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背後支柱」也捱壞! 江旻憓前物理治療師 細訴體院工作困境
文|集誌社記者
港隊奧運屢創佳績,運動員負傷背後,醫療團隊是幕後功臣,提供保護網。不過,兩屆奧運都有運動員控訴,體院治療師供不應求。體院回覆《集誌社》指,現有 22 名物理治療師,較三年前多四人。記者翻查資料,體院有 555 名全職運動員,換算即一位治療師,對 25 位運動員。一同成就重劍金牌的前體院物理治療師鄭穎儀(Wing),接受《集誌社》訪問指,在體院工作如「被消耗」,每日預約都全滿,更要同一時段看兩、三位運動員,一腳踢無「唞氣位」。隨隊出外更艱辛,原本看顧重劍隊的她,曾被奧委會徵召至足球隊,一人照料 33 位不認識的球員。
Wing指出,體院物理治療師流失率高,去年最嚴峻時期只維持 11 至 13 人的水平,服務長期供不應求。她歸納成因,體院薪金不及醫管局職系,且缺乏工餘培訓;對運動有興趣的物理治療師不多,致請人難。「港隊又點,畀個名我冇用,你唔會留到個人喺度」,建議改善工作環境,並實行「跟隊制」,「如果香港未來想要更多成就,需要一個更好的團隊,你有人才,但要團隊更完整、質素更高,令人才在舞台上更發揮得到。」
今屆奧運,不少港將背負傷患出戰,有跳馬王子石偉雄冒斷腳風險打止痛針上陣,羽毛球謝影雪患類風濕關節炎,受傷患困擾,比賽一個月前,連梳頭也成問題,最終趕及復出,上演「鄧謝配」的奧運最後一戰。女子重劍手江旻憓,也在奧運前兩個月遇膝傷,復出勇奪金牌。在江旻憓負傷期間,就是由前物理治療師鄭穎儀(Wing)主力照料。
Wing 自 2022 年成為體院全職物理治療師,今年七月底離職。由入職起,她便主力跟進重劍隊,曾隨隊出戰大獎賽。見證好友江旻憓遇傷患,助其復康治療,到復出赴巴黎奪金,是 Wing 在體院工作兩年的難忘回憶。
難預約如「搶演唱會飛」
不過,熱血的金牌故事背後,除了運動員刻苦,物理治療師也過著如「消耗式」的生活。Wing 每日早上九時回到體院的治療室,一到步,便開始做第一個運動員的治療預約。體院物理治療是預約制,Wing 形容是「搶演唱會飛」般難約,治療師一有空檔,便秒速被搶去。非精英項目運動員則更難搶,「如果真的有運動員找我們,我們都會盡量攝落去。」
治療師如輪街症 一腳踢無「唞氣」位
早上九時做到中午一時放飯,一小時午膳後再做,做到晚上六時收工。這種工作模式,Wing 形容似輪街症,每日預約全滿,每節約半小時,但一些個案需更長時間,便會「double book」,即看兩節或 45 分鐘,兩個運動員重疊,需同時照料,治療師沒有「唞氣」位。
私家治療所亦常見疊症,不同的是,坊間治療所可以請助手,但體院治療師則一腳踢,「無論是做針灸、或者是我要 set 機,都是一個人去做。所以會幾忙,如果你同一時間看幾個人。」
任亞運軍醫 1對20田徑運動員
做體院物理治療師,不時要隨隊出外作賽,面對另一困境。由於體院治療師並非實行「跟隊制」,就算 Wing 跟進重劍隊運動員,也不時被派至其他隊伍出外,加上每次出外參加大型運動會,人手比例都很「誇張」,有感心力交瘁。
她難忘去年十月,隨田徑隊征戰杭州亞運,她一對 20 多位運動員。一連五日的亞運比賽,Wing 每日清早六時起床,出發往賽場支援,賽前為運動員按摩放鬆肌肉,然後在場邊候命。上午比賽結束後,回基地吃飯,之後為運動員做一節治療。下午三、四時,再出發到賽場,準備晚上比賽,直至大約晚上 11 時,才收工吃晚飯。因田徑運動員要經常調整肌肉狀態,基本上由朝做到晚。
軍醫由奧委會徵召分配 照料不熟悉運動員
翻查資料,去年杭州亞運,香港代表團派出 660 名運動員,以及 43 名醫療人員,換算是大約 1 個醫療人員對 15 名運動員。為何 Wing 被派至田徑隊,跟進不熟悉的運動員?
