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調查 3|全港近百間殘疾院舍 八成限「指定地」探訪 五間限每周探半小時

香港紀事
·
·
IPFS
·
疫情「復常」近兩年,有殘障人士家屬公開申訴,院舍採「封閉式管理」,眼見家人情緒轉差、受傷頻率高,卻只能限地、限時探訪,難以監察院舍運作。案例非冰山一角,《集誌社》佯裝家屬向全港近百間殘疾院舍查詢,發現逾八成要求親友在指定室、接待處等非活動範圍探訪;另外,有三成院舍限制每周探訪時間或次數,最少有五間院舍預設於指定房間、每周一次探訪 30 分鐘。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疫情「復常」近兩年,有殘障人士家屬公開申訴,院舍採「封閉式管理」,眼見家人情緒轉差、受傷頻率高,卻只能限地、限時探訪,難以監察院舍運作。案例非冰山一角,《集誌社》佯裝家屬向全港近百間殘疾院舍查詢,發現逾八成要求親友在指定室、接待處等非活動範圍探訪;另外,有三成院舍限制每周探訪時間或次數,最少有五間院舍預設於指定房間、每周一次探訪 30 分鐘。

多間回覆查詢的營辦機構,皆指鼓勵院友親友定期探訪,稱基於保障院友私隱、免影響院友情緒,而限於指定地方會面;探訪時間上,機構一般指視乎人次、房間數量等,可協商或酌情處理。有院舍解釋指,嚴重智障人士有情緒、行為問題,如「不停大叫、四處衝撞」,部分或「脫衣服或露體」,很多院舍有類似安排,「普遍家屬都諒解」。

嚴重智障人士家長協會憂慮,「封閉式管理」令院友產生情緒問題或濫權情況。社署指院舍應鼓勵住客與家人保持聯繫,但院舍安排須考慮不同因素,不宜訂劃一標準。

逾八成限指定地方探訪 近半提私隱、影響情緒

《集誌社》在 12 月份,致電全港 99 間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以及嚴重肢體傷殘兼弱智人士宿舍,稱有家屬欲入住、查詢探訪安排。(註:全港有103間同類院舍)當中逾八成、至少 80 間院舍,預設安排親友在院友恆常活動範圍外的地方,如探訪室、大堂、接待處等探訪,不建議進入房間或大廳。其中 46 間,在記者查詢能否進入睡房或公共範圍時,表示可視情況安排,如在沒他人、不影響他人下逗留短時間;在大堂、隔著活動室玻璃觀察訓練;或在無人時進入房間執拾等。

為何大部分院舍,都不讓家屬進入院友睡房或共用地方探訪?有約 50 間院舍都以私隱、避免影響院友情緒為由,職員提及睡房會進行洗澡、護理等,涉院友私隱外人不便進入;有指院友看到陌生人或會情緒不穩、希望回家等,為免騷擾院友,同樣不建議家屬進入其他共用空間。有職員解釋,有學員看到陌生人或會較興奮,「驚到時看顧上唔方便」。

逾一成院舍以防疫為由 社署:去年 3 月恢復疫前安排 

有 13 間院舍則提出疫情或感染控制,以保障院友健康為由。例如匡智會匡智粉嶺綜合復康中心護理院職員指,疫情後要控制感染,避免太多人聚集,故「冇咗上樓層探訪呢樣嘢」,只安排在中心地下大堂或花園探訪;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恩展能宿舍職員則指,疫情前探訪安排較寬鬆,家人可進入宿舍範圍陪伴院友,但現時防疫上要把關,建議預約在會議室見面,以保障學員。

亦有由同一機構營運、位於同一大樓但不同樓層的院舍,設不同探訪安排。扶康會怡諾成人訓練中心職員回覆查詢指,疫情前可進入院舍看院友生活面貌,但現時衞生防護中心對流感有控制,加上有學員抗拒戴口罩,外來人士不便進入院舍,建議在宿舍外的升降機大堂探訪、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位於下一層的思諾中心,則沒限制探訪次數和時間,雖同樣預設在升降機大堂探訪,但容許戴口罩家屬入院舍查看。

因應疫情緩和,社署早於 2023 年 3 月 27 日通知各殘疾人士院舍「應恢復疫情前的日常探訪安排」。匡智會回覆指探訪地點安排,在疫情前已實施、粉嶺中心前後沒有改變,家屬可與職員預約了解房間、大廳,但須戴口罩及不能進食,亦不宜長時間逗留,免妨礙院友作息及尊重私隱;扶康會則指要平衡私隱和財物保障原因安排探訪,不同單位因位置間隔、探訪區位置會不同。

