鷦鷯在一枝

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逃回鳳翔,肅宗在行在時對他的忠心感到感動,於是任他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後,他又回到原職。758年5月,由於直諫房琯案而忤逆了皇帝的旨意,杜甫險些喪命,最終被貶至華州司功參軍,與長安永別。759年,因關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愈加失望,立秋之後辭官,經歷了一段飄泊不定的逃亡生活,經過秦州和同谷,年底抵達成都。在泰州期間,他創作了《泰州雜詩》共二十首,最後一首詩中,他對現狀表達了激烈的不滿和對政治的無奈,首句對肅宗的嘲諷,「真是賢明聖主啊,哪需要我這個閒雲野鶴的垂暮老頭的微薄心力。」毫不掩飾地表現了杜甫的失落感。詩的最後一句,跟昔日朝廷同事傾訴自己的卑微心願,如同渺小的鷦鷯,只希望在天地間找到一小枝野草可以築巢棲身,安穩生活便已心滿意足。這首詩反映了濃厚的反諷意味,或許他心中潛藏著對國家、對人民的關懷和奉獻,只是時運不濟,無可奈何而已。千年後,古今雖有不同,但人們對世事的失望與無力感,想必仍如出一轍。
桃蟲

詩經小毖:「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桃蟲,鷦鷯的別名之一,意思是本來是小鳥,孵化後一飛起來,卻是大鳥。這是鳥類世界奇異行為之一,稱為托卵寄生,也就是說自己不孵蛋,把蛋下到別種鳥的巢裡,讓別人代為養育。寄生鳥會把蛋下到比自己體形小的鳥的巢裡,這樣他的鶵鳥便可以稱霸鳥巢,掠食自保無虞,順利成長。有一句耳孰能詳的成語叫「鳩佔鵲巢」,這裡的鳩指的是杜鵑鳥,而鵲體型亦不小,可能是雀的通假字。因為雀相對較小。另外一句成語,「鷦鷯生雕」,一說杜鵑的羽色似雕鷹之屬,古人誤認,另一說,鳥類中不只杜鵑有托卵行為,一些小型鷹隼類(註一)也有這種行為,故臺灣鄉野亦傳說:「芒丹丟仔生四粒卵,一粒會孵出鷹仔子kiann2」。(台語)」,古詩中也有對此的描述,如(宋·梅堯臣)送崔秀才 其一
晨風無定巢,遠寄鷦鷯枝。天寒鼓翼健,粒食寧所窺。(註二)
大澤多羣羽,翱翔各有時。今子振衣去,焉能久迍ㄓㄨㄣ羈。
鷦鷯,現代鳥類命名上,卻出現混亂,原來的鷦鷯命為鷦鷯鶯,簡稱鷦鶯,在中國分布6種,惟幾乎棲息於華南一帶;秦嶺山區亦只分布1種,在海南島有2種。台灣分布3種(註三),其中灰頭鷦鶯分布較廣,棲息於低海拔山區至平地普遍的留鳥。而現代鷦鷯指的是另外一 種鳥,學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英文名:Winter Wren ,屬於較高海拔的留鳥。
鷦鶯,台灣土名「芒丹(當)丟仔」,最早史料出於清領時期陳文達撰鳳山縣志(1719):「芒丹鳥,似蓽雀,形小,黃色。」而芒丹丟仔,多棲息於芒丹Mischanthus sinensis 叢生之原野(上圖);芒丹花開時飛舞於其上覓食,飛翔時,不斷地上下擺動著長長尾羽動作,丟咧丟咧(台語),因而得名。芒丹丟仔的築巢技巧很好,還勝於身手矯健的女工(舊時別名亦有女工,巧婦之稱)。芒當丟仔對築巢的環境選擇並不苛求,任何草叢堆都可能成為牠們的築巢地點。它的巢很特別,側上方開口,像一個酒瓶形的布袋,所以也有「布袋鳥」的俗稱。台語名稱,芒丹(當)丟仔,字典中只有線頂有收錄「bâng-tang-á」一詞,漢字寫 「芒東仔」 ,中文翻成燕雀,這「當或東tang」,跟「丹tan」,應該是一音之轉,而比較棘手的是這個「丟」是甚麼音,有人說,尾羽上下抖動,台語的抖名之為 tiuh,教育典採「搐」字,不過「抽」字可能更合適,「抽搐」二字本就是同義複詞,搞不好還是同聲聯綿詞的一種呢(thiu-thiok)。抽 thiu,變成tiuh,聲韻學上比較合理。另外有人說,鷦鶯的鳴叫聲為D~~~與T~~~或其合音 tiu~~~。但如果丟不是tiuh音,而是tio5,那就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字,趒,ㄊㄧㄠ ,或ㄊㄧㄠˋ,前者意思為雀行,顧名思義,鳥雀走路的樣子,一跳一跳的,後者亦通跳字。在台語中跳字,原本就有兩個音,tio5跟thiau3,台語說「tio5-thiau3」,是聯綿詞的一種,雖有兩個音,但字卻是同一個字,寫作「跳-跳」,比喻一個人好動,張揚或坐立不安。(2025/03/22 補充:台日典bang5-tang 採漢字「芒苳」。苳,草名。)
合歡山松雪樓前的「鷦鷯」winter Wren , 聽一聽它那繁複多變的鳴聲,甚是好聽。
鷦鷯,這隻小小鳥,在文學哲理上,留給世人的印記是多面向的,「鷦鷯一枝」,語本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比喻所求不多,安於平淡,又如西晉張華於鷦鷯賦裡所描繪的美德:「鷦鷯,小鳥也,生於蒿萊之間,長於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淺體陋,不爲人用,形微處卑,物莫之害,繁滋族類,乘居疋游,翩翩然有以自樂也。」,不張揚於雕鷹,不顯露於孔雀,這是它於天地間自處生存之道。 但亦有兩種行為具有警世作用,其一,漢代劉向撰說苑善說篇:「鷦鷯,巢於葦苕,著之髮毛,建之女工不能為也,可謂完堅矣。大風至則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其雖有巧工,築巢所託非地,地基不穩,易遭摧折。其二,被托卵寄生,借巢育雛,為人作嫁,以致遺患後人。 這樣具有高度教育意義的哲理,古人非常重視,於是在童子啟蒙書籍幼學瓊林中有這樣的內容,卷四·鳥獸類:「鷦鷯巢林,不過一枝。」,我想應該加上「巢於葦苕,著之髮毛,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借巢寄生,為人作嫁,養虎遺患,所托使然」。
註一:依照現代鳥類分類,隼形目即是鷹形目(Accipitriformes),這一目中的鳥包括了漢語中常說的鷹、隼、鵟、鵰、鷲、鳶,鷂等。它們都是肉食性,其體型相差甚大,大者如鷹、雕、鷲、鵟,小者如隼、鳶、鷂之屬。
註二:晨風:古鳥別名。一種猛禽。鳥綱鷲鷹目,隼類。即鸇。外形類似老鷹,羽毛呈青黃色,飛行速度很快,多捕捉鳩、鴿、燕、雀等為食。
註三:台灣三種鷦鶯。
褐頭鷦鶯,學名:Prinia subflava ,英名:Tawny(黃褐色) Wren(鷦鷯) Wabbler(搖動者)
灰頭鷦鶯,學名Prinia flaviventris ,英文名: Yellow-bellied Prinia
斑紋鷦鶯 ,學名Prinia criniger 英文名:Striated prinia, Brown hill warbler(鳴叫者)
影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