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 專訪》Picquier出版社:將亞洲文學帶給法國讀者的先行者
法國Édition 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座落於南法Arles,主要出版亞洲各國的文學作品。雖然只是5人團隊的小出版社,但選書精準,在法國書市和文學圈一直享有良好口碑。1986年由Philippe Picquier創立以來,迄今已出版超過1800本書、600本口袋書(註)。
註:法國書市通常第一次出版時,是先推出25開左右的平裝版本,通常定價較高,約20-25歐元左右,紙質較好較耐久。如果銷量不錯,會在6個月到一年後出版口袋書版本,定價較低廉,約6-10歐元不等。平裝版銷量特別好的作品,還可能透過競價,將口袋書權利轉給大集團出版。
無論是引進日本文學、中國文學或韓國文學,這家出版社都是領先法國大眾市場的探勘者,挖掘了無數後來在法國大紅的亞洲作家,也從無到有培養了一群非常忠實的讀者。
在台灣文學方面,1990年間該公司出版過張大春的《將軍碑》(La Stèle du Général)、白先勇《台北人》(Gens de Taipei)、《孽子》(Garçons de cristal)、李昂《迷園》(Le Jardin des égarements)等作品。這些書二、三十年來沒有斷版過,今(2020)年初《台北人》還重出新版上市。近幾年,Picquier出版社也關注到新一代的台灣文學,譬如10月新推出馬華作家黃錦樹的《雨》(Pluie),也已簽下張貴興的《野豬渡河》,預計於2022年出版。
1990年代以前,法國出版市場上還極少見外國文學,法語讀者閱讀文學譯本的機會也不多,90年代之後,才由Editions Métailié、Éditions P.O.L.、Actes Sud、Sabine Wespieser Éditeurs這幾家出版社帶起一波閱讀外國文學的風潮。然而在1986年,一個亞洲語言都不會說的Philippe以自己之名創辦出版社時,便已確立出版亞洲文學的方向,最先出版的是日本經典作者江戸川乱歩、松本清張。1987年,他生平第一次前往中國旅行,也開啟了出版中國作家的契機。
千禧年過後,法國書市出現一波中國熱,早先Picquier出版社譯介的中國作家,包括格非、余華、蘇童、閻連科、莫言、畢飛宇等當代重要作家,在法國紛紛打開知名度。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中國文學一度在法國文壇成為顯學。
法國書市從最初抱持著對外國文學的獵奇感,到定位這些作者是「作家」而不是「某一國的作者」,直到今日,現任Picquier出版社負責人Juliette Picquier很自信地表示:「當我們推出一個新作家時,是以作品本身的質量向通路和讀者介紹,而不是介紹這是哪一國的重要作家,所以要讀它。」
Picquier出版社曾在90年代零星出版過幾本台灣文學,然而之後很久沒再引進台灣作品。值得玩味的是,近幾年該公司發現台灣可能存在著一塊值得發掘的文學領域,是因為有一天他們發現閻連科在中國被禁,他的新書只能在台灣出版。
2014年繼承父業接班的Juliette說:「這時我們想,我們是否錯過台灣好久了?」不久之後,她讀到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法文版(Dernières lettres de Montmartre,2018,Notabilia出版),字句裡風格強烈的直白和勇敢令她印象深刻,Juliette驚嘆:「這是我從沒看過的文學樣貌!」
Picquier近幾年關注及著力經營的方向包括移民及性別議題,陸續出版過移民二代作家Jenny Zhang筆下的中國移民美國二代成長故事,以及韓國作家孔枝泳筆下的韓國女性面貌等等。台灣文學裡關於移民性與身分認同議題的探討、性別/跨性別議題和女性作家的聲音,恰好與Picquier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作品可以互啟對話。