信義會 24 日回覆指,疫情前後均沒限制探訪地點,設會談室讓家屬與院友見面、以提供私人空間相處,為確保私隱,會在房內無其他人時、才預約進入院友房間。

集誌社檔案:疫情期間社署訂有限度探訪 去年 3 月取消

2020 年起,社署曾因疫情而數度禁止各類院舍探訪(體恤及公務除外),到疫情緩和時實施有限度探訪,包括規定訪客須接種疫苗、快測、預約;每名住客每次最多一人探訪,院舍須限制同一時段訪客人數、避免個別人士頻繁探訪及盡量縮短其逗留時間;須在有適當擋隔指定位置進行探訪,避免訪客進入房間或其他範圍。

政府在 2022 年 12 月撤銷「疫苗通行證」要求, 2023 年 3 月撤銷探訪者須先快測要求,同月社署通知各院舍「應恢復疫情前的日常探訪安排」,取消探訪須預約、限制探訪人數和設指定位置等規定。

三成院舍限時探訪 五間限每周一次探 30 分鐘

除預設於非恆常活動範圍探訪,逾三成、31 間院舍亦限制探訪時間。其中 15 間每次限探 30 分鐘,包括 5 間扶康會訓練中心、3 間耀能協會訓練中心,另外有 16 間限時 45 至 60 分鐘。部分院舍更加限時加限次探訪,有 11 間院舍預設每周探訪一至兩次,限時 30 至 60 分鐘內;部分中心職員稱相關次數和時間屬「建議」,如無他人預約、可酌情增加探訪時間。

其中最少有 5 間院舍,家屬限於指定會議室或探訪室,每周探訪一次、限時 30 分鐘,個別指若無他人探訪、則可安排多於一次。有院舍職員解釋,學員日間要進行訓練、洗澡等,探訪空間和時間有限,為公平起見、讓其他家長也能探訪,遂限制探訪時間和次數;亦有院舍指疫情過後仍未全面開放,採用預約探訪,每天設五個時段,每次約半小時,建議每周探訪一次。

調查指逾半家長望到共用空間探訪

嚴重智障人士家長協會因應院舍「封閉式管理」現象,早前向成員進行問卷調查,收回 71 名家屬有效回覆。其中逾六成家長、最少 46 人指只能於學員恆常活動範圍外的指定地點,如會客室、大堂等見面;有 25 名家長表示每次探訪不多於一小時、其中 6 人更是每周限探一次。

問卷中有家長批評,探訪空間狹小、要先到先得,有人形容安排「如探監毫無尊嚴」,亦有家屬反映不知中心如何照顧、院友多了受傷。有家長則指自己年紀漸大,體力下降,接子女回家能力越來越低,期望能隨時探訪,陪伴子女讓他們不覺孤獨。調查中逾半家長期望院舍作改善,包括不限制探訪時間、次數,可在共用生活空間與親人見面,以至增加照顧人手、發現受傷後能翻查閉路電視等等。

嚴協:限制增家長擔憂、或助長濫權

嚴協主席黎沛薇指院舍《實務守則》列明,院舍應鼓勵家人親屬等定期探訪、保持聯繫,提供適切情緒支援、加強社交生活等,她質疑院舍就探訪實施不同限制,「其實係唔係真係做到《守則》所講鼓勵到家人探訪?」她估計,院舍或因人手不足、方便管理,而不讓家長監察,但這反令家長更擔憂不安、更難建立互信。

她指家長因欠缺照顧能力讓子女到院舍居住,不代表斷絕來往,很多人仍想了解子女生活。但嚴重智障人士表達能力較低,家長只能透過觀察了解情況,封閉式管理或令他們加倍憂心;加上輪候津助院舍需時多年,家屬有「人質」在手,即使不滿安排亦不敢發聲,最終或助長濫權情況。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早前於立法會提口頭質詢,關注院舍封閉式管理問題。她指接獲家屬求助,指若純粹從院舍角度,「梗係永遠關閉就最好、最易打理」,但正常而言生活起居地方應容讓家人觀察,對院舍稱或涉私隱、情緒問題,她反問:「你可以間返個屏風㗎嘛,你老人院好多都入得去㗎啦,咁老人院你都畀探㗎,咁點解殘疾人士唔得呢?」她強調若不開放院舍或易有誤會,增加透明度對雙方都有好處。

社署:不宜就安排訂劃一標準

近百間院舍中,有 19 間採較寬鬆做法,容許家屬到睡房或共用大廳等範圍探訪,亦不限次數、時間。現時各院舍探訪安排不一,部分限地、限時、限次,社署及營運機構是否同意原則、有否制訂指引?設限的原因又是甚麼?

