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值得歌颂——电影《时时刻刻》推荐

她们的武术俱乐部
·
·
IPFS
将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的一天交织在一起,展现她们各自面临的人生困境和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生活的继续思考,反映近百年来,女性生活成长的时时刻刻。

By Realstarry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作品《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男性价值观占上风的情况下女性的生活被认为毫无价值“批评家会说,这本书很重要,因为它讲的是战争。这本书不重要,因为它讲的是会客厅里女人们的情感。”可被批判为琐碎而普通的女性日常真的不值得表现和书写吗?作者表示反对,所以1925年出版了《达洛维夫人》一书,通过这本书展现一个女人的一天,展现女性对于生命和自我的思考,也从一个女人的这一天延伸到女性成长的几十年,反射出女性生活中的价值。

六十三年后,迈克尔·坎宁安为致敬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下了小说《时时刻刻》,小说用《达洛维夫人》一书将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的一天交织在一起,展现她们各自面临的人生困境和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生活的继续思考,反映近百年来,女性生活成长的时时刻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通过史料记录,在小说中虚构了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天。

一、电影浅析

​2002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上映,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女性主演,豆瓣评分8.6分。

​奔腾不息的河流翻滚出浪花,一个女人穿衣离开家门,她步履匆匆,穿过花园,穿过门廊,镜头一转她用纸笔书写着遗书。林中穿梭的画面和书写遗书的画面不断交织,遗书的内容旁白和河流奔腾的声音也在交织,激昂的古典乐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突然开门声打断了一切,女人的丈夫回到家中。画面一转,女人已经慢慢走入河中。家中,丈夫打开了遗书,旁白声娓娓道来。这是1941年的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为战争和情绪的影响,在写下遗书后,用石头填满口袋,选择投河自尽。

​这也是电影《时时刻刻》的开头,接着画面一转,1951年的洛杉矶,1923年的英国,2001年的纽约三个不同时空的清晨交织在一起,随着三位女性的伴侣归家,不同时空的故事帷幕缓缓拉开。随着1923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坐进书房,电影的剪辑节奏逐渐变慢,不同时空故事内核的交织感开始展现.1923年的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念出为小说《达洛维夫人》构思的开篇:“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花。”1951年的美国劳拉读出所阅读的书本中的第一句话:“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买花。”2001年的纽约,克拉丽莎转身向家人说出:“我要自己买花。”三个时空建立起以小说《达洛维夫人》为基础的连接。三个女人的一天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一天要招待来自伦敦的妹妹一家,劳拉要和儿子为丈夫的生日准备惊喜,克拉丽莎要为获奖的友人理查德举办派对。三个女人看似普通的日程安排,暗涌着不平静的浪花。

1923年的英国。因为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丈夫移居到伦敦郊区。因为自残倾向,她的出行受到丈夫和医生的限制。家里的仆人因为她的不修边幅和离经叛道而有众多不满。她将思绪倾注于创作。即使是散步,弗吉尼亚也只是换个地方沉浸在自己的小说世界。她坐在长椅上,神经紧张,为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判下死刑,她说:“她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自杀。”

1951年的美国,劳拉怀着身孕,在精神煎熬中踽踽独行,错误的婚姻,被困住的人生让她痛苦。她想为丈夫制作生日蛋糕,但裱花的失败让她情绪起伏,邻居基蒂的到来向她展示了生活中另一种不幸,令人羡慕的佳偶,外人眼中的完美太太基蒂也正备受着煎熬。电影中,基蒂好奇劳拉阅读的书籍,劳拉向她介绍了《达洛维夫人》的剧情,说到:“这个女主人要办一个派对,因为她很自信,大家都觉得她很好,但其实她不好。”这句话击中了基蒂,基蒂诉说出自己的痛苦,因为怀不上孩子,因为陌生的医生要切开她的子宫,完美太太的形象在劳拉眼前崩塌,生活总有各种痛苦,劳拉在那一刻选择死亡。

