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念
對于年老,自然有不同看法,大抵在真正年老之前,我們都會恐懼于此。
隨著時間流逝,每個人都會變老。
有人說哲學、宗教這些學問之所以產生,便是因為人會老,也必然走向死亡。
大哉問。
正如孫悟空所要求的,并非雜耍一般的七十二變,也不是一個筋斗,就能十萬八千里。他對祖師的詢問,說得非常直接,因為死亡催逼他離開花果山,也因為死亡才讓他不肯學這個,也不肯學那個。唯有長生,才是他真心想學的。
凡人自然沒有這樣的仙緣。
我們也沒法子學到什么長生不老。雖然人人都曾如此幻想,且有實力的人,還會施展全部財與權,去爭取這渺茫的機會。過去求之于神仙,今日算計在科學。錢的流向會改變研究的方向和可能,但一切都如同神仙的道理相似,煉丹會煉出火藥,求藥最終得到了豆腐。人的生死,并非是不可改變的事情,只是改變了之后,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則已經變得不可言喻。
所以,神仙是不能久在人間的。
這不是愿與不愿,而是人與非人的差別。
從這一點來說,一切宗教所許下的彼岸,正因為其不在人間。
無論肉體成道,還是復活升天,人終究要變為「非人」而得到生死的解脫。
哲學家都很現實,他們會思考這一問題,而不是要脫離這一問題。因為哲學的思考,根源于人本身,而不能將之假設為非人。
王鼎鈞先生曾經很透徹地說:「我說老年是我們的黃金時代。人家說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你想,二十歲我們懂什么?懂得茅臺和汾酒有什么分別嗎?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么分別嗎?懂得劉曉慶和鞏俐有什么分別嗎?我說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秘密,能通人言獸語。當年女孩子說『我不愛你』,你想了一整年也想不出原因來,現在她剛要張口你已完全了解。我說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到了老年,他才把『我』還給我自己,這一段生命特別珍貴。」
這是人生過去,經歷了重重風雨後,才得到的感悟。
佛教讓我們不要畏懼未來,不要貪戀過去,而要活在當下。
所以當我們焦慮的時候,講課的人會告訴我們:一切沒什么、管他的、由它去、愛誰誰……
我們忘記的時候,就會憂慮。
我們記起的時候,就會明白。
在真正刻骨銘心,知行合一之前,我們總是一時清醒,一時糊涂。成功時得意,失敗時喪氣;不如意就憤憤不平,爭辯不休,得了志,則自以為是,沾沾自喜。進亦憂,退亦憂,所謂先后,并非以得失作區分,而是心中有所堅持,則一切都如海上風浪,高高低低,仍然唯有一舟一槳罷了。
四季的春讓人有生發感慨,冬則嚴殺蕭蕭,雖然冷面冷心,卻讓我們收藏警醒。
無論怎樣看待年老,年老總會到來,它是我們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既然我們莫名取得了生,則不得不接受生之變老,老而歸藏。所以,生本身很重要,死本身同樣重要。但無論它們如何重要,我們終究就不是活在生之上,也并非活在死之中。
當下才是我們。何謂當下?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真實存在,我們就活在了當下。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把「我」還給我自己。
夕陽無限好的那一剎那,感到到依然近黃昏的詩人,便是在這一刻,活在了自己的當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