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文集_【赵晓:中美贸易战2.0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

歐陽風
·
·
IPFS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冲击就是汇率。一块钱不再等值于一块商品,而是不断贬值的信心。贬值的不是人民币,是生活质量。

(后附:中美博弈谁占上风?中国在等这个时间点再谈判)

中美贸易战重启,关税之争全面升级。川普政府宣布对中国特定商品加征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中国随即反制,将对美商品关税提高至125%。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终究要普通人买单。

一、汇率:购买力全面缩水,人民币若破"8"将成分水岭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冲击就是汇率。一块钱不再等值于一块商品,而是不断贬值的信心。

石油依赖超70%,中高端芯片仍需进口。人民币贬值后,这些刚性商品价格将直接传导至终端消费。

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人民币从6.2滑至近7。如今多家国际投行预测可能跌至7.8~8.0,甚至不排除破"10"的最坏情况。

汇率贬值带来资本外流进口通胀、消费收缩、财富缩水将形成联动。

汇率和投资收益率,是决定个人财富的两大核心变量。贬值的不是人民币,是生活质量。

二、资产:股票、房产与黄金——哪里是避风港?

2018年,A股从3500点跌至2500点,回撤超25%。如今关税再次袭来,市场剧烈波动正在重演。

股票市场震荡加剧,资金避险情绪高涨,黄金与美债价格跳涨成为不确定性的"指标信号"。

房产市场"走还是不走"成为许多中产家庭的难题,错过逃顶窗口者已陷流动性困境。

真正的避风港在哪里?黄金、现金、部分保险产品成为避险三角。

当前策略:少进场、保流动、轻杠杆。黄金短线可调,中线或反弹,是对抗周期的"铠甲"。

三、出口:三驾马车已熄两驾,最后一驾正在熄火

中国经济过去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如今消费疲软、投资乏力,只剩出口一支独撑。

内需未起:政府频繁喊话刺激消费,但政策力度远低于市场预期,货币并未大放水,央行反而在净回笼流动性。

投资乏力:基建空间有限、房地产泡沫压顶,"钱花出去收不回来",地方债平台债务风险高企。

出口承压:东大"以价换量"的策略已逼近极限。产能过剩、低价倾销带来广泛摩擦,不止美国,印尼、泰国等国也纷纷反弹。

川普精准打击"中转出口"、切断"第三方绕道",令企业外循环受限,订单转移加剧,"三驾马车"中最后一驾也显疲态。

四、比的是耐力,不是输赢:普通人如何自保?

这不是一场短期冲突,而是一个**"比熬的时代"**。川普极限施压、步步进逼;东大精准反击、力求稳局。

民众最关心的不是战略谁赢,而是:"我还能过上怎样的生活?"

当前建议:

放弃幻想,面对现实:这场贸易战短期无解,需做好三年持久战准备。

减少债务,保留现金:低杠杆是对抗风险的首要策略。

停止高风险投资:现在不是"博反弹",而是"保本金"的时机。

稳就业、稳收入:选择更抗周期、现金流稳定的行业,减少跳槽风险。

警惕宏大叙事,重视个人账本:国家层面有其逻辑,普通人要回归自己的"饭碗安全"。

赵晓评论:未来三年,将是一个需要"聪明活着"的阶段——不是贪婪博大富,而是清醒守小稳。

******

附:

赵晓:中美博弈谁占上风?中国在等这个时间点再谈判

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在中美之间的“第二轮贸易战”。随着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关税,并对其他国家暂缓征税,中美贸易对抗显然再度升温。台大政治系名誉教授明居正指出,这场博弈远不止贸易,而是制度对制度、战略对战略的深层较量。本文梳理双方的博弈焦点与战略时间表,解读中美各自的“上中下策”。

一、美国博弈逻辑:以战逼和,以压促变

1. 关税战只是“手段”非“目的”

美国本轮制裁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301条款精确分层征税,从7.5%到100%不等,意在打击中国关键出口领域,并构建“围中联盟”。同时,美国向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暂缓征税90天,为的就是孤立中国、拉拢盟友。

2. 政策联动全面升级

国防部长亚洲行,提出将“阻止中国攻台”列为国防部战略首要;退役美军将领赴台参与汉光演习兵推,释放军事信号;四艘核潜艇进驻澳洲西部,强化“印太第一岛链”。

美国正将“经济—地缘—军事”三线并进,形成对中国的系统性压制。

3. 三策布局——川普的“政治经济战”模型

下策:签协议,改善逆差,但“贸易战无果”;

中策:让中方领导者承压,党内不稳;

上策:促成“政权崩塌”,实现战略性胜利。

川普不再满足于“数字交易”,而是企图借此撬动中国内部权力结构——这是他认为“战略重启”的机会窗口。

二、中国反制逻辑:撑局、稳内、延后谈

1. 高关税对等反击 + 多边诉讼

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

WTO提出申诉,强化“受害者叙事”;

限制出口关键资源如稀土;

暂停波音737MAX交付,施压美企。

2. 货币与金融反制——但后果不轻

传出中国拟抛售500亿美元美债,虽可制造短期冲击,但自身也会承受重创。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量超过7000亿,若大规模抛售:

将导致美元资产贬值,波及自己;

推高人民币,削弱出口竞争力;

增加国内金融波动。

因此,中国虽有金融牌,但无法轻易出手。

3. 中国的谈判时点选择:等待期中选举

明居正分析,中国目前正在“做出不急的样子”,其真实策略是等待2026年美国期中选举结果。若共和党失利、川普受挫,中国或有更好谈判条件;若川普稳固权力,则择机签订“有限协议”,以稳外贸、稳增长。

三策推演——中国版“以拖为上”:

下策:签协议,部分履约;

中策:等待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失利,贸易战自然降温;

上策:加剧美国内部分裂,通过地缘、金融与舆论战,“拖垮美国”。

三、全球观察:世界正在“站队”,但更在观望

欧洲、东盟、日韩等国家处于“观战不参战”状态,若美中激烈对撞无法回避,他们将被迫“二选一”。

美国正用降低自身关税为诱饵,要求盟友同步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

当前局势呈现出“中国稳住不退,美国压制待赢”的僵持态势。

赵晓评论:这扼杀是“短兵相接”的较量,也是“时间换空间”的博弈。川普想借高压打造美式“冷战框架”,而中国则以不动如山应对试探,等待“下一局势窗口”。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这轮税率,而是谁能率先赢得“时间的胜利”——一个改变自身结构、也动摇对方信心的时间点。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