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厭傷多酒入唇

somno
·
·
IPFS
·

杜甫號詩聖,在古體記史詩上成就甚大,而律詩是他另一個亮點。其五言七言律詩創作數量達到杜詩的一半,為後世留下不少借鑑,影響至今。在律詩上的另一成就便是他精於用字、所鍊字句精簡且有深意,因而其律詩字句均頗有韻味。來看他的曲江二首之一。

<曲江二首之一> 唐 杜甫

方音注音符號版

曲江:河名,在陝西西安市東南郊,唐朝時候是游賞的好地方。苑:指曲江勝境之一芙蓉苑。

背景介紹:www.youtube.com/watc...

語音解說:www.youtube.com/watc...

張淑容老師吟唱:www.youtube.com/watc...

自來,人們解此詩中的「傷」字,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傷愁」或「傷身」,其二,是「傷多」,傷字是形容「多」字,也就是「過多」的意思。所謂滿招損,謙受益,過者,傷也。這個用字,後來在宋朝成為口語,如程頤的《言箴》中提到:「傷易則誕,傷煩則支」,是說「言語過於簡易則流於虛誕,過於繁複則失於破碎」。又如,宋 司馬光 《與王樂道書》: “飲食不惟禁止生冷, 亦不可傷飽, 亦不可傷飢……衣服不可過薄, 亦不可過厚。” 。我們回過頭來看,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如何來講解這段詩句:

「我喝了很多酒,一口一口、一杯一杯地喝進去,但是我「莫厭」,「厭」是厭倦、推辭的意思,就像馮延巳說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我還不推辭,仍然要繼續喝下去。古人送別的時候,說「勸君更盡一杯酒」(王維《渭城曲》),你就不要再推辭這一杯酒了,因為今天故人還在這裡,而你明天就要走了,「西出陽關」就「無故人」了。杜甫也是,他說:趁今天還有殘花的時候,你就再為它喝一杯酒,明天就是想喝酒,這花已經沒有了。之所以這樣過量地喝酒,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排遣這種又賞愛又悲哀的感情。」 摘錄自: 葉嘉瑩. 「葉嘉瑩說杜甫詩。」

傷siunn7

故就詩的意境與韻味來說,「傷」字解為「過」字,才能顯露杜甫超凡的文字技巧。

閩南台語中口語表示「太過」的語音就是「siunn7」,這也是保留千年漢語音的活化石證據之一。「甚」中古漢音,sim7,-m合口閉唇,可能便開口-n, 鼻音化後成-nn,白話音siunn6。 《廣韻》劇過也。《韻會》尤也,深也。《易·繫辭》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詩·小雅》彼譖人者,亦已大甚。《淮南子·修務訓》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 所以,傷字,是從甚字來的,只是在語言的表達時,兩者諧音,然後剛好,傷字更能表達太過的神韻,尤其是口語的呈現更為靈活,於是在鳩佔鵲巢,「乞食趕廟公」。不過,書面字,則還保持甚字!

唇 sun5/tun5, tsin

這個唇字,也很有意思,從這個字可以演化出台語音的bun2, bin2, tsim。

「唇」本義,《說文》驚也。切音,tsin。又之(tsi1)刃(jin7)切,音震(tsin3)。驚聲。《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脣」sun5《說文》口耑也。《玉篇》口脣也。《釋名》脣,緣也,口之緣也。《春秋·元命包》脣者,齒之垣。《穀梁傳·僖三年》語曰:脣亡則齒寒。 這是嘴唇的本字。

近代採用的「唇」字,古用「脣」,但,兩者因而混用,甚至混音。這個字還有其他異體,如吻,或䐇,或脗。其他音如,《類篇》彌(bi5)盡(tsin6)切,音泯(bin6)。弭盡切bin6,音泯。䐇合,無波際貌。就是後世的吻合的吻字。

吻字,《說文》口邊也。跟脣釋義似,不過強調口邊緣。《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匈喘膚汗,人極馬倦。」,近代拿來作動詞用,兩脣相觸合曰吻! 其實這個字在台語也存在,只是不知道誰先誰後罷了! 台語的吻字曰 tsim.反映這類字中的辰字音符如唇,脣等,sin, ㄙs-聲母轉成 ㄗts-聲母(兩者都是擦齒音,很容易互轉互用)。就是唇的切音tsin. 閉唇音時,-n 會變成-m, 就是tsim。嚴格來說,tsim 這字應該是有辰音符的脣或唇,不過後人選了吻字!

