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號的用法
這個題目不是故弄玄虛,就是在講問號在某些句子中到底適不適用。簡單的說,並不是看起來像是疑問句的話,就一定是問號結尾。
去學了製刀,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在新書出版之後、以及下週開始各種宣傳和研討會之間的空檔,跟朋友相約一起去學了製刀;一來算是給自己的一個獎賞、二來算是改變生活方式的起步。
公關危機可以變成公關紅利?
這年頭,「故意出小包引發討論度」也快變成一種套路了。這樣真的好嗎?
ChatGPT-4當翻譯……目前你還可以放心
昨晚升級到ChatGPT-4之後,實驗性的拿它來將一篇自己的中文文章翻譯成英文,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的驚喜。不過,翻完之後我就放心了。
免費的尊重
如果你是商家,會喜歡我這種顧客嗎?
電腦雜誌時代的結束
根據報導,美國最後的兩種紙本電腦雜誌將在2023年四月號出版最後一期,從此美國再也沒有這種雜誌了。其他國家的電腦雜誌又可以存活多久呢?
有樂趣就不AI焦慮
「AI焦慮症」幾個月來已經變成一種現象:有些人玩指令畫圖證明自己也有創造力、有些人對AI幫忙寫文案嘆為觀止、有些專家擔心自己被取代……;其實不用太焦慮,清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用它可以做什麼,而且別忘了尋找樂趣就好了。
翻譯社:比譯者更先受到衝擊的行業
在AI的普及和翻譯能力的進步之下,會比專業譯者先受到衝擊的,可能是「翻譯社」這個行業。因為,目前的AI工具雖然離完美還很遠,但已經足以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
松本零士啟程前往星海,出發!
松本零士是我最喜愛、也啟發我早年繪畫興趣的日本漫畫家之一。他前幾天過世了,不知往後還有沒有人能重現他的風格?
Metaverse、DeFi、以及AI的昨天與今天
Metaverse與DeFi是過去幾年的熱門話題,但兩三個月來似乎已經在AI大軍壓境之下變成了昨日黃花。以下就是我在這段時間之中的看法,但當然不一定準就是。
用途相似、設計邏輯不同的資料整理工具:AnyType與Tana
前兩年開始流行的筆記工具軟體,開始往兩個方向進化:AI輔助寫作、以及透過資料庫結構來「整理」資料;或許以後這兩個方向會結合,讓AI幫你整理資訊。而目前這類整理工具的代表性作品,則是都還在測試、但設計邏輯不同的AnyType和Tana。
我為什麼不愛「軟體訂閱制」
大概是過去被盜版困擾太久、軟體業(合理的)訂閱制也逐漸普遍獲得接受,所以Adobe就開始越玩越大,在這種小地方動起消費者的腦筋。幸好我不愛訂閱軟體,因為直接砸(小)錢買問題比較少。
來自「健康退書率」的互信
曾經想過退休後開一家舊書店,賣自己的藏書賣到掛,也待過出版業的我,真心覺得……有些新的玩法我真的不會、即使想過也做不下手。不是因為新的商業模式不好,而是因為有些其他事情更重要。
酒店式開會法
認真說,其實在公司開會要有效率不難。
「專家系統」取代的可能不是專家,而是你
這一陣子AI發展的方向,變成了不是「取代專家」,而是淘汰「不具備專家能力的普通人」。這是很自然的發展。如果AI在某些程度上已經可以取代專家,要取代普通人當然輕而易舉。
AI寫出來的東西,未來可能影響我們的認知
AI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像樣,甚至跟真人寫的東西已經難以分辨。這樣的進步當然可以幫人類做很多事情,但在它發展健全之前,我們也要小心一些事情,不要被表面的華麗給蒙蔽了。
也許,Facebook並不是你最好的寫作平台
在以Facebook為首的集中式社群媒體出現之後,吸引了原本不太寫網路文章的人、也吸引了很多原本在寫的人,同時也吸走了所有的注意力和廣告營收。或許可以說,「部落格時代」是被社群媒體殺死的。然而,部落格型態的寫作平台仍然有它的價值。
數位化媒體之前的數位化思維
很多媒體在做數位化轉型。原本有紙本的媒體通常轉型會比較困難、遭遇的內部衝突也比較多;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但既然要數位化,就必須從選材、流程、時間控管上徹底改造,而不只是「數位化的紙本」,無論是成品或是思維。
機器人應該像人嗎?
除非扮演人類情感相關的角色(例如配偶),或是在人類的位置上操作其他機器(例如開車),否則機器人究竟需不需要一張「臉」、或是擁有人類的體型和思考能力?
關於「抗拒過度成長的勇氣」
而如果業主只會要求不斷增加功能,而不理解使用體驗和系統流程會因此有所變化、甚至劣化,那就可以從這邊看出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甚至是他們的企業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