而在2001年的纽约,一直沉浸死亡的是女主克拉丽莎的友人理查德,理查德是诗人,是小说家。他抗拒克拉丽莎为他举办派对,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奖是因为,他身患艾滋还在世上挣扎。克拉丽莎为他拉开窗帘,将花朵插进花瓶,面对理查德的自我否定给出宽慰和赞美,同时也固执着要为理查德举办一场派对。她很自信,同时也在忙碌中开始不安。电影进行到这里,所有的美好都被打破,在生活的缝隙之下,不安,迷茫,痛苦张牙舞爪着想要吞噬着看似淡然幸福生活着的女性。她们的痛苦似细小的溪流,看似温弱却绵延不绝。

​画面跳转,1923年的英国,妹妹一家提前到来给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惊喜,短暂的相处让曾经的美好浮现在姐妹两人周围,直到小侄女发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她们决定安葬它,在安葬小鸟时,小侄女问:“我们死了会怎样?”关于死亡的思考,再一次触动弗吉尼亚的忧思。她开始思索安排小说中女主的死亡是否就会得到最终的解脱。

2001年时空中的克拉丽莎同样面临着直面痛苦的难题,自己年少时的友人,理查德的前情人路易斯的到访,让克拉丽莎的不安达到了顶峰,岁月过去,大家都不再是年少的模样,他们的年少时光被理查德记录在书里写成了小说出版。克拉丽莎感叹路易斯还能面对过去,她一直在逃避岁月,却又不舍过去固执地守在理查德身边也困住了自己。友人洒脱放下的行为是最后一根稻草,长久以来的负面情绪终于将她压倒,她倒在地上痛哭。

而在1951年美国的劳拉,下定决心用死亡的方式逃离困境,她倒掉了失败的蛋糕,将儿子送去邻居家,一个人来到酒店,躺在床上,翻开《达洛维夫人》安静的阅读:她走在街上,她在走向邦街的路上,这样在心里问自己。她终将死去这个事实到底重不重要?他们的生活没有她也要继续,她是否痛恨这一点。知道死亡是完全的终结,会不会有所安慰,人终有一死……

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思索着,女性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安痛苦的情绪溢满身体,死亡真的是唯一的解脱吗?这样的死亡真的会带来它超脱本身的价值吗?可爱的小侄女缓缓走到她的身边,弗吉尼亚·伍尔夫看着这个年龄尚小的女孩,如此天真可爱的她也可能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她开始惋惜生命,她说:“我准备结束小说里女主角的生命,但是我改变主意了,恐怕我得去结束其他角色的生命。”

画面一转,劳拉躺在宾馆床上,想象中的大水淹没她的身体,她在水中窒息,挣扎,感悟,两个时空仿佛交汇,不同时空的女人的思想交织,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继续生活。最终劳拉猛地从床上坐起,既然死亡是无意义的消亡,那么她勇敢地选择继续生活。她从邻居家接回了儿子,回到家中,重新制作了一个完美的蛋糕,为丈夫庆生。虽然深夜仍然继续在一墙之隔的厕所里哭泣,但她不会再轻易选择自我了断。

同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电影中也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在妹妹一家走后,她再也无法忍受束缚在伦敦郊区,偷偷前往火车站,丈夫追了上来,他们发生争吵,弗吉尼亚受够了以“为自己好”为名的束缚,她厌倦乡下的生活,深爱她的丈夫选择妥协,搬回伦敦。

看似平静的傍晚,电影似乎将过渡到温和的结局,坐在温暖的壁炉旁,弗吉尼亚思考着小说的构思,她说:“一些角色必须死去,为的是彰显活着的我们生命的意义,这是个对比。她的丈夫问:“那么谁会死?”

