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知道了,我是故意的。
「我是故意的啦」悻悻然地丟下這句。
也許是覺得自己承認是自己故意,便能讓原本看起來像是衝動之下的行為,轉化為深思熟慮的結果。這樣的承認,像是一層保護膜,把所有的不確定性、所有可能的失控感,都包裹在計畫之內的假象裡。原封不動的保鮮了來自直覺的真實面貌,這讓跳過思考脈絡的粗俗得以豁免於層層抽絲剝繭地檢討,也因此免於後續難堪的氧化提煉的追究過程,
承認是故意的以後,這樣好像自己有許多的小聰明,讓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把衝動轉化為計畫,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會瞬間被填滿,所有的錯誤都能合理化,這樣的敘述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更加運籌帷幄,一切都是自己算計過的,那麼,即便結果不如預期,至少能夠說服:「我本來就知道會這樣。」這樣的心態,讓人覺得自己比實際上更加聰明,彷彿所有的意外,都只是精心策劃中的一部分,而非純粹的錯誤。可是,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人們究竟是透過行動的結果,來判斷一個人的高低,還是他的行為過程來衡量他的智慧呢?
當一件事情發生,它在不同人的視角下,往往會發展成截然不同的版本,有人相信那是一場計謀,有人認為那是一時衝動,有人則在其中讀出了偶然與命運的交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在旁人的解讀裡被重新塑造,變成不同版本的故事。而我們自己,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有時候,人只是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是掌控了一切,讓那些不確定、那些後悔、那些反覆思考的掙扎,都被隱藏在一個自信的決定之下。
也許有人認為,成功才是一切,過程只是無謂的細節。就像一場比賽,觀眾只記得誰贏了,而不是過程中誰曾經跌倒,誰曾經猶豫,誰曾在中途想要放棄。可是,有些人卻執著於過程,他們不相信結果能完全定義一個人,因為行為本身才是價值的體現,是決定一個人本質的核心。
也許那是在主觀意識的參與下,那原本單純的客觀事實又掀起波瀾,開始探究其本源(包括行為者的心態,以及創造行為的環境),或是思考與行為者的關係之後,又變得值得爭吵不休了。
最有趣的地方來了,原本的敘事本身,開始變成無數種版本的小說,在不同人的主觀意識中,被拼湊成完全不同的故事。有些版本裡,你是一個計畫縝密的棋手,每一步都算計得剛剛好;有些版本裡,你只是個運氣好的人,剛好踩對了節奏;還有些版本裡,你是個衝動又莽撞的賭徒,只是剛好沒輸得太慘。
無論真相如何,一旦行動發生,它便成為一個故事,被不同的人記錄、誤解、詮釋。最終,它可能會變成一本多版本的小說,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真正的真相,或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明白——又或者,連他自己都無法確定,究竟是衝動,還是深思熟慮。
在人們的眼裡,你只是結果,在自己的意識裡,你是一場過程,而在這個世界裡,你只是一本不斷被改寫的小說,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