社署回覆指根據《守則》,院舍應鼓勵住客與家人保持聯繫,但指院舍安排須考慮各方面因素,包括空間調配、人手、有否爆發傳染病等;由於各類院舍服務對象、人手比例等不一,不宜就探訪安排訂立劃一標準。

心理衞生會:院友需要獨特 要視情況安排

《集誌社》向 12 間營運機構查詢,截稿前獲 10 間回覆。其中,心理衞生會轄下幾間院舍設探訪室,個別院舍建議探訪時間為每周一至兩次、每次 30 分鐘。組織副總幹事黃敏信表示,機構鼓勵家屬多接觸舍友,探訪一般不設時間限制,而房間因有其他舍友休息、更衣,平衡私隱下一般在探訪室會面,如有需要、情況許可也可安排在房間和大廳探望。

他強調,探訪安排視乎院友需要,舉例指歡迎家屬做義工,照顧較多護理需要院友;但若有院友有自閉症傾向,過分依賴家屬、影響建立正常社交能力,或會建議家屬保持距離。他續指,復康服務與安老服務有很大不同,前者需要獨特,如有部分院友看到陌生人或特別緊張,會尖叫等,需視乎院友情況安排。他又解釋院舍間會協調、盡量令做法接近;機構會給出原則,實際執行仍視乎資源、人手、環境、院友情況,院舍無法完全落實亦「唔奇」。

基督教懷智服務處指大部分嚴重智障人士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為保訪客安全、院友私隱,建議到指定地方探訪。

懷智:嚴重智障人士有情緒行為問題 

基督教懷智服務處回覆指今年五月修訂探訪安排,為免影響院友生活程序,探訪時間不宜多於一小時,為保私隱須於指定地方探訪,不可擅自進入寢室或以外範圍;安排在執行前曾作諮詢家屬代表,「獲得普遍家屬支持」。

機構續指,大部份嚴重智障人士均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如「不停大叫、四處衝撞奔跑、胡亂擲物、隨意觸摸或拍打他人身體,甚至有暴力傾向」,為免訪客受到不必要騷擾或襲擊,建議在指定地方探訪以保障安全;又指有部份嚴重智障人士有脫衣服或露體的精神行為問題,為保障院友私穩,會儘量避免訪客到訪院友生活起居範圍。但家屬可在職員陪同下,到寢室等日常生活地方探訪。

懷智又指,曾有家屬建議把「有問題」院友鎖在房間,但機構認為做法有侵犯院友自由及人權之嫌而不可取。懷智強調,機構重視維護智障人士尊嚴及權利,不想「標籤」甚至「醜化」其形象,故一般不會向外人交代上述原因,又指「普遍嚴重智障人士院舍均有類似的探訪安排,而普遍家屬都是諒解的」。

嚴協主席黎沛薇認為懷智的說法,是將嚴重智障人士醜化成「危險人物」,她指曾接觸很多嚴重智障人士「唔係咁」,反問若情況如此,是否意味他們「永遠都唔可以外出?」、員工冒著很大生命危險服務?她強調有關情緒行為問題,很多時源於其需要不被理解、情緒得不到渲泄。又舉例指嚴重智障人士學校,一般歡迎家長外傭在旁陪同上課、協助治療,不理解為何同類型宿舍、安排會有所不同。

營運機構:考慮私隱、財物保障、院友情緒等

其他機構包括保良局、匡智會、香港耀能協會、鄰舍輔導會、明愛、聖雅各福群會、扶康會,則回覆指考慮同住院友私隱、財物保障、不影響院友情緒或起居生活等,安排於會面室或探訪室等探訪;對於部分院舍設探訪次數、時間限制,機構重申會因應情況作彈性安排、可以洽商。另外,匡智會、鄰舍輔導會均指可預約了解生活環境;香港耀能協會及聖雅各福群會亦指,如家屬有額外探訪需要,會酌情處理。

黎沛薇重申,家長與院舍應是互相合作關係,望院舍不要「當家長係洪水猛獸」。她強調殘疾人士有權與家人保持親密聯繫,不應因他們有殘疾、無法表達,便被管理效率剝奪權利。她曾從家長口中,聽聞有院舍因有一名院友感染,就將其餘數十名院友困在睡房隔離兩周,「我成日諗,如果依樣嘢放喺非殘疾人嘅身上,你係唔係會咁做?你一定唔會咁做,咁點解喺我哋殘疾人士身上你可以咁做呢?」

殘疾人士院舍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再次令社會關注院舍服務質素,照顧者亦憂心監察機制。《集誌社》一連三篇報道,分別跟進院舍懷疑疏忽致死個案,社署警告機制被批不透明家屬申訴院舍封閉式管理令舍友情緒變差,家人活在不安中;以及全港近百間嚴重殘疾院舍中,逾八成限指定地方探訪、逾三成設時間和次數限制,有關限制理據為何?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