“诗人将死去,那个先知。”

​1951年的美国洛杉矶,劳拉的儿子躺在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背景音是刺耳的救护车的警报声。2001年的纽约,那个全篇电影中唯一的诗人,理查德倚在窗户边,手里拿着母亲的相片,看着克拉丽莎,他说着“我爱你,达洛维夫人,我想不会有人比我们更幸福。”纵身一跃,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着理查德从窗户纵身一跃,影片逐渐从时空交织的状态转为重叠,人物的最终命运也揭开。克拉丽莎的派对泡汤了,有人敲门,门打开,拜访的是理查德的母亲劳拉。影片最大的悬念就此揭开,劳伦·布朗正是理查德的母亲,在理查德小说中这个选择自杀的女人,在现实里生下第二个女儿后,毅然离开,在加拿大图书馆当管理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电影的不同时空在这一刻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和完整的时间线。从时间上来讲影片到这里已经进入结尾,但主题内核而言,这一刻才是高潮。所有隐藏在故事之下的压抑被直接点名,理查德的母亲,精神意义上的达洛维夫人仍受不了家庭的压抑选择离开,但并不后悔。面对克拉丽莎,她说:有时候,你会觉得你与世界格格不入,这是你就想去自杀。”她诉说了自己的痛苦抉择,毅然决然抛下家庭,她说:“如果,能说我后悔的话该多好,这样就轻松多了,但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当你别无选择的时候,后悔当初做的决定又有什么意思呢?重要的是你能承受多少,没有人能原谅我,但那样的生活让人窒息,我想要真正的活着。” ​ ​ ​ ​ 劳拉的话给克拉丽莎带来解放,克拉丽莎女儿给与劳拉的关心,减轻了她内心中对于子女的愧疚,最终安慰女性的只有女性。​

影片最后,弗吉尼亚遗书的内容作为旁白串联起三个时空的“晚安”时刻,随着音乐的铺垫,画面再次跳转到影片开头时刻的弗吉尼亚,她缓缓走入水中,水流淹没过她的身体,她选择了死亡。从整体上看,影片的开头到结尾都描绘的是弗吉尼亚的死亡,虽然画面相似,但节奏处理和表达意义上大相径庭,观众也随着弗吉尼亚的死亡而解脱,不再思考为什么选择死亡,而是理解了她的选择。

二、主题赏析

​电影《时时刻刻》,从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的一天出发,透过这一天,看见近百年来,女性生活成长的时时刻刻。

​首先最明显的便是束缚与压抑。站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怎么看,她们的一天也只是平凡的一天,所有的经历与遭遇,都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的任何角落。但就是这样普通且平凡的琐事,让整个电影更显压抑与悲伤。不论是哪一个世纪,普世意义之下对于女性成就的定义,大多都于琐事挂钩,人们会称赞她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但总会忽略她作为独立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丽莎·达洛维正是因为一场没有邀请自己的晚宴,认识到她所有的价值来源于她所依附的丈夫的价值,离开了她的丈夫她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她离不开她的丈夫也没有勇气离开。

而《时时刻刻》中的克拉丽莎身处21世纪,出版社编辑,在伦敦独立自主,却仍然限于她和理查德之间关系的束缚,没有勇气打破显得有些卑微,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约束,这种约束更像是深受男权社会之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自主套上枷锁,再用所谓的心软,念旧情来粉饰太平。克拉丽莎的崩溃在和年少时友人交谈时达到顶峰,她说羡慕友人还能回去看老房子去直面现实,她说自己已经老了。可困住她的怎么能是岁月?是她自己沉浸在年少时光的美好中,用世俗道德不断给自己洗脑,在照顾理查德的日复一日中将锁链绞紧,失去了自我挣脱的能力。

而劳拉,那个某种意义上受到更多束缚的人,反而是更有勇气的人。在劳拉身上,我能看见很多人的影子。毕竟在男权社会的角度下,劳拉在家庭中逆来顺受的妻子形象更具有普遍意义。社会要求劳拉不能拒绝经历过二战的英雄的求婚,即使她不爱他。长久以来的婚姻生活对她而言只是束缚,即使是自己生下的孩子也更想是个小型监视器,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世俗社会要求女人结婚之后成为一个好妻子,生了孩子之后成为一个好母亲同时抹杀掉女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所创造的一切。冠夫姓只是最拙劣的手段,社会意义的抹杀才是最残酷的。如果女性只是作为男性性别的对立而存在,那么社会所要求女性附属地位,只是男性肮脏的窃权手段,婚姻只是窃夺权力的合理化手段。劳拉的痛苦正是来源于时时刻刻的生活,在婚姻关系中生活本身无时无刻不在窃取着劳拉独立所拥有的一切。离开是她唯一的正确解释。

