給你加上的身份,從而看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