她解釋,參加大型運動員的情況較「棘」(奇怪),因港協暨奧委會負責徵召代表團,並與體院合作,徵召和分配醫護人員。她指,徵召前,每個體育總會都提名了相熟的物理治療師,但終未必按總會要求,「這一直以來只是一個gesture,nominate 後,也不會批給你出。」「Management沒有很看重,我們原本和運動員的關係。他們的想法是,你跟甚麼(項目)都沒所謂。」
1對33東亞青足球員 不了解病歷
去年東亞青年運動會有類似經歷。Wing 被奧委會徵召跟隨足球隊,一個治療師對 33 個運動員。她說,該運動會有不少非體院精英項目,大部分參賽者,亦非體院運動員。體院總會提名了相熟、非體院的物理治療師,但最後奧委會安排體院人員隨團。她甚感困惑,「其實我是完全不認識那些運動員。我是怎樣可以知道,他們有沒有傷?其實我是 friend 搭 friend,問我出面的朋友,問他們拿 history。」
她形容,此行比亞運更辛苦,一星期無休,而且全部人都是第一次見,要花大量時間和心機溝通,結果捱得回港大病一場。「我們不認識運動員,但是我們又要跟去,然後人手比例也很不合理,因為你跟 team sports,一個人跟晒男女隊,我和我的同事都是這樣,講緊 20 至 30 個人,連 chur 六日。」
冀奧委會向總會分配資源 提名相熟治療師
Wing 感可惜,原本總會提名的物理治療師,已跟運動員建立起信任,是團隊一部分,卻無法隨隊出賽,「就算甚麼都不做,你站在這裡,你都會給他信心。」她希望,港協暨奧委會能分配資源予總會,請相熟的物理治療師隨隊,認為對運動生態是好事,提升服務質素,同時毋需抽調體院人手,令他們丟下原本看顧的體院運動員,「這樣飛了十幾天,跟一班我完全沒練過的運動員。但我回到體院,可能本身看顧的運動員,無緣無故受傷,你不能跟進;同事看了,你回來又要交接,整件事不太理想。」
羽毛球李卓耀提議,體院應實行物理治療師跟隊制,即一名治療師,應持續跟進同一體育隊伍,如此治療師便可更了解運動員,亦更有彈性。Wing 認同,「Team approach 是一個大方向」,又透露體院亦正邁向跟隊制,例如是她加入體院後,通常跟隨重劍隊,因此有不少機會隨重劍隊外訪作賽,與重劍運動員較相熟,也清楚他們的病歷,不會出現東亞青年運動會的難題。但轉型尚有一段過程,如跟教練和運動員溝通,加上治療團隊尚未「齊腳」,難以馬上涵接。
集誌社檔案:英國澳洲行跟隊制 請兼職治療師落場
前體院物理治療師李慧明(Megan),自 2016 年起任職新加坡國家隊軍醫,參與 2016 年殘奧、2017 及 2019 年東南亞運動會等大型賽事。Megan 指,跟隊制在英國和澳洲較盛行,但當地精英運動醫療支援,是由體院運動醫學總監負責統籌,找特約兼職治療師跟隊,而非如香港般,隨隊落場的治療師,都是體院的全職人員。當地兼職治療師,可在隊伍沒有工作時「接街症」。她說,由於澳洲和英國不同運動隊伍基本分散,才會實行兼職形式,「香港、新加坡始終地方細,外國同事好amazed 我哋可以將接近所有項目擺喺一個體院」。
新加坡體院物理治療師由公立醫院承包
她指,新加坡代表團會盡量安排同一醫護負責,但有時因同一醫護在體院負責超過一個項目,而不同項目賽事撞期的話,奧委會就會因應情況安排代班。她指,新加坡原本想行跟隊制,但自 2019 年,新加坡體院的物理治療服務,由一家公立醫院承包,及後便沒聽說會推行跟隊制。
Megan 解釋,採用兼職治療師好處是,當隊伍休季時,治療師可以接街症或做其他事情;體院全職則因支援項目太多,基本上全年無休。而治療師是體院全職的好處是,治療師檔期完全可以配合賽期,「始終兼職蠟燭兩頭燒」,但體院治療師薪水,仍然低於醫管局職薪點,新加坡則透過和公立醫院簽約以彌補問題。
體院有多少治療師? 22 人照顧 555 名運動員
