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影像|追蹤一年 紙包回收廠喵坊「重生記」

香港紀事
·
·
IPFS
·
垃圾徵費近日掀爭議,公眾批評執行混亂、回收設施不足,致政策僅達致「徵費」而不能實踐減廢原意。在香港經營回收產業甚艱難,面對土地、資金、政策等等不同挑戰,喵坊 MilMill 的故事正是一例。《集誌社》和獨立製作人葉家文透過影像記錄喵坊過去一年變遷,揭示這間全港唯一紙包盒回收廠,如何在困境下求生、重生;喵坊的經歷又對正為走塑、垃圾徵費爭議不休的香港,帶來甚麼啟示和反思?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攝影|葉家文、楊建邦
編導|葉家文

垃圾徵費近日掀爭議,公眾批評執行混亂、回收設施不足,致政策僅達致「徵費」而不能實踐減廢原意。在香港經營回收產業甚艱難,面對土地、資金、政策等等不同挑戰,喵坊 MilMill 的故事正是一例。《集誌社》和獨立製作人葉家文透過影像記錄喵坊過去一年變遷,揭示這間全港唯一紙包盒回收廠,如何在困境下求生、重生;喵坊的經歷又對正為走塑、垃圾徵費爭議不休的香港,帶來甚麼啟示和反思?

2019 年,喵坊創新人葉文琪 Harold 和拍檔盧智聰 Nigel,投得元朗科技園的廠房,獲環保署回收基金資助,開設香港唯一紙包飲品盒回收廠,每日回收量約 20 萬個;不少朋友當時「溫提」他,「要香港人清潔回收,洗乾淨先回收係唔可能」。廠房營運不久便遇上新冠疫情爆發,學校停課、大機構 home office 、商場人流跌致回收量大減喵坊一度要「告急」,獲市民或企業洗淨紙包盒、郵寄甚至親上送上門回收。

Nigel 和 Harold 在 2019 年創辦香港唯一一間紙包盒回收廠喵坊。( 2023年9月廠房停運前,陳朗熹攝)

在同路人支持下,好不容易「捱過咗」疫情,卻敵不過「科技」發展。2022 年 9月底被指或影響擬在元朗工業邨興建的微電子中心,而不獲科技園續租。營運不足四年、花了不少心血的回收廠又要重頭開始;Harold 說這是 14 年來,經營的回收業務第六次被逼遷,形容公司「賺嘅錢全部蝕喺搬遷費」,深深感受到在香港,實難有安穩環境可專心發展回收產業。

面對新加坡招手,喵坊仍選擇留下繼續貢獻香港,因為兩位創辦人相信「明知道有可為嘅,冇理由突然放棄」。他們走遍全港覓地建新廠,過程艱辛,除考慮電力供應、樓底高度、運輸安排等問題之餘,更要聯繫不同政府部門了解廠房能否合規經營;歷盡不少挫折和失望,終在去年 8月、搬遷期限前的一個月,敲定粉嶺坪輋選址。

喵坊最後選定在粉嶺重新建廠,投資近千萬元,卻不再獲回收基金資助,一度遇上周轉危機。

面對建築費用成本急漲,遷廠設廠投資額高達千萬元,卻獲悉回收基金不再資助新項目;在艱困時刻,Harold 一臉凝重道:「唔好話唔夠錢設廠,今個月現金流緊絀,如果客戶唔準時找數,我已經不夠錢出糧。全部錢放入基建,銀行嘅錢周轉唔切,我都唔知點算」,他苦笑搖頭嘆「我都唔明點解變成咁」。

隨著元朗廠房逐步停運,喵坊舉辦「最後一機」開放日,逾百名公眾、四年前參與建造、燒焊工程的師傅,一起參與告別。「熄機」後,申公帑資助不果的喵坊,發起「賣 Tee 建廠」、晚宴活動等募集建造經費,加上在本地公益創投公司協助下,終成功籌集得所需經費重建回收廠房。Harold 透露單是 T 恤賣出過萬件,形容數字是「好誇張」,再三強調要多謝香港人,令他更相信「要繼續喺呢度做嘢」。

是終結也是開始,隨著新廠房設備陸續安裝,喵坊預期六月可開始試機打漿,計劃年底前增設棉麻質布料回收服務。

喵坊在建新廠期間,一直繼續回收服務,Harold 說至今已收到近 400 噸紙包盒,預期於 6 月試機打漿。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