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大家:大家如何理解人性?
截取自與一位朋友的對話,因為懶得打字,就不做太多修改了。
如果哪裡不順暢或者看不懂,請讓我知道~~
我:我在想,可以怎樣理解、分析一個人/社會主流的觀念、態度的由來?
例如,問以下的隨便一個問題:
如何理解一個6.70年代出生的中國男性的想法?
如何理解一個2.30歲的台灣年青人的想法?
如何解讀中國社會,在某方面價值觀、思維方式的轉變?
......
大家會用怎樣的思路,有怎樣的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呢?
下面是我想到的三種可能的做法,看看大家有沒有偏向其中的哪一個~~
第一種可能的做法是,分析社會文化和歷史、民族文化(甚至哲學)中的一些關鍵詞和思想、理路,借此推斷社會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之前我與馬特市上的@译师姐 聊天時,我有些感到她的一些說法,在我眼中,似乎接近這個思路。當然我可能有誤解她的想法。)
關於類似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討論,我見過牟宗三先生(是用中國哲學?)有過類似的說法。關於民族性的說法,似乎在史明先生的著作(是用氣候和地理講台灣的民族性?)中見過。儘管我當然也可能誤解這兩位的思想。
我對這類說法的一個疑問是,感覺這種進路只可以做類似定性/質性的研究;而做不到定量調查。換句話說,對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觀察,可以給出一些主流觀念、思維範式的,顯著的特征,要點等等,但感覺可能未必能看出這種觀念/人格特質分佈的普遍程度,以及背後的因果關係?
第二種是,分析、研究那個社會之前的產業結構、教育環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尤其近幾十年,這種影響有滯後性),由此來推測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再影響到個人。
主要參考 Ronald Inglehart 的 World Values Survey,以及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一書
我:首先有所謂生存價值,和另一類價值(不記得叫什麼了,進步價值?自我實現價值?)
我:教育環境的轉變不用講,產業方面,其實是要有更多,需要個人自主去動用智力去完成一些project的工作環境。
我:像是律師,工程師就有點那種感覺,但我不確定啦。
我:其實不是單純的現代化或者工業化,而是「後工業化」的社會。
第三種是,分析一個人的生命圖景,在某個人生階段,經歷了什麼;接觸了怎樣的想法;遇到怎樣的社會事件和社會環境(有怎樣的社會文化氛圍);家庭環境怎樣;教育環境怎樣。甚至可以結合發展心理學,去研究個人的思想史在不同階段如何變化。
好像見到有類似這樣的生命圖景*(?)理論,但我對那方面沒有了解。
這種理論其實和上一種(第二種)可以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一起使用來分析。
我:嗯……初步的想法是,要看他價值觀定型(大約十幾二十幾歲吧?雖然不確定),所處身的主流社會文化和社會環境,當然所受的教育與從事的職業也有一點影響。
我:然後他們所經歷的共同社會事件/經歷,以及如何看待那起事件的觀點,可能也有不小影響。
這樣寫下來,發現好像有種從古、到近的順序。
(民族/文化,到近代社會,再到個人的生命圖景)
順便一提,我很反感那些「理所當然」、「想當然」的思考方式,無論是關於人性、社會、還是道德和政治等等。人性「就是」/「一定是」/「一直會是」怎樣...... 如果沒有拿出充分的證據和觀察、研究;反思和學習等等,我想自己會帶著萬分警惕的目光去審視那樣的觀點。
嘛,大家是怎麼想的呢?大家會偏向使用哪種方法呢?歡迎留言告訴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