Juliette回憶,2019年的巴黎書展上,版權經紀人向她推介黃錦樹的作品,在版代描述這本書的過程中,她已經感覺得到文字裡潮濕的氛圍。巧合的是,不久後Juliette結識了專門研究馬華文學的譯者Pierre-Mong Lim,同一年她接到文化部的邀約,第一次飛到台灣參加「出版經紀及版權人才研習營」(Taipei Rights Workshop,現改為國際出版論壇),也在這場論壇中,認識了更多台灣出版社及作品。
過去法國書市引進的台灣文學多屬於零星個案,通常是由譯者或漢學學者推薦,一線的外國文學出版社較少深入且長期追蹤同一作者、系統性地介紹給讀者。也因此,台灣文學在法文市場上或文學媒體上的能見度並不高。Picquier表示,一個作家有時可能要出版到第三部作品,才能在市場上打開能見度。小眾語言的市場性未知,對出版公司的資金和行銷資源上都存在風險,所以不會被放在第一優先。
此外,法國的一線外國文學出版社編輯人員往往異動頻繁,對於主流國際市場之外的「小眾語言」(中文在法國書市上屬於「小眾語言」)文學較難有心力長期經營。英美文學因為資訊取得容易,國際能見度高,目前約占文學翻譯市場的一半。相較之下,像Picquier這類家族出版社,反而能夠更長期經營亞洲文學。
其實,近年對台灣文學感到興趣的外國文學編輯並不少,只是他們不知如何入手。譬如這幾年韓國文學在法國引起注目,使得父權體制下的女性處境,以及新聞中常聽到的亞洲社會議題,都令法國讀者感到好奇。此外,類型小說,尤其是犯罪小說的翻譯作品,也具有讓讀者順便遊歷遙遠國度的功能。這類作品不會因為異國氛圍或文化差異而造成閱讀障礙,加上類型小說市場近年內缺乏國際大書,促使某些外國文學編輯更積極想往過去不熟悉的國家探索。
在將近35年的經驗裡,Picquier出版社一直只專心耕耘亞洲各國的作品(包括文學、非虛構,甚至圖文漫畫),對於讀者版圖的變化累積了一些心得。二、三十年前,法國的亞洲文學讀者較為小眾,年紀較長,他們通常先是法國文學的重度閱讀愛好者,才會對外國文學感興趣。而今日的讀者則已經非常年輕化,有許多二十幾歲的讀者會在社群網站上跟出版社直接互動。
不過當今的法國讀者雖然容易經由大眾文化(如日本漫畫、K-POP在歐洲的大紅)而開啟對另一個國家的好奇,但這些好奇僅只是一個開端。Juliette分析:「文學小說的讀者與影視娛樂的視聽眾只有部分重合。從影視娛樂產品轉往文學小說的群眾,所要尋找的當然未必僅止於聲光刺激,但無疑的,大眾文化產品是很重要的起始點。」
Juliette表示,Picquier出版社早在2005年即著手引進韓國文學,但因為領先市場過早,一開始並沒有很好的成績。經過數年持續經營之後,書市才終於有所反應,如今已培養出真正接地的市場性。譬如今年在Picquier推出孔枝泳的第四本小說《熔爐》(Les Enfants du silence)之前,已有讀者主動詢問什麼時候能讀到孔枝泳的新譯本。
深耕作者是Picquier的重要原則,編輯會盡可能與所有作家親身見面交流,同時也長期經營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讓讀者能持續漸進跟隨。即使只是小規模的獨立出版社,Picquier也努力爭取機會,邀請作家到法國短居,並安排媒體訪問宣傳,設法創造最大的宣傳效力。
在這樣的經營策略下,Picquier旗下累積了不少長銷作品。最可觀的要屬村上龍,迄今已翻譯了15部作品,1998年出版的《寄物櫃裡的嬰孩》(Les Bébés de la consigne automatique)至今每年都會再刷,累計銷量達8萬本。2004年出版的平出隆《稻妻小路的貓》(Le Chat qui venait du ciel),累計銷量也已達10萬本。
Juliette分享,在引介一個國家的作者時,Picquier希望通路與讀者都能先認識或重讀該地方的經典重要作家,帶有前導、定錨的意味,然後再進一步閱讀新一代作者。推出黃錦樹的《雨》之前,該公司年初重新再版白先勇的《台北人》,即是這個用意。Juliette表示,法國讀者對台灣文學還算陌生,接下來Picquier希望能持續出版更多台灣的好作品,期望台灣文學能在法國引起關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