又吻當密合義時,兩唇相合,此時發bin6, 這個字義後來被抿字取代,如,合上雙脣。《紅樓夢·第八回》:「黛玉磕著瓜子兒,只抿著嘴笑。」。

又吻可當抆字,台灣的字典為第四聲ㄨㄣˋ 取其動詞義,大陸的字典則保持跟吻同音。《康熙字典》:又取抆也。漱唾所出,恆加抆拭,因以爲名也。意思是當口水從嘴角流出,就一定會擦拭,故,通 抆字,吻的音符勿為but入聲,陽轉字就是bun2,就是文音符的發音bun5。不過,bun2字在台語維持在嘴角的釋義,一般指嘴角微微拉開的淺笑,台語的「bun5-bun5-a2 笑」,就是描述這種情境,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李臨秋和鄧雨賢在日據時代晚期(西元一九三八年)共同創作,叫做【四季紅】,裡面經典的一句,描寫男女間眉目傳情的情態,「 肉文笑,目睭降。 」這裡的文字,就是吻字。

至於抆的擦拭義,則由其同義字抿當綱,《說文》撫也。一曰摹也。音也由-un韻母,變成-in,音 bin2. 當動詞義時為刷拭,當名詞義時為刷子,如台語的牙刷叫做,齒bin2-a2,寫成書面漢字就是, 齒抿兒!

因此,此組音字因為音符的變化,享有陰平,陽平,與陽上調等多音表現,而陽上調又簡化成陰上調,就是 tsin, tsim, bun2, bun5, bin2 等音!

  1. tsim: 吻 (其實是唇或脣字tsin,白音tun5,辰音sin5,又或者是「親tshin」或「侵tshim」)

  2. bun2: 吻 (勿音符的but音,陽轉而成bun音)

  3. bun5: 吻 (抆,裡面的「文」音符 bun5)

  4. bin2: 抿 (從吻,抆字來,「民」音符bin5)

各字典收錄詞彙:

台日典

  1. (第二義)含含 ba-ba:*笑-ba-ba。客を款待する時などの笑ひ方(以愉快的笑容款待客人)廈英字典:smile pleasantly or laugh slightly (with or without a sound),as on receiving a guest.

  2. 含微(第一義):*目睭-ba-bui。(愉快気に目を細める)

  3. 含吻:bah-bun2:微笑。*嘴~~。微笑む。

  4. 含吻笑:bah-bun2-tshio3:にっこり笑。*甚事你在~~~。どんな事であなたは微笑んでいるのか。(->密 bat ->bah)

線頂台文/華文字典

  1. bâ-bui-chhiò 麻微笑/微笑

  2. bâ-bún-chhiò 麻吻笑/微笑

  3. bah-bûn-chhiò 肉文笑/莞爾一笑

  4. bún-bún-á-chhiò吻吻仔/笑微笑

  5. bún-chhiò吻笑/微笑

《廈英字典》

  1. 笑-ba-ba。smile pleasantly or laugh slightly (with or without a sound),as on receiving a guest.

  2. ba-bun2-笑。to smile

  3. ba5-bui: pleased and smiling.

番外篇: 目睭降。

台語確實有「kang3」的字音,台日典:用目睭凝(gêng)。睨みつける。例1:目睭 ∼--一下; 例2:目 ∼ 鬚竦tshang3=氣kah嘴鬚khiā直,大受氣。意思是「張目瞪眼」的意思!經由一番討論後鎖定是「盰」或是「睅」字。經由一笑,一瞋,一喜,一怒,淋漓盡致的道出,欲拒還迎的少女情懷。

「盰」,是眼白多,也就是著名的黃捷翻白眼,有不屑,輕蔑貌!也是少女欲迎還拒的嬌滴表現!

「睅」則是目出,也就是大眼貌,也就是瞪眼的意思!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omno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

折旋笑得君王

自有股肱歌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