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話與鬼打牆

弓長先生
·
·
IPFS
·
Photo by Hugöl Hälpingston on Unsplash

在工作上還有一個時常運用的方式,進入角色模擬。

儘管直接告訴對方怎麼說是最快的,但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對方回到現實生活中無法實際運用,因為這不是他們的習慣語言。

再來就是實際生活中最常用的鬼打牆,尤其面對很會鬼打牆的人,只要比對方會鬼打牆加上一點點情緒穩定,往往不至於擦槍走火呢!

雖然不是很喜歡說成技巧,不過確實是個蠻好用的方法….


技巧 1:省話/直接挑明說,不碎念

友人問我:「如果長輩投訴因晚輩的生活習慣不良有些生氣,如何打電話跟晚輩說?」

我:「你打算怎麼說」

友人:「如果你看到一條浴巾放在瓦斯爐旁邊、然後一條抹布放在床上,會有什麼感覺?」

我:「然後呢?你要表達什麼?」

友人眼睛睜大大的看著我,可能是我太入戲因為我瞬間切換扮演了晚輩叛逆的角色,友人一時間無法反應。

彼此停頓了一段時間,接著我說了我的反應來自於:

我突然接到電話被詢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心虛而產生的防衛。同時也會覺得你就是本來已經知道了什麼何必還裝作不知道。

友人的反應也不意外,被殺球後的錯愕,往往接著是容易帶著比較滿的情緒回應。因為小小心靈受傷了。

當然孩子還有很多可能回應的路徑,例如:「沒感覺」「不知道」。聽到這些回應的大人,難免會感到挫折。

挫折的最大關鍵來自於,聽到對方的回應後如何再做出回應,或者是有沒有留下空間有機會讓對方說出口。

友人:「那你會怎麼說?」

我:「今天奶奶很生氣打給我,跟我說你把一條浴巾放在瓦斯爐旁邊、然後一條抹布放在床上,發生了什麼事?」

友人:「忘了」

我:「嗯嗯!那下次要記得。」

友人:「嗯嗯」

友人一臉狐疑:「這樣就好?」

我:「黑啊!這樣就好,別碎念。」「可以再加上規則:『那下次要記得,東西用完要放好。』」

因為很多時候碎念太多,對方反而不知道要做什麼….

老闆:「那下次又忘了怎麼辦?」我:「如果想提醒,再提醒啊!但別碎念!然後也別期待對方一次就會記得」

碎念對方,對方還是有可能會忘,而且念久了對方會煩,自己也不舒服,彼此關係更緊繃。不但沒效果、副作用又多。

改善行為最好的方式是拉近彼此的關係,而這拉近關係並非討好,而是溫柔堅定的陪伴。


技巧 2:鬼打牆加面質

執著的新進人員一年級時有回洗完澡上樓後發現作業本其中一種聽考本忘了帶回來,又是一場風暴的開始。

他非常生氣、難過、自責,又哭又鬧。

新進人員一邊哭鬧一邊說:「我明明就有帶回來,可是怎麼不見了」

我:「我知道,我沒責怪你沒帶回來」

「我知道」是表達我知道他說的「明明就有帶回來」和「不見了」這兩件事,同時也表達「不會因這樣而責怪他」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

「我知道」是表達我知道他說的「就有帶回來」

新:「可是怎麼不見了」我:「我知道沒看見」

我就這樣陪他鬼打牆大概五分鐘。不過總不會一路這樣下去,之所以這樣鬼打牆五分鐘,是要讓他的情緒得到抒發與理解。

我:「你今天的作業需要用到那兩本聽考本嗎?」

新:「不需要,可是我就有帶回來」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我知道,是我知道了他說他有帶回來,所以我接了「那你拿給我看看」。不過當平心靜氣和帶著情緒說出這些話,結果會是完全不同。

新進人員聽見我說拿給我看看,稍微楞了一下,回:「就不見了」我:「那就是沒有。」接著我補充:「我說的沒有不是你沒有帶回來,而是這當下我確實沒看見」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新:「就不見了」我:「那就是沒有。」「我說的沒有不是你沒有帶回來,而是這當下我確實沒看見」就這樣又鬼打牆重複又大概五分鐘。

新進人員仍持續哭鬧著。

新:「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它們不見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新:「就不見了」

我:「那就是沒有。那怎麼辦?」(開始準備收尾了)那怎麼辦?這句話是試著要讓新進人員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我幫他解決問題。

新:「不知道,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

我:「那你想複習嗎?」這句話是在問他的內在渴望,因為他前面豐富的情緒下,一定有他真的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

我:「我不是問你有沒有帶回來,我問的是你想不想複習?」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仍舊持續哭鬧著

我:「我不是問你有沒有帶回來,我問的是你想不想複習?」

新:「想,可是我就有帶回來,可是就不見了,怎麼辦?」

我:「你要複習的內容課本裡面有嗎?」

新:「有,可是老師說要複習聽考本的」

我:「聽考本的內容跟課本的內容有一樣嗎?」

新:「有!可是老師是跳著念的」

我:「那你還記得老師今天考什麼嗎?」

新:「忘記了」

我:「我可以陪你想想看」

接著拿起他的國文課本,坐在沙發。新進人員瞬間靠過來告訴我是幾頁到幾頁。

我指著上面的語詞,念出來與他確認:「這個今天有考嗎」新:「有」

我:「這個呢?」新:「有」

問到一半,新:「阿爸,這邊都沒有。這邊也沒有」

我:「喔!那還有哪邊呢?」新進人員笑了一下:「沒有了」

我:「恭喜你複習完了!」「你今天作業除了複習還有什麼呢?」

新:「沒有了!」

我:「去玩吧」

有朋友說過:「那是新進人員比較好說話,我也這樣跟我兒子說,可是就一直歡」

其實,不是新進人員說話也不是跟孩子說什麼,而是我們面對情緒衝擊的當下,站不站得穩。

會不會不小心用情緒去應對一個有被情緒帶著走的孩子。

尤其在

新:「我就有帶回來」我:「我知道,那你拿我看看」

「那你拿給我看看」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威脅,關鍵在整體的語氣姿態。


一起努力當個溫暖的大人吧!

道德勸說責備碎念比起讓孩子學會負責,更容易學會逃避或學會害怕。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混沌不明

假同理還不如清楚表達

改善不好溝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