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社會》| 情色並不等於色情?愈是追求透明,情色會逐漸暴露成色情,甚至會變質成猥褻
「情色」與「色情」的區別,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並主張「情色」與「色情」在透明社會中正經歷一種不可逆反的轉變。

📝📝:為什麼你應該停止優化生活?| 史丹佛MBA研究生:積極的優化只會帶來無盡的倦怠
Maria Cano 揭露,無所事事、沒有特定目標的時刻(down time),甚至是做白日夢(daydreaming),對於大腦功能和創造力至關重要。

📚📑📝《透明社會》| 公開透明就是對的?德國哲學家韓柄哲:如果社會建立深厚的信任基礎,絕不會隨便公開透明
韓柄哲認為,過度的透明不僅僅會限制人們的隱私,也可能導致社會變得更加表面化,失去信任的核心價值。

透明社會:為什麼卡謬《異鄉人》的主角莫梭要殺人?◎伊格言
人們對透明一事的習慣,以及無節制的執迷,也極暴力地摧毀了任何論述、任何「詮釋」的可能性。用韓炳哲的語言來說,「人們對自己的想法如此肯定,以致於無法接納任何『否定性』的雜質。」

从韩炳哲看哲学黑话中的自恋与倒错
对哲学黑化祛魅。

新聞的虛無與其實沒什麼關係的韓炳哲
在電視媒體上,新聞必須被快速截斷,以串連下一則毫無關聯的新聞;而在youtube上,則是「請別忘記按下小鈴鐺」,在在提醒觀眾消費框架的存在和娛樂時間的中止。
談韓炳哲《倦怠社會》
憂鬱的人會抱怨:「沒有什麼是可能的。」但這種情形只有在一個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社會才可能出現。
「倦怠社会」哲学家同你讲,摆烂才是唯一的自由之道
自我剥削比外在的剥削更有效率,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一桩成功的许诺。但很不幸,那大概率是些骗你卖命的幻觉。
當社交成為一場巨大遊戲-Tinder如何讓你欲罷不能
(原文於2021/12/16刊載於MPlus) 在當代社會中,人的一天從社群平台開始。按讚、留言、分享,社群平台提供我們這些行動的選擇,也透過演算法分析背後的心理機制,進一步決定往後我們看見的內容,讓我們更加欲罷不能。無論是接收新知、追蹤朋友動向或是正經公事,人們高度依賴社群媒體所提供的資訊及情感連結網絡。

哲普文章:好奇能殺死一段關係:談的是真理,亦是愛
開拓真理的完整性,若少了點克制,就會變成追求完全透明,亦即是巴迪歐所謂的邪惡。這點正好在揭露秘密上體現。它的危險在於,它既可是增進親密感的催化劑,同時少了點分寸便將一段關係摧毀。

讀《愛慾之死》— 愛即失去自我
現今愛情危機並非來自選擇的增多,而是源於他者的消亡。自戀的社會過於強調積極的面向,愛情成了溫情、親密、激情的代名詞,戀人淪為供人消費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