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意外的嘻哈美學系譜:《歌之國土》、《當代歌曲哲學》中的狄倫絮語饒舌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他的作品奇妙之處在於旋律與歌詞中埋藏的連結、致敬、隱喻與雙關,能延展到更廣泛的生命經驗。雖然有時會顯得晦澀難喻,但總是能吸引人去破譯解碼,探究深層的意涵。

文|林浩立(嘻哈歌手、人類學家)

巴布.狄倫照片由黑體文化提供。本文出現之中文譯名皆為《歌之國土》、《當代歌曲哲學》版本。

我聽嘻哈,也玩饒舌,是徹底的黑樂樂迷,但不知為什麼民謠音樂,或是以民謠為基底的搖滾、鄉村、新民謠,一直對我有強烈的吸引力。在那必須手動將歌曲檔案輸入播放器具的美好年代中,我的第二代乳白色I-Pod裡除了大批的饒舌歌手外,還有Joan Baez、Joni Mitchell、Neil Young和CSNY、Johnny CASH、Leonard Cohen等耳熟能詳的民謠傳奇人物,以及Suzanne Vega、The Civil Wars、Rufus Wainwright等後起之輩。而帶著迷人黑暗色彩的Warren Zevon和Townes Van Zandt,是我到現在都會反覆聆聽的長途開車良伴。

我永遠記得在匹茲堡唸書時發現在地民謠小團Boca Chica的驚喜,以及住在佛羅里達時被智利鄰居介紹拉丁美洲「新民歌運動」(Nueva canción)的雀躍。當然,與上述歌手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巴布.狄倫(Bob Dylan),也在我的I-Pod中與CD架上有一席之地。最近在讀了馬世芳所著的《歌之國土》與所譯的《當代歌曲哲學》後,我開始明瞭自己雜亂的音樂品味之中的關連。這是一個找尋到意外的嘻哈美學系譜的故事。

2012年,71歲的狄倫發行了他第35張錄音室原創專輯《暴風雨》(Tempest)。彼時我還是苦讀人類學的博士生,正要結束在太平洋的田野調查,即將開始邁入漫長的論文寫作旅程。或許是當下在移動往返中對未來迷惘的心情,在我試聽了《暴風雨》開場的第一首歌〈杜肯列車哨音呼嘯〉(Duquesne Whistle)時,那輕鬆宛如火車哨音「嘟嘟」準備行駛的前奏,立即帶來了某種撫慰。另一個後來才發現的巧合是,杜肯正是從紐約到我讀書所在地賓州匹茲堡的列車舊名,只不過我當時已移居至於佛羅里達也在唸博士的太太住處。

《暴風雨》在序曲之後整張瀰漫的南方藍調聲響,捕捉到這樣的移動路徑與情緒。我於是毫不猶豫地在百思買(Best Buy)電子大賣場買下了這張專輯,不帶一絲地下鄉愁情懷。2013年5月5日,狄倫宣傳此張專輯的現場表演之旅來到了佛羅里達的海邊古城聖奧古斯丁,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的狄倫現場體驗。在暖場的民謠樂隊Dawes表演結束後,只見他老人家一聲不吭走上舞台,直接將整張專輯曲目一氣呵成唱完,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首討好觀眾的個人經典老歌選唱。他同樣也沒有任何鄉愁。

2013年巴布.狄倫演唱會海報。(圖源:林浩立)

在《歌之國土》中,《暴風雨》是放在橫跨將近50年的〈第六講:硝煙中回望的老戰士 1977-2025〉中評論,自然無法得到太多篇幅的青睞。長達14分鐘的專輯同名歌曲〈暴風雨〉在此還是有詳盡的介紹,然而專輯中我最喜愛的是〈冗長荒廢的歲月〉(Long and Wasted Years)和〈豔紅鎮〉(Scarlet Town)這兩首歌。前者是慢板的第一人稱唸歌吟唱小品,後者則是斑鳩琴與提琴交織的多人稱長篇敘事。兩首歌都有著民謠典型的四行詩結構,只不過押韻格律一個是abcb,另一個則是aabb。狄倫此時蒼涼的嗓音,疊在由不斷重複的樂句所構成的旋律之上,在〈冗長荒廢的歲月〉中形成了無奈的喟嘆自嘲:

我們哭泣,在一個冷冽結霜的清晨
我們哭泣,是因為我們的心神俱裂
淚水不過如此
那些冗長荒廢的歲月不過如此

open.spotify.com/tra...

而在〈豔紅鎮〉中,這反而營造出詭譎的末日見證:

在豔紅鎮,末日已不遠
世界七大奇景,齊聚一堂
邪惡的美好的,並肩共存
人類的形體似乎皆已昇華榮耀

open.spotify.com/tra...

