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 第六天:寫作
我喜歡寫字,很早就開始了。小學三年級左右,第一本日記沒記錯的話,有一篇寫的是我被華視《法網》裡的刑事殺人案嚇到睡不著。
到了國一,寫了幾篇後撕掉,重新開始,新的日記本的第一篇我命名為〈腳踏車之夢〉。那時候我太想要一台腳踏車,於是把那份渴望全寫進日記裡,因為我知道,我媽會偷看。沒多久,我真的得到了一台夢寐以求的腳踏車。
那或許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寫作是有魔力的。不只是書寫,而是那種「寫下來,就有可能發生」的感覺。
斷斷續續地寫日記、上班寫紙條、抄句子,寫些沒頭沒尾的小詩。國中時喜歡把字句寫在讀書用的小紙條上。最早看瓊瑤、古龍,後來進階到張曉風、林清玄。高中時,白先勇、張愛玲、金庸成了書包裡的日常。只要手邊有紙,讀書讀累了,我就有可能開始寫字。想什麼寫什麼,那些紙條,大部分我現在還留著。久久幾年翻起來,會覺得:「那時候的我,好會假裝憂鬱。」
「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古典詩詞,是青春的實感。
當兵的時候,我在雷達站當空軍戰管。值班空檔,幾乎每天都寫日記,密密麻麻寫滿一大本。那時一堆小情小愛,小事也變成天大的事,每每情緒翻湧都寫得清清楚楚。那些日記至今還留著,每翻一次都像和那個年輕又用力活著喃喃自語的自己碰面。
但也有遺憾。去美國唸書的三年,幾乎沒寫下一句完整的話。那段日子明明過得很精彩,回想起來卻像整頁被撕掉。很多畫面模糊了,有些感覺甚至像沒發生過。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後悔沒有記錄的時光。
工作後,寫作變得更零碎。2000年代用過奇摩交友、寫過部落格,後來寫進Day One,也提醒自己也要寫得勤快點,卻總是沒辦法持續太久。直到 2023 年 3 月 20 日,那一天,我又打開了 Day One。
那天我看了 Ali Abdaal 的影片。他是一位我長期追蹤的Youtuber,影片談效率、時間管理,也談人生策略與創作。他在影片中提到 Julia Cameron 的《The Artist’s Way》,也就是《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那本書。書裡最知名的理論之一,就是「晨間日記」:每天早晨手寫三頁日記,自由書寫、內容不限,目的不是讓別人看,而是為了清理思緒,找回創造力,也重新面對自己。
我聽完後馬上開始寫日記。
起初用Day One寫,後來又去找了《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這本書,按照書裡的指示,去買了紙本筆記本,真的每天早上早起,在出門上班前寫三頁。

寫了幾個月,覺得那樣太健康、太像是修行,也和J的生活步調不一致。於是調整成中午出門找咖啡店,給自己三十分鐘,寫字。寫到現在,將近兩年,幾乎沒有中斷。無印良品的筆記本,已經寫了十幾本,整齊放在箱子裡。
很簡單的堅持。但我很驕傲。我願意每天花三十分鐘,跟自己說話。
寫的內容大多是隨筆、瑣碎,很多時候還會是大量的抱怨、亦或是未完成的念頭,有時是準備和老闆開會的心理模擬稿,也曾在某些困境中寫著寫著,就真的找到了解決辦法。這三十分鐘,是我這輩子最穩定的me time,像冥想,也像一種安靜的儀式。我把自己還給自己。
開始寫,為了自己,不一定為了要發表。但最近,我開始想分享。
還是因為 Ali Abdaal。他在另一支影片裡提到一本叫《Show Your Work》的書。他說這是促使他開始拍影片的起點。書裡的概念是:在數位時代,創作者不應只展示完成品,而是應該「分享過程」。分享,讓創作有了連結,更是對外發出訊號,說:「我在這裡,我也正在努力。」

所以我來到了 Matters。本週才開始參加七日書。
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寫,而是把那條內建於體內的暗河,慢慢引出來、灌進別人的世界裡。不認識人群裡,激勵成長。分享作品能幫助自己被找到,讓感興趣的人發現你。
我與寫作的關係,大概就是這樣:靠近過、離開過;遺忘過、重新愛上過。
它是我最老的朋友,有時沉默,有時煩躁,但始終在身邊。
這一兩年,我重新學會讓文字回來,寫作回來。
我想記住這些日子,也想讓未來的我,還能看見現在這個,還願意面對自己、還願意寫字的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