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8 某個你從未忘記的鼓勵

行光者
·
(修改过)
·
IPFS
·
描述一次你受到他人肯定或鼓勵的瞬間,那個瞬間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得老實說,我是悲觀主義者,正在寫感恩日記,希望能訓練大腦神經,轉變成樂觀主義者。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每當有人稱讚我時,我會有不好意思的感覺,夾帶著其他彆扭的感受與懷疑的情緒,總覺得自己還不是配得上稱讚的人,先不論對方是真心還是鼓勵式的稱讚,我都沒有辦法坦然接受這件事。

這點令我困惱許久,我希望自己是一個能夠保持謙遜,也能夠好好的接受對方真實的評價的人,尤其是對於我是好評價的部分。

另外,我認為自己是悲觀主義者的另一個徵兆是,我對於壞的評價都會過度放大,或是事物朝壞的發展,也會過度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這點旁人有看出來,並且也不斷地提醒我不要妄自菲薄,這點我必須感謝我哥,他總是比我更了解我,總能在適當時候給予我正面的力量。

要追溯我成為悲觀主義者的緣由,可能要從小時候的經歷開始吧!

我從小就是想當個乖乖牌,想在父母面前表現好,想博得老師的認同,想追求好的成績,成為大家的好榜樣。

國小的時候,自己心裡渴望當班長,享受站在前頭指揮的感覺,不過由口中傳達出來的話語,卻是相反的想法,明明想要卻不主動爭取,深怕這樣會讓人覺得很貪心,殊不知這才是造成我心口不一的原因之一。

從國小、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到外縣市讀書,才開始沒有大人管的世界,大一上學期放縱了不少,但是到下學期,理智上還是將我拉回到自律的本質。

還記得剛上大學,為了擺脫以往乖乖牌的形象,刻意與室友熬夜打電動,荒廢學業,到大一下差點各科都不及格才幡然醒悟,結束這短暫的叛逆時光,如果要我再回到大學讀一次,我不會再這麼的安份守己。

這樣的安分守紀,造就了現在的守成與過度思考,導致裹足不前,現在我才慢慢轉變思維,嘗試先做後調整的策略行動,藉由外在的行為改變內在思維,不然,「想太多做太少」永遠會跟隨著我前進。

當行動大於恐懼,策略調整大於思考,我相信我就不再那麼悲觀,也會轉變成樂觀思維,其實跳脫舒適圈也沒有那麼可怕。

下一次,當有人稱讚我,我想我得要笑著說,謝謝你看見我的好,我很優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