而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束缚来自于更高层面,在电影中其实体现的很少,先入为主对于她长期患有抑郁症的判断,容易让人们忽视她痛苦的来源,遗书的独白中显示她有着幸福的婚姻生活,世俗意义上幸福的拥有者,同时,世俗意义上离经叛道的代表。作为女性书写文章,作为女主人不关心家庭事物,作为女人不修边幅。电影中她的压力仅仅来自于医生和丈夫对她的“自以为是”的好,似乎搬回“伦敦”就能和解。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会和一个如此的女性和解。她注定会走向死亡,这与她而言是另一种解脱。在电影中也有着暗示,“一些角色必须死去,为的是彰显活着的我们生命的意义。”谁会死?她说,“诗人会死,那个先知者。”跳出电影,回归现实,她就是那个先知,那个女性运动的先驱者,不能忍受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杀身亡。

落笔到最后,影片中的女性尽管方式不同,但都选择了挣脱束缚,去追寻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挣脱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影片的三分之二部分都在展现女性生活中的不安压抑与束缚,但最后她们仍选择了继续生活。而触动点也很平常,一句话,一本书,一朵花。生活的美好不全在于那些被书写进历史的辉煌,也在于那些散发着蓬勃生命力的小事物本身。就像影片中的劳拉,即使她逃脱后只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但仍然是一种胜利。在影片最后,借弗吉尼亚之口点出了影片主题:你要去看透生命,就一定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了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才会将它放下。

那些束缚着女性的道德伦理,世俗要求,婚姻制度,只是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而枷锁最大的特征是不属于我们,只要我们自主地勇敢地将枷锁放下,仍是独立而又完整的“我”,如果因为不属于我们本身的东西,放弃自己的我们自己的生命,实在值得惋惜。生活中依然拥有者很多我们可以拥有的美好,去热爱灿烂生命本身,热爱我们自己。这是真正的女性英雄主义。

​女性的生活总是由很多看似重复而又相似的普通的一天组成,这样的一天构成了近百年来,女性生活的时时刻刻。他人,世俗,男权社会眼中不配书写在历史书中的时时刻刻,对于女性而言是无数个自我挣扎,是无数个认清生活本质,仍然选择热爱生活的自我救赎。在平凡生活中的每一次思考挣扎,都是蝴蝶在扇动翅膀,无数个扇动,蝴蝶也会飞过海洋。我们需要去歌颂女性生活的时时刻刻,因为它值得歌颂。


Kongfu Girls是全网首个专注于服务女性影迷与艺术爱好者的文化社群。基于对当下流行影视作品的批评,我们致力于同女性观众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能抵御银幕歧视、纠正文化偏⻅的评价体系。

我们提供去中心化的讨论平台,组织写作活动和电子读物,以提高女性影人及其作品的可⻅度、提升女性在 评论界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我们鼓励女性发表自己的声音,分享真实的遭遇,在这里找到情感的共同体。我们要让被动的观看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我们要让女性与生俱来的勇气成为立场,要让行动与变革的信心诉诸文字。因为,每位女性读者和观众都是改善我们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公众号:Kongfu Girls
微博:她们的武术俱乐部
合作邮箱:k
ongfugirls@163.com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她们的武术俱乐部一本女性主义文艺独立读物。 分享女性共创的电影、文学、社会评论,挖掘历史与文化中被遮蔽的女性群体表达与体验,在批判中激发生命力与创造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柏林电影节|太好了!《女同太空公主》来解救我们了!

乡村娜拉出走三次后这样

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神话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