讀完《歌之國土》與《當代歌曲哲學》後,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這樣的民謠作品會讓我如此著迷。原因很簡單:狄倫的創作精神與邏輯,其實與饒舌歌手非常接近。他一開始所師承的「老左派」民謠歌手如伍迪.葛瑟瑞(Woody Guthrie)和皮特.西格(Pete Seeger)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能為受壓迫的人群發聲。他的名作〈在風中飄盪〉,就是在見證60年代美國在國際局勢與社會環境中的動盪不安。然而,若狄倫只停留在這種報導文學的層次(如他稍早的〈艾默特.替爾之死〉),不會達致今日超然不朽的地位,進而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

他的作品奇妙之處在於旋律與歌詞中埋藏的連結、致敬、隱喻與雙關,能延展到更廣泛的生命經驗。雖然有時會顯得晦澀難喻,但總是能吸引人去破譯解碼,探究深層的意涵。以〈在風中飄盪〉為例,其旋律來自一首古老的黑奴歌謠〈不想再上拍賣台〉(No More Auction Block),在後來發行的《靴子腿系列第一到三輯》也有收錄這首原曲。至於歌名,有一說是啟發自葛瑟瑞自傳中對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在紐約街巷風中飄盪的報紙的描寫;歌詞中亦有來自聖經典故的橋段。這些安排,讓單一的作品有了多重的關連與關懷。

狄倫1978年在鹿特丹的表演(圖源:wikipedia)

饒舌歌也是一樣。最常聽到關於饒舌的一句形容就是來自人民公敵合唱團(Public Enemy)主唱Chuck D所說的:「饒舌音樂是貧民窟的CNN」,揭露了主流白人社會不敢面對的警察暴力、毒品氾濫、幫派火拼等社會問題。就這點而言,人民公敵的初衷跟狄倫是一致的,也難怪他們在〈漫長哀怨的路〉(Long and Whining Road)這首歌中會於多處向他致敬。馬世芳在《歌之國土》同樣也提到了這首歌。如果有興趣,不妨數數看裡面有多少狄倫的作品被引用:

這是一條漫長哀怨的路,即便時代正在改變
我要將它全數帶回家

沿著瞭望塔,我不敢打賭他們會錯過我
我的體內每一吋都在淌血

從納許維爾的天空,到地方兄弟與南國女孩
在這混亂的世界,唱出另一首情歌

只是棋局裡的一枚卒子,因為說出名字而被懲罰
說了什麼與是誰說的,沒有成果那就算了吧
朋友的憤怒之淚在風中飄盪
但時間是上帝,已回來了十年,重現黑的意象

open.spotify.com/tra...

然而饒舌歌迷人的地方也不在它寫實紀錄的成分,而是這些見證與經歷如何透過說故事的藝術與文字的遊戲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種超現實、魔幻寫實的世界,對想要探索的主題進行更詩意、更開放的詰問。上述人民公敵合唱團作品中將狄倫作品埋藏在歌詞中只是最基礎的技法,功力深厚的饒舌歌手有能力摘取更多重的文本,信手拈來更多不同的典故與象徵。

在狄倫於2016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年後,饒舌歌手Kenrick Lamar在2018亦榮獲普立茲獎,足見饒舌歌手的文學性也受到了肯定。另外方面,嘻哈音樂在聲響上的拼貼、取樣與翻轉,本身即具有政治性,擾動了線性敘事,也挑戰了既定的權力關係。狄倫在創作時不時回望過去的《柴爾德歌謠集》、藍調與黑人靈歌擷取旋律靈感,不也是一種對時空秩序的重新編排,並且賦予了他的作品不只停留當下的超越性。

但饒舌美學最重要的地方其實不在於歌詞內容,而是韻腳的安排、聲音的操弄、「韻流」(flow)的流動。玩得漂亮的話,是能超越語言的隔閡,讓聽眾感受到最純粹的心靈律動。狄倫也是深諳此道的高手。他曾經在1991年的一次訪談中這樣解釋:

保持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你可以把自己拉出來,先拋出兩個韻腳,然後再回頭寫。你可以先安排韻腳,然後回來寫,再看看是否能以另一種方式讓它變得有道理。你仍然可以保持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下來完成它,無論如何,這是你必須保持的狀態。

他的經典作品〈地下鄉愁藍調〉時常被譽為「饒舌之前的饒舌」,馬世芳在《歌之國土》中如此評論道:「這首歌是所謂的proto-rap,就是還沒有饒舌時代的饒舌歌行雛形,呼應了後來嘻哈歌手的聲韻和節奏。」但亦有論者會指出,這其實來自於「說唱藍調」(talking blues)的傳統,不足為奇。我在《暴風雨》中喜愛的〈冗長荒廢的歲月〉就有這樣的江湖詩人吟唱風情。

真正讓狄倫可以被饒舌美學仔細檢視的作品,是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像一顆滾石〉。馬世芳同樣也有詳盡的評論:

狄倫的語言華麗而張揚,聲音鏗鏘,環環相扣。朗讀第一段歌詞,你會發現他不只句尾押韻,也在句中押韻:fine/dime/prime、call/doll/fall、about/out///loud/proud,you used to三個字也是連押,末句的meal對應副歌的feel,然後是home/unknown/stone。對,它完全可以用嘻哈饒舌的方式唸唱,語言本身就帶著音樂性和節奏感。

open.spotify.com/tra...

