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户籍制度
复杂精神病患者正在慢慢找回失落的记忆,随意记述之,同时发布一些我认为有一点点值得被看见的价值的内容。
音樂紀實|2023年浪人祭回顧-海風吹過,發生在那片空地上的記憶
三天浪人祭已逾一週,也許沖淡大家的音樂祭會後症候群症狀,不管是以毒攻毒地投入到下個音樂祭,或早已是百毒不侵的專業聽團人士,這篇浪人祭回顧,也許能幫助多年後的你,記得「第五屆浪人祭」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秋风让人在原地待着
没理由,没挽留,没回头,没尽头。
人间|深夜的列车
长途火车上买硬座票的,除了省钱的学生,还有不那么赶时间的人和做小本买卖的人,剩下就是农民和民工了。而买无座票的人,多半是民工。因为他们接到活儿都是临时通知的,并没有提前准备的时间,所以买不上硬座、硬卧车票是家常便饭——票都被别人买完了。而软座、软卧的票价又太贵,更别提动车高铁的票价了。
(小說)津輕海峽與特洛伊首次線下會面(1)
在學術問題上給我捉弄折騰了個半死或大半死的特洛伊不斷通過寫小說的方式來跟我打游擊。我覺得我要是不寫點小說未免會顯得我太無能,太不好玩了。要是再有人說我整天就知道誇誇其談談小說自己卻不會寫,那就太沒面子啦。现在讀者當然可以自行判斷我跟特洛伊到底哪個寫小說寫得好。
紅色的成長
紅色的液體,會不會在日後成為你在他人眼前奇怪的象徵?
始-序
2022,壬寅虎年,農曆年後的2月份,我決定離職了。10年又三個月的壹壹玖生涯,從熱情、到憤怒、到重拾希望、到低谷,循環到平淡,卻還是暗潮翻湧。這麼大的體制裡,有人把持著、有人把玩著、有人支撐著、有人吃飽撐著。正因為有這麼多不同的人在裡面求存,所以制度才能「健全」。
【半紀實訪談小說】-客家女人-02
第一個壞朋友
【半紀實訪談小說】-客家女人-01
希望少女永遠純真,而少年永遠堅強
【閱讀】Larry Collins,Dominique Lapierre《巴黎燒了嗎?》
我手上是譯林出版社的簡體版,封面有隻逗趣的巴黎聖母院的石像怪。台灣也有出繁體中文版,差一個字,書名叫《巴黎燒了沒?》。關於這本書,我個人強烈建議選購電子書。一來是它共有四百多頁算是滿厚、較占空間之外。二來是它很有趣!你大概會一直想繼續讀下去,屆時那四百多頁的重量可能會讓你覺得手痠。
【日本攝影師之十七】奈良原一高 詩意紀實攝影
奈良原一高的影像充滿張力,拍攝角度介乎客觀記錄與主觀論述之間,將新聞記錄式的拍攝手法推向另一個層次,有人稱為新紀實攝影,也有人稱為詩意紀實攝影。
【香港紀實攝影之七】露宿者不是冰冷數字 是有血肉的人、有溫度的故事
社會大眾對露宿者的印象,大抵離不開吸毒、酗酒或沉迷賭博,傳媒往往只關注露宿者數字及貧窮率,或者簡單歸因於房屋政策或貧窮問題。當我們把目光凝視這群無家可歸的人,會發現他們不只是冰冷的統計數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樣充滿有溫度的故事。
【香港紀實攝影之五】浪子回頭金不換?更生人士的二次人生
浪子回頭金不換,聽就聽得多,可是當這個浪子是更生人士時,有色眼鏡還是不能輕易地摘下,做到一視同仁。社會上大家傾向幫助弱勢社群,對於在囚及更生人士,往往會被標籤為不可救藥、罪有應得,不容易被接受。
【香港紀實攝影之三】廢墟攝影不是為打卡/探險! 影像+文字補白香港歷史
先是皇都戲院、後有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近來社會再次掀起保育議題的討論,其實香港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豈止這些?許多淪為廢墟的建築物,也曾經歷過輝煌歲月。攝影師劉永康說:「香港歷史豐富多采,連官方機構也無法完整敘述,廢墟也是香港歷史一部份,卻往往被人忽視。
【香港紀實攝影之一】香港首代衞星城市荃灣 福來邨的人性化設計及社區日常
一個地區的街道與建築,往往反映出這個社區的歷史。荃灣曾是香港輕工業中心,因有全港最大的紗廠及染廠, 也衍生出充滿活力的社區,只是隨着輕工業消失,這段歷史逐漸被人遺忘。攝影師鄧詩廷(Stephanie)遊走這個發展逾半世紀的社區,捕捉荃灣的生活日常。
光影紀實|一個人
工作喜歡拍人物專訪、專題紀實;日常就喜歡街拍。以鏡頭代替筆,用光影書寫MindVoice。歡迎您喜歡,期待與您分享更多攝影的樂趣。
希臘見聞錄㈡:平安夜宜聒噪
一個平凡的平安夜,在古老的雅典與騙子糾纏,與表達慾望無比強烈的大哥辯論……
2020/8/13工作紀實
2020/8/13 ✦ 雨下的超大,在第二棟已經從早上卸貨加出貨到下午的大拖板車終於告一段落,拖板車司機跟阿強師站在拖板車上,今天他們共同辛苦了數個小時,都該有感情了吧。要從第三棟載來給郭先生折床的鐵板終於能動了,興奮終於看見能有新進度的我向簡小姐請示完,馬上出去要告訴阿牛可以準備載鐵板過來了。