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ccuu
「平行宇宙版本」的我
人工智能想像中... 居住地:火星第四殖民區 · 智慧谷 個性設定: 同性戀 叛逆指數:40% 敢於為不公和小眾發聲,特別是在性別與愛情自由方面 果斷、理性,有格調 理性行動派,懂得潮流,但從不盲從 勇於冒險,也樂於嘗試新事物 日常生活: 每天早上6點起床,在太陽升起前的溫室冥想。習慣一次閱讀20種語言的思想文集。白日穿梭於思想沙龍與人權論…
文字的告白
問我如何形容自己與寫作的關係?一字以蔽之:理不斷,理還亂。 身為文科出身的我,寫字本就是命脈。雖然談不上文采斐然,也沒有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骨,但對文字,總有一份說不清的熱愛。即便偶爾詞不達意、誤用成語,甚至語序混亂,我仍樂在其中。 我喜歡文字。喜歡每一個詞彙背後隱含的深意、歷史與故事;喜歡它彷彿帶有魔力,能將原本毫…
關於me time
我覺得自己算是蠻擁有很多 me time 的人。如果真的可以放空一整天、做自己的事,我想我大概會看書、畫畫,還有躺平吧。 如果天氣好的話,大概會出門走走、散散步,戴著 Sony XM5(髒粉色真的超漂亮),一邊聽著 podcast,一邊感受好天氣。 有時也會打掃房間,因為看到房間整潔,心情也會變得很好。 我的時間分配很簡單,開心也很簡單。以上,就是我的小確幸。
我愛_ _
如果要說「我愛 __ 」,那大概是「我愛耶穌 」。 雖然聽起來有點離地,但我相信,耶穌才是真正的愛的起點與根基。當然,我也愛許多具體、看得見、摸得到的人、事、物。例如我愛我的家人,我愛創作,我愛文字,我愛貓咪。但「愛」的定義是什麼?始終需要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唯有耶穌基督才能真正彰顯。 這個世界對「愛」有太多定義了──我愛你,所以我會無限、無底線地…
二十幾的失敗和遺憾
我的生命中有很多遺憾。雖然我現在才二十幾歲,但回過頭來看,的確因為自己的無知做過不少錯誤的決定。 例如,在最初選擇大學主修時,如果當時聽從家人的建議,修讀教育文憑並搭配英國文學雙主修,也許能為自己帶來更多選擇。又例如,進入一流大學後,我出現了 imposter syndrome 和fixed mindset。即使有機會能與教授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甚至出版屬於自己的…
藝術創作的自由
說到最感到解放的一刻,我立刻想到回到家中脫掉內衣、換上睡衣的瞬間——一個字:爽。 但若認真想想,對我來說最能讓我感到真正自由的,其實是創作,尤其是畫插畫。可能是受媽媽影響,從小我就對畫畫充滿熱情。雖然她不是專業藝術家,但我幼稚園和小學時的繪畫比賽幾乎都是她操刀,還真的常常得獎。在她這種「半路出家」的熏陶下,我似乎也沾…

棉絮般的孤獨感
如果孤獨有等級,最高等級的孤獨,大概就是你身邊有朋友,卻不覺得自己真的「有朋友」的那種感覺吧。這種孤獨感,和一個人去看電影、吃飯、搬家等情境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它像是內心被掏空了一大塊,表面看起來輕飄飄的,似乎還好,但實際上卻被一些毫不相關的填充物塞得滿滿的。可能是棉絮,可能是細線,總之就是某種裝模作樣的入侵…
蓋一棟命為「家」的房子
我理想中的家其實很簡單,也很平凡。大概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棟房子,是我和家人可以安居的地方。它會有一個敞開的大門,象徵著這個家是永遠為家人而存在的。另一層含義則來自姆明一家故事裡家呈現的方式,永遠會為有需要的外來人敞開。四扇窗代表我、爸爸、媽媽和弟弟,第五扇窗是為了接待來的人。
堂姐,你還好嗎?
她叫林子晴,是我爸爸的弟弟的女兒,住在內地陽春一個相對落後的小鎮。她是我的堂姐,只比我大一年。她擁有一個高挺的鼻子和甜美的笑容,即使是單眼皮,也依然覺得她是個標緻的女孩子。可能是孩童時期我經常跟爸爸北上,那時候我和堂姐非常親近。每當不能見面的時候,我總會三不五時打長途電話給她,東聊聊西聊聊。
難以面對的家族恩怨
這幾天一直在描述家庭的美好和愛,但其實我們家族背後也有很多糾紛和利益衝突,真的是活像港劇《溏心風暴》一般,勾心鬥角至極。我母親那邊經營著家族企業。據說我公公是白手起家的,捱了好一段時間,才有了今天的江山。雖然不算是什麼國際企業或行業龍頭,但尚算經濟不錯,是一個經營妥當的生意。
犧牲的愛
說到最讓我感受到犧牲的時刻,莫過於我姨母(我通常稱她為姨姨)從小如何視我和弟弟如己出,撫養我們長大。我原生的父母並非不懂愛,只是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有限,對於如何幫助我和弟弟的學業,處理重大的人生問題,他們無力應對。因此,許多時候都是我姨姨和姨丈在幫助我們。
現在就是想要回到家人身邊的時刻
希望能夠和家人一起去旅行,去爸爸喜歡的台灣。希望能帶爸爸去遊歷世界,帶他遊山玩水。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山系男人,最喜歡大自然和風土人情。希望能再善待媽媽一些,對她有更多耐心,聆聽她說的每一句話。畢竟,失去聽力的她,想說的話和想法大概從未被人認真聆聽過。
何曾對家族感好奇?
若要記一個讓我對家族產生有好奇心或有興趣的事件,我發現我無法想起什麼。這讓我頗困擾,是我對家族太冷漠,完全沒有一絲想要一探究竟的意圖,還是家族歷史實在太神秘、太深遠,導致我不知從何說起?我想家族對我來說太遙遠,或許用「原生家庭」會比較貼切。
內在的家庭痕跡
我內在有很多部分,包括性格、想法、價值觀等,深受原生家庭影響。例如我是一個情緒容易波動的人,這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我媽媽的個性。她是聽障人士,天性傾向討好他人,缺乏自主權,甚至可以說是自我價值偏低的人。因此她做的決定經常受別人動搖,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意見,也不太懂為自己設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