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千名臺灣文學作家跨世代集結,連署聲援罷免不適任立委,呼籲民眾支持二階段罷免,發起創作接力
連署發起罷免不適任立委的臺灣文學作家代表。(圖源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發起小組提供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楊双子發起2025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文學作家連署,聲援大罷免運動,獲得文學界大力響應,短期之內即有1043位跨世代、跨族群、跨類別的作家響應連署。今4…

人物》我思我辨我寫,在書寫反抗中活出生命意義:專訪李喬
歷時3年多,《李喬全集》在臺大臺文所教授黃美娥的主持下,於2024年全數出版。出版後,黃美娥應《Openbook閱讀誌》之邀,前往苗栗山泉水文學基地拜訪李喬,這是全集出版後作家首次接受專訪。

人物》當我們談論90年代,我們在談論什麼——馬世芳與瞿筱葳對談《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
說起書寫過程,瞿筱葳直道:太近身了,不好寫。她曾經想把寫好的書稿存放硬碟,不願付梓,最後還是交了出去,原因是:幾乎沒人寫「這一批知識社群」的故事。《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出版成書,恰是三月學運35周年前夕。

人物》關於「我」的編輯哲學:寫詩的人鄭聿與他的貓道
今日訪問的對象,正是對這些出入口位置、身分轉換極其敏銳的詩人鄭聿。2010年,他出版第一本詩集《玩具刀》,當時剛滿30歲,才服完兵役正要成為職場菜鳥。2024年底,出版第三本名為《普通快樂》詩集的他,已流轉於不同類型公司,任職過採訪、編輯,所謂的社會身分上達副總編輯,職場玩家資歷點數穩定累積。然而,此人卻冷不防在兩年前,一個轉身拂袖…

李喬文學外譯1》《寒夜》濃縮到《荒村》英譯,蔣淑貞:沒有土地,眾多的個人只是一盤散沙
臺灣文學巨擘李喬(左,擷取自YouTube)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退休教授蔣淑貞 編按:為反對在野黨刪除、凍結客家相關預算,高齡90歲的臺灣文學巨擘李喬發布聲明強調「台灣有難,我選擇站出來」,挺身擔任苗栗第二選區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領銜人,引起各界關注,紛紛表示不捨、憤怒或肅然起敬。

書評》一公分的貼地飛行:《猩猩輝夫》的歷史與創意
何謂「一公分的貼地飛行」?如果我們以明確考證無誤的史實為「地面」,小說作為虛構的文類,確實會有一種想要「離地」的衝動。畢竟,如果照抄史料,小說就不成其小說了。所以,許多歷史小說家會採取前輩作家李喬所謂的「虛線」思維——不挑戰史料記載的那些「點」,但在點與點的縫隙之間,小說家便可盡情虛構。然而,《猩猩輝夫》與其說是「虛線」,不如說是「接枝」,將…

「2025 主張罷免不適任立委,是我們的義務」臺灣⽂學作家連署聲明
此份罷免連署聲明由美國國家圖書獎史上首位台灣得主作家楊双子發起。

人物》被故事餵養長大,從一年之中最好的那天談起: 林俊頴《七月爍爁》
「歸根究柢,你可以把台語文書寫當作是我自己的強迫症,我創作上一種正經的玩笑。」林俊頴說。他當然知道在創作之初,就以台語確認書寫方向會是一種限制,此執迷的結果必然會創造一種美學,同時也會帶來限制。可是「我父母兩邊都生長在彰化,台語也是我的母語,倘若欲書寫過去時代的角色,則必然要從這一步開始寫起。」

閱讀隨身聽S12EP1》一輩子都沒想到,就這樣拿下美國文學界的奧斯卡獎:訪《臺灣漫遊錄》英文本譯者金翎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人物》東山鴨頭那邊曾經有一場地震:專訪梁綉怡談小說集《東北東》
「當我們在說哪棟建築物是甚麼時候蓋的,我們會很自然的分『地震前』或『地震後』,而且不用特別明說,大家都會知道那場地震就是指白河大地震,它已經內化成東山人的思考了。」隨著時間流逝,白河大地震已融進東山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日常生活中。採訪結束後,梁綉怡帶著我和攝影師走踏小說場景,步伐還原故事時空。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會議側記》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文|李筱涵(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 緊張刺激的決審會議,在山陀兒颱風原地消散而雨過天青的臺南召開。本次邀請廖玉蕙、周芬伶、伊格言、黃宗慧、李屏瑤、羅毓嘉、乜寇・索克魯曼等不同職業與文化背景的學者、作家,共同選出得獎作品。眾人推舉資深散文家廖玉蕙為主席,進行第一輪投票;三票以上直接晉級,兩票以下則由個人推薦。