句中韻(internal rhymes)技法在18世紀英文韻詩中已經有在使用,在1930-40年代的「搖擺時代」的流行歌曲中也可以看到,現在則是饒舌創作的基本手法,在80年代末由紐約饒舌歌手Rakim發揚光大。狄倫不知道是不是在老歌中找到靈感,還是自己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中悟道。在〈像一顆滾石〉的第一段中,他將句中韻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還用到所謂的「雙押」對仗,以雙音節的didn’t you對應kidding you。在《巴布.狄倫歌詩集》中,馬世芳所翻譯的〈像一顆滾石〉已經嘗試在捕捉這樣的多韻光景,但我在此野人獻曝,將之修改成更能貼近原文韻法(rhyme scheme)的模樣: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People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g you

從前從,你一身光
正處人生之,扔給乞丐一毛,對不對呀
人家都在:小心了,俏姑,你會跌到地
你卻以為他們都一 在說廢話

在《當代歌曲哲學》中,狄倫在評論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的〈加把勁〉(Pump It Up)的最後,突然將焦點放在押韻美感上:

〈加把勁〉既緊湊又無比精巧,旋律溫柔洗腦,滿臉憤怒粗暴,是天賜的宣傳文案,也有令人費解的詆毀。Torture her/talk to her/bought for her/temperature的韻腳,比聲名狼籍先生(Biggie Smalls)和傑斯(Jay-Z)的時代早了很多。Submission/transmission/pressure pin/other sin,詞句和韻腳一氣呵成。

狄倫在書中稍後還更進一步提出對所謂「押韻的陷阱」的批評,也就是為了押而押,毫無驚喜與巧思,宛如「全用化學元素押韻」。由此可知,他確實在意押韻美學,並且意識到自己跟饒舌歌手的親近性。

在狄倫的傳記《搖滾記》中,他寫到80年代末在紐奧良錄製第26張錄音室專輯《慈悲啊》(On Mercy,在中譯傳記中翻為《老天可憐我》)時,在一次空檔中製作人雷諾伊斯(Daniel Lanois)隨口問他最近在聽誰的音樂,結果他竟然回答饒舌歌手Ice T,著實嚇了這位加拿大製作人一大跳。他接著列了人民公敵合唱團、NWA、Run DMC這些他在關注的饒舌團體,並表示「這些傢伙絕對不是在胡搞。他們打鼓、撕扯,縱馬跳躍懸崖。他們是詩人,對現況瞭若指掌。」給予嘻哈音樂相當高的評價。

事實上,在稍早1986年時,狄倫在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饒舌歌手Kurtis Blow的邀約下,跨刀錄製了他人生唯一的正式饒舌作品〈街頭搖滾〉(Street Rock)。這首歌以狄倫兩個八拍無伴奏的饒舌開場,裡面「三押」韻法連發,一方面吹噓自己的知識如同百科全書一般淵博,另一方面批判人性的貪婪,完全吻合饒舌的創作邏輯。同樣的段落在尾聲過門時又配著節奏出現,與Kurtis Blow抑揚頓挫的老學校唱腔意外地契合。若對照同時期號稱台灣第一首饒舌歌的庾澄慶〈報告班長〉,可以聽到同樣的搖滾編曲之下,掌握了「韻流」的狄倫如何在短短的兩個八拍中技壓唸法死板的庾澄慶。

open.spotify.com/tra...

披頭四成員喬治.哈里森之子曾分享過一則他爸爸與狄倫相處的軼事。當眾星雲集的超級樂團「旅行威爾伯里」(The Traveling Wilburys)在1988年巡迴演出時,狄倫總是把帽子反戴,有一次哈里森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戴,他回答:「因為饒舌歌手都這樣做,而且現在只有他們言之有物。」這使得哈里森開始認真看待嘻哈音樂。

我自己則是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狄倫民謠與嘻哈美學之間的關係,但透過《歌之國土》與《當代歌曲哲學》,甚至他的自傳《搖滾記》,可以發現嘻哈是理解多面向的狄倫的另一個有趣線索。這樣的狄倫,可以說是嘻哈的意外系譜,但這可不是一廂情願的攀附,這位意外的祖先也願意對這條連結表達敬意,並且在饒舌歌曲中獲得了另一種的不朽。●  (原文於2025-04-09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六講
作者:馬世芳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世芳

作家,主持人,1971年生於台北。曾獲6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歌物件》、《也好吃》,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譯有巴布.狄倫《當代歌曲哲學》,主編《巴布‧狄倫歌詩集》、《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等書。曾獲提名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

當代歌曲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
作者:巴布.狄倫 (Bob Dylan)
譯者:馬世芳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巴布.狄倫(Bob Dylan)

本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創作歌手、作家,已發行近40張錄音室專輯,全球銷量超過1.25億張。畢生獲獎無數,包括11座葛萊美獎(含一座終身成就獎),並曾以電影主題曲獲奧斯卡獎與金球獎,1988年進入搖滾名人堂。2008年以其「歌詞創作飽含特出的詩的力量,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帶來深遠影響」獲普立茲特別獎。

2016年狄倫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音樂人。瑞典學院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他也曾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普立茲特別獎,及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著有回憶錄《搖滾記》(Chronicles: Volume One)、《當代歌曲哲學》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