Wing 慨嘆,體院物理治療供不應求,人手不足,也是難以馬上轉成跟隊制的原因,「因為你人只有這麼多,運動員有這麼多個。」
體院物理治療人手為何?體院回覆《集誌社》表示,現有 22 名全職物理治療師。記者翻查最新體院年報,體院有 555 名全職運動員,換算下,物理治療師與運動員的比例是 1 : 25。
體院物理治療師不足的問題,自 2021 年東京奧運曾惹熱議。羽毛球代表謝影雪當年表示,體院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人手不足,形容預約「好似要搶咁」。事隔三年巴黎奧運,另一羽毛球代表李卓耀透露,基於預約制,運動員受傷未必可即時尋求協助。
工作如被消耗 流失率高
Wing 說,在她離開體院之前,物理治療師人數大約有 18 人,最「嚴峻」是去年亞運前後,只保持 11 至 13 人的水平。她說,體院物理治療師流失率高,資深治療師之外,與自己同期的同事,多數只做了兩年多,最長做了四年,通常兩三年便離職。她形容,在體院工作如同「被消耗」,工作辛苦且無額外培訓,又經常外訪,「港隊又點,畀個名我冇用,你唔會留到個人喺度。」
難請「對的人」三大原因
Wing 認為,社會不乏物理治療師,但要請到「對的人」卻是難事。她點出三大原因:一是體院工作模式,除了每日工作,員工無額外培訓,難獲得「added value」,「譬如請一些外國 physio 來分享,或開一些課程,甚至體院 In-house 可以多點 training,純粹是讓我們看看別人怎樣做事,軟件和硬件,交流對團隊來說是好事」;二是並非所有物理治療師對運動有興趣;三是運動物理治療的進修課程選擇較少,「一個中大 sports medicine,一個理大的 sports physio,只有兩個。如果你再讀的話,其他選擇的話,就可能是要出外國。」
集誌社檔案:大型運動會選手村設職員配額 各地如何應對?
今年巴黎奧運,港隊派出 35 名運動員出賽,以及 10 名醫療人員隨行,比例是 1 位醫療人員對 3.5 運動員。港協暨奧委會回覆表示,巴黎奧運期間,港協暨奧委會與體院合作,為運動員提供適切的臨場支援,除了代表團名單上的醫療人員,體院亦派員為選手村和比賽場館的運動員,提供相關支援,幫助運動員發揮。
根據國際奧委會準則,代表團隨行人員的名額分配一般按運動員數目而定。Megan 解釋,大型運動會分配職員配額,一般是每 8 至 10 名運動員,配以一名職員,但名額並非只給醫護,如有心理、營養及生物力學專家等科研人員隨隊,亦佔用配額。「所以就算平時出外打世界盃、錦標賽體院有指定治療師,到了大型運動會會有可能因為配額問題,相關職員未能拿到入場證 。」
各地設支援站 台派廚師赴法
各地如何突破配額限制?今屆奧運,中華台北隊派 5 名醫生、8名物理治療師及 8 名防護員,進駐奧運選手村,照顧 60 名運動員。此外,中華台北自去年已部署,在巴黎成立「中繼站」,並分為三大部分──「膳食公寓」提供選手家鄉食物、「運動中心」提供訓練場地,以及「物理治療所」協助選手恢復。
該站由台灣教育部體育署籌劃,該署署長鄭世忠表示,企業喬山運動科技免費提供人才、設備、配置規劃、搬運,在法國勒瓦盧瓦(Levallois)的市立運動中心,成立設備完善的重訓室與訓練場地,並協助國民外交,捐贈一組重訓設備給勒瓦盧瓦市的市立運動中心。運科中心亦開發「預約系統」,預約內容包括訓練場地、體能訓練、心理諮詢、醫療照護、營養補給、藥物諮詢、台灣家鄉味餐食及交通服務等後勤,有超過 1200 次預約。
馬來西亞、新加坡同派額外人員
馬來西亞隊亦有類似措施,在巴黎成立 “Malaysia House”,派駐額外的按摩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和營養師到巴黎,並派廚師到當地煮家鄉菜。曾兩次參加奧運的前馬來西亞代表李宗偉形容,在他經驗中,食物往往是奧運員外訪的難題,好好準備、進食和休息,對運動員至關重要,因此派駐廚師等支援,能大大幫助運動員。