人物》寫出狗狗咪寶也能看的詩:專訪楊智傑《第一事物》
本篇專訪人物為第九屆楊牧詩獎得主楊智傑,今年其得獎詩集《第一事物》付梓出版,由文字工作者呂珮綾和Openbook編輯部共同採訪報導。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聶華苓曾多次感慨,「我不要政治,政治偏要纏我。」瘂弦亦曾回顧文壇多次論戰造成的傷痕,有感而發地說,論辯後「真正的收穫,恐怕還是作品的本身。」。但如果擁有寬闊胸襟、以文會友的情懷就能水到渠成,未免太小看了政治牽涉的範疇,和兩人站在風頭浪尖上的難度及能耐。文學史家不只對被記載下來的有興趣,對字裡行間、或者該寫卻未寫的空…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完整得獎名單與評語》平路《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
備受創作者、出版社及各界讀者關切的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得獎名單有不少黑馬。評審團指出,由於文學邊界不斷擴大,文類的跨越與融合也蔚為趨勢,作家們不斷尋找說故事的嶄新方式,在情節塑造、語言運用等各方面,都展現獨到見解與深刻感受,值得細細品味。

專訪吳俞萱《帶著故鄉行走》:再度離開一些熟悉的事物,抵達溫馴的陌生
從獨自一人到和家人一起踏上旅程,她說跟孩子在路途中,自己總是非常有意識的知道每一分秒都是在創造和孩子之間珍貴的相處時刻,她希望孩子之後回想起來,可以感受到父母一直都陪伴著他一起成為這個世界的初學者,在各種文化面前都是懵懂的小孩,用這種視角來創造未來的鄉愁,這些經驗會長成他精神的原鄉、家一樣的庇護…
報導》我要寫台灣的推理小說:藍霄《錯置體》20週年座談側記
從事文學研究的路那更提到,身為台灣創作者,會自然而然浮現的問題就是與其他國家作品的分別。譬如讀者看日本推理小說,可以從中發現日本社會對於女性的觀點、對於生育的想法,而去做出折射性的理解。當我們與其他文化相較,風土人情、事件脈絡,還有歷史淵源各自不同,會讓台灣的故事擁有特殊的樣貌,作者就是透過這個方式去挖…

【新書】陳黎《淡藍色一百擊》後記
這本《淡藍色一百擊》是我第十五本詩集,收錄完成於2015年7月至2023年9月間短詩、長詩(或組詩)六十四首。2015年7月我寫成〈一百擊〉一詩,至2017年1月完成〈藍色一百擊〉一作時,心生以「藍色一百擊」為詩集名稱之念。到了今年(2023),決定改以「淡藍色一百擊」為我這本在《島/國》之後多年來詩作新集之名。2022年8月至10月間,我寫成以一百首「三行詩」組成的〈淡藍…

人物》時光的回饋,不早也不晚:鄭穎/駱以軍的共情之書,相伴之路
鄭穎和駱以軍是少年戀侶中年夫妻,這回同時推出新書,《戀物》抒寫故宮文物時代容顏,《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重返啟蒙青春、深度縱談。這兩本書都是共情之書,對他者他物的共情同感——

從星盤讀郭良蕙.獅子座》四分相能量,用文學衝撞社會,始終浴火重生的鳳凰
郭良蕙,她擅長描繪都會女性的情愛糾葛,可說是「兒女私情」的代表。尤其,1962年出版小說引起「心鎖事件」,遭遇了不分性別作家群起攻之,成為最受爭議的箭靶。為什麼《心鎖》被指責為「淫亂悖德的黃色小說」?郭良蕙為什麼會受到作家們的亂箭攻擊?|同落固定星座的太陽與月亮:穩固與不變|日海合相:追逐浩瀚迷霧中的光芒|日土的拉鋸:「惡女」的幸福。

對談》地方精神的矛盾與生機:吳懷晨x廖偉棠談詩集《神熵之島》
《神》長組詩中的主角馬博拉斯是平埔族,而平埔的混血旁及漢,也上溯到南島,說來不古怪,這是當代島國真切的血緣。在整體地方精神下,島國有了神話,文明融會各種血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