至於新加坡隊,早於 2016 年里約奧運,已在選手村外五公里設立 “Singapore House”,設施包括四間可容納超過 16 人的套房、一間心理諮詢室、一間廚房、一間迷你廚房和一間餐廳,還有一個健身房和一個游泳池供運動員使用。
前體院物理治療師及前新加坡隊治療師李慧明(Megan) 表示,新加坡會在選手村以外租酒店或AirBnB,再住進希望增加的職員數量,不少歐美國家有類似安排,代表團可以安排交通,職員可每日以訪客證「day pass」,或運動員到場外酒店、或AirBnB接受服務。她舉例,2016年奧運新加坡有25名運動員參賽,兩名治療師及一名按摩師住村內,一名治療師及一名按摩師住村外。
她說,額外租Singapore house,加上職員外訪、運送物資,都需要大量資源,因此採此相關措施,亦要考慮政府預算。
集誌社檔案|曾為江旻憓治膝傷 「佢好自律,好 talented 」
今屆巴黎奧運,江旻憓為香港歷史性奪得女子重劍金牌,金牌背後,也有一眾團隊努力。物理治療師 Wing 見證江旻憓在奧運前膝傷,逐步康復,再走上頒獎台。在 Wing 眼中,江旻憓為人勤力、自律,且要求高,「佢朝早好早起身,所有人未返工嘅時間,佢會去做 rehap 先」,最終才趕及復出,成就奧運金牌
Wing 是照料江旻憓的物理治療師之一,奧運之前,二人幾乎每周見面四至五天。她還記得,奧運前約六星期,江旻憓在訓練時做跳起動作,致膝蓋受傷,傷及半月板。雖然傷患並不嚴重,但奧運將至,要一邊做復康治療,一邊保持體能和基本訓練,以維持狀態打比賽,才是最大挑戰。
「佢要識得控制個intensity,這方面我哋都會信佢,因為佢有經驗。」Wing 說,江旻憓曾兩次大傷,斷過十字韌帶,懂得在受傷時控制訓練強度,同一時間注意作適飲食,「佢本身都係一個很自律的人,所以幫助很多。」
當時會否擔心趕不及奧運?「都冇得趕唔切……」Wing 說,這次受傷不太嚴重,關鍵在於如何控制「time loss」,「你一受傷,你就訓練唔到,你點樣可以減少佢訓練唔到的時間,並且用最快時間,令佢可以去得返受傷之前、甚至更高的水平。」
這段時間,除了物理治療師的幫助,也靠江旻憓的自律,才能走出傷患,登上頒獎台。「Vivian 係好 focus 打劍,佢想做到嘅嘢,佢係畀 100 、120% 心機去做,佢作為一個運動員,係一個好自律,同埋好 talented 嘅人。」
Wing 說,自己未必可以長時間看顧江旻憓,所以會給她一些復康「功課」,她會自律完成,再告訴 Wing 後感。「佢朝早好早起身,所有人未返工嘅時間,佢會去做 rehap 先,我嚟到再加其他嘢畀佢做。佢係好勤力、好自律嘅人。同埋佢對自己要求都好高,動作可能一開始做得唔好,佢會自己畀心機練,佢又有能力好快做到,呢個係佢 talented。」
物理治療師與運動員建立信任關係,能促進康復治療,「如果只停留在 service provider 和客人層面去做,有機會對運動員了解沒那麼深,治療時可幫到的就不夠。」在 Wing 眼中,江旻憓很容易緊張,「始終佢係背著世界第一出去打,同埋佢個人比較容易因一些事緊張,尤其是比賽,會瞓得唔好。」Wing 不時會聽江旻憓分享和抒發壓力,也因 Wing 會看重劍比賽,二人也會聊起對手的打法,一同分析。
這面金牌背後,像一個團隊的努力,能見證朋友奪金,使 Wing 在體院兩年的生涯,留下深刻回憶。Wing 有感,如果技術和醫療團隊能持續發展,有助整個運動產業,取得更多成就,「如果香港未來想要更多成就,需要一個更好的團隊,你有人才,但要團隊更完整、質素更高,令人才在